2022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真题及答案2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宇宙——帕斯《女孩》解读【徐志耀】
人与宇宙——帕斯《女孩》解读【徐志耀】女孩墨西哥帕斯一个女孩的视线在顽固坚持的傍晚和自行积累的黑夜之间。

放下练习本和作业整个人化作两只眼睛墙上的阳光渐渐失踪。

她在看结束还是看开端?她会说什么也没看见宇宙是透明的空间她永远不会知道在将什么观看。

这是一首令人费解的诗歌,诗人将过于深邃的哲理蕴含于简单的诗句之中,将渺小的个人与宏大的宇宙放在一起比较,这巨大的差距使得诗句显得晦涩难懂(自然还应考虑翻译的因素)。

但是,也唯有伟大的诗人才能去发现这种差距,并且思考生命与世界的联系。

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就向着天地万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而一代代伟大的诗人同样也向着浩渺的天地不断地提问,寻求着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

帕斯是当代墨西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同样也用诗歌向着茫茫宇宙提问,寻求自身与宇宙的关系。

1990年,帕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授奖词记录着这样的话语“在火花飞溅之中,他的奇思异想把形形色色的存在之物连接在一起”。

理解这首诗歌,离不开品读诗中“形形色色的存在之物的描写”。

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形象,女孩和宇宙。

女孩化成了两只眼睛,这是探索者的符号;宇宙则是透明的,无处不在却又不可捉摸。

联系两个形象的,则是时间。

诗中将女孩的视线放在“顽固坚持的傍晚和自行积累的黑夜之间”,这一诗句让我们联想起了《竹影》中对于夏夜傍晚光线的描写。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光明逝去,黑暗来临,时间飞逝,但光线依然不愿离去,一点点“沉下去”,被黑夜侵吞。

帕斯的颁奖辞中认为帕斯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永恒的瞬间”。

此刻,阳光与黑夜的交锋就是这一个瞬间。

当阳光消失时,唯有女孩那双眼睛闪烁,在凝视着宇宙。

眼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女孩的眼睛也如同已经“失踪”的光线一般照亮这个世界,探索着宇宙的起始与终点。

但宇宙是透明的,因为它原本就与我们同在,只是我们没有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

女孩意识到了宇宙的存在,却无法真正看到它,当她化成一双眼睛时,她实际也成为了这个透明的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了宇宙的一部分。

虽然看不见,但依然要执着地寻找。

这又让我们联想起顾城那首著名的《黑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的诗歌表现了一种执着的信念,而本诗则显得更加深邃。

宇宙无处不在,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又在探索着宇宙,诗句展现了一个贯穿东西方古老哲学的命题。

在我们中国的古老哲学中,以为天地万物,皆生于“气”,这就是宇宙的根源,这种动力,伟大无伦且无处不在,天地万物均遵循这种动力而行,“我”也不例外。

印度古老的哲学典藉《薄伽梵歌》同样认为认为宇宙无处不在,无所不闻,而其创造者“我”与梵合一,创造万物又融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的核心。

因此万物皆依一定规律而行,使自然万物,不同种姓各安其职,方能再度融于“我”,最终获得解脱。

在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良的《沉思录》中,他同样认为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着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

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

东西方古老的哲学都将宇宙视为一个按照规律运行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认识规律,依规律而行,是人天生的责任。

东西方哲学都在这首诗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就是宇宙与人的关系。

那么如何认识呢?《中庸》中引孔子的话谈“神”即宇宙,《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谈论神“使天下之人,齐明盛物,以盛祭礼,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薄伽梵歌》中同样认为祭祀是人类认识生命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

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在现实的社会中探索未知过往。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女孩的眼睛来探索一切,就是祭祀的化身,去认识宇宙。

但是,正如《中庸》所言,神“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女孩看到的宇宙永远不可能被清晰地认识,因此“她永远不会知道在将什么观看”。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
中引用了一位波斯诗人的诗句:“去如流水兮来如风,不知何来兮何处终。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完整的诗句:“不知为什么,亦不知来自何方,/就来到这世界,像水之不自主地流;/而且离了这世界,不知向哪里去,/像风在原野,不自主地吹。

”这是波斯诗人峨谟伽耶姆的名句,表达了他对生命起始与终结的认识,不知过往,不知始终,恰如《女孩》中对于宇宙的认识。

但是,两首诗所表现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帕斯的诗用一个“放下练习本和作业”,摆脱了日常行为束缚的女孩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本身就均有了昂扬的活力与积极的态度;峨谟伽耶姆的诗句中则轻漾着淡淡的哀伤以及对于前途的迷茫无助。

这恰恰让我们能够联想到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不同的学派对于如何认识规律,如何顺应其而行的主张不一样。

道家的思想是主张人们无所作为,用自然的方式融入自然之中,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就是此意。

但儒家思想则主张人们积极行动,用自身的努力认识自然,融入自然。

孔子听闻子路为他祷告时,说“吾之祷久矣”,因为他希望用自己半生的奔波来实践自己的政治信念,他认为这就是祷告。

孔子的形象与那个孤单的用自己的双眼探索未知地域的小女孩,也有了相似点。

这首诗歌实际上在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但诗人将之化为具体的意象,意象在变化中相互关联。

如果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就需要采取“发现意象”、“品读意象”、“比较意象”的步骤来学习本诗。

引导学生们理解这首诗,我会紧扣住诗歌的意象展开教学。

我将要求学生们归纳出诗歌的意象,并且发现这些意象的变化。

学生能够很快发现两个意象的变化:女孩化成一双眼睛,宇宙则变成了一个透明的世界,无始无终。

我会再要求学生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可以提示学生,当世界变得透明时,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此刻,可以引用上述的顾城的《黑眼睛》,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相似之处,特别注意分析女孩观看的原因;引用峨谟伽耶姆的诗,让学生先发现两者描写形象的相似处,再来比较情感的不同。

最终,让学生品读诗中女孩的形象,归纳她身上的精神,进而延伸,去体会诗人蕴藏在诗句中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这时可以补充东西方不同文明对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描述,让学生选择哪一种观点更符合诗人的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