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可研性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
1.3编制依据 (1)
1.4 编制原则 (2)
1.5 可研报告编制范围 (3)
1.6 XX省某县第一中学概况 (3)
1.7 结论 (3)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7)
2.1 某县概况 (7)
2.2 旅游 (9)
2.3 气候 (10)
2.4 交通 (11)
2.5 地质和地貌 (11)
第三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3)
3.1 项目背景 (13)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四章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18)
4.1 需求分析 (18)
4.2 建设规模 (18)
4.3 主要建设内容 (18)
第五章场地选址及建设条件 (18)
5.1 选址原则 (19)
5.2 建设地址 (19)
5.3 建设条件 (20)
第六章建设方案 (21)
6.1 指导思想 (21)
6.2 规划设计方案 (22)
6.3 建筑工程 (23)
6.4 结构工程 (26)
6.5 给排水工程 (28)
6.6 暖通工程 (30)
第七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1)
7.1 环境质量标准 (41)
7.2 场地环境现状 (41)
7.3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42)
7.4 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方案 (44)
7.5 环境影响评价 (49)
第八章社会风险分析 (50)
8.1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50)
8.2减少风险措施 (51)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1)
9.1安全目标: (52)
9.2安全生产遵循的主要法律规范: (52)
9.3、安全组织管理措施: (52)
第十章节能 (59)
10.1设计依据 (63)
10.2 设计原则 (63)
10.3 节能设计要求 (64)
10.4 节能措施 (67)
10.5 能源管理及器具配备 (69)
第十一章项目组织及实施进度安排 (70)
11.1 项目组织 (71)
11.2 人力资源配置 (71)
11.3 实施进度 (71)
11.4 项目实施中的控制措施 (73)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8)
12.1 投资估算 (78)
12.2 资金筹措 (79)
第十三章项目管理 (80)
13.1 项目建设管理 (80)
13.2项目控制 (81)
第十四章招标方案 (83)
14.1 招标原则 (83)
14.2 招标依据 (83)
14.4 招标范围 (83)
14.5 招标组织形式 (84)
14.6 招标程序 (84)
14.7招标内容 (86)
第十五章地震安全评价 (88)
15.1重要性 (88)
15.2 编制依据 (88)
15.3 地震动参数 (88)
15.4 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89)
第十六章社会效益分析及结论 (90)
16.1社会效益分析 (90)
16.2结论 (90)
附表:投资估算表
附图:
1.总平面图
2.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平面意向图
3.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立面意向图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
·拟建地点:某县永定路以东,卫河路以西,XX省某县第一中学分校院内大门口南
·建设规模及内容: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占地面积约24亩,拟定总建筑面积3500㎡,其中包括:室内综合体育场地、乒乓球室、体能训练室、棋牌室、体质测试室、休息室、值班室、医务室、办公室、洗手间、更衣间及其它。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028.87万元;资金来源:申请上级专项资金800万元,其余228.87万元由地方配套。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工期:12个月,2018年3月~2019年2月。

·建设单位:XX省某县第一中学
·项目联系人:XXX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北京XXXX国际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乙 12720070041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
《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社会事业领域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储备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豫发改社会〔2016〕1252号);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用版);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4 编制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实事求是、统筹兼顾、严格标准、高效利用、厉行节约的原则,以满足体育场馆需求为前提,合理编制项目规模。

2、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环保等各项规定,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整体建设,确保功能完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3、坚持量力而行、积极有为的原则。

按照实际需求,既考虑国家投资的严格取向和运用,也考虑地方政府的现实财力状况与投入,又立足长远,使体育场馆与附属设施同步配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承,综合利用,力避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4、坚持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程序,坚持勤俭节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力求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齐全、经济适用、满足需求。

1.5 可研报告编制范围
1、根据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府财政状况,通过对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及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2、确定建设项目场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依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通过建设项目的调查和预测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5、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项目投资计划和项目的实施进度;
6、定性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
7、对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条件、环境保护、安全措施、建设工期、项目组织与实施、投资估算与筹措、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1.6 XX省某县第一中学概况
XX省某县第一中学是一所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于1950年,自创建之始,就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中心任务,吸纳先进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量化管理,完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氛围,教学充满活力,教育硕果累累。

高考成绩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全国各地高校都有XX省某县第一中学学子的足迹,奠定了一中在某县乃至全省的影响,成为青年学子向往的精神殿堂。

2016年8月20日,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址——卫溪区永定路中段。

XX省某县第一中学新校区建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多功能餐厅、后勤服务楼等先进优美的建筑,学校总占地364.86亩,总建筑面积94009 平方米,学校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财务处、总务处、学部等职能部门。

目前有100个教学班,在校生5000人,学校有中学特级教师12人、高级教师、185人、一级教师260人等教职工合计635人。

XX省某县第一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优势,不断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将XX 省某县第一中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的服务地方、影响全省的一所名牌学校。

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品牌树校"的战略口号,大力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化学校内涵,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激励影响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学校结合传统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庆祝元旦活动、教师节、迎国庆诗歌比赛、五一书画展、田径运动会、文化艺术节、黑板报比赛等;与校外共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交通安全活动、消防安全演练、慰问孤寡老人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因此,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首先,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依据,以张文军、孔辉等最美教师为榜样,不断强化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教师遵章守纪。

大力弘扬和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歧视、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高尚的师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主要有:2015年8月被某市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5年11月在某市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比赛活动中,荣获高中组总分第二名;2016年1月,被某县文明委评为“201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3月,被某县教育体育局评为“2015年度教育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16年3月,被中共某县县委、某县人民政府评为“2015年度综合考评先进单位”;2016年5月,被某市市教育局评为“国家教育考试先进考点”;2016年5月,被某市市教育局评为“2015年度招飞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6月,被中共某市市委员会评
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9月,被某市市教育局评为“2015-2016学年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

当前,我校教育教学理念更加先进,校园环境更加宜人,教职工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全校教职工将在销协会的领导下,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争取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7 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原材料供应有保证;技术上可行;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有保障,社会效益明显,因此,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建议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 某县概况
某县位于XX北部,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某市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

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107.6万亩,辖6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452个行政村,总人口66.5292万(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区位优越,八方通衢。

某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某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某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本土特色浓郁,有石雕石刻、泥塑、古陶、柳编等3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其中,“泥咕咕”、“民间社火”、“西路大平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某县正月古庙会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XX民俗经典”。

近年来,某县以古庙会为龙头,以工艺美术为载体,积极推动泥塑、石雕石刻等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先后被评为XX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某县是儒商始祖子贡故里。

子贡是孔门十二哲、七十二贤之一,被后世尊为“华夏儒商始祖”。

“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在子贡儒商文化的濡染之下,某县人经商之风自古始然。

近年来,某县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实施了工业兴县战略,着力优化环境、
筑巢引凤,已经成为招商引资、投资兴业的热土。

某县产业集聚区是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8家,主导产业是以食品、家居用品制造为主的轻工业,2015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先后被评为XX省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十快产业集聚区、先进产业集聚区、一星产业集聚区。

某县是千年粮仓之地。

某县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隋唐时期国之重仓——黎阳仓,被列入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某县农耕文明历久弥新,目前,全县耕地108万亩,基本农田8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小麦基地县、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整建制高产创建连年领跑全国同面积单产水平,30万亩高标准粮田成为全国的标杆。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了王庄生态农业区和鹤浚快速通道生态旅游带“一区一带”,总投资16亿元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全面启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鹤浚快速通道生态旅游带初具雏形。

某县是生态宜居幸福之城。

某县城依山建,水绕城走,新城区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亮化成景,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老城区街巷规整、古迹棋布,一步一景、底蕴深厚,古城复兴蓝图徐徐铺展;新城老城相辅相成,城市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功能日益完善,城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城镇化率达到38.5%。


乡交通四通八达,范辉高速,通武线、日凤线、定浚线3条国道穿境而过,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188公里。

小城镇建设独具特色,王庄镇已成为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典范,新镇镇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善堂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

某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先后被评为省信访工作先进县、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县。

2.2 旅游
某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某县商代称黎,西汉初置黎阳县,北宋初年实施军政制时,设立浚川军,“浚川”取《尚书·禹贡》“浚畎浍距川”首尾两字,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改称浚州,明初降州为县,改称某县至今。

厚重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人文景观,境内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其中,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点2处(大运河某县段、黎阳仓遗址),国家级保护单位4处16项,省级保护单位4处9项。

大伾、浮丘双峰对峙,素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

某县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

某县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面积2.5平方公里,城内街区结构布局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是明清时期北方县城建筑的典范。

2013年,某县古城保护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被纳入XX省旅游发展规划,成为某市市文化旅游产业“龙飞鹤舞”的龙头。

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古城墙、西城门、西城门外广场等8个项目修复如旧、改造成景,已经成为群众娱乐休闲的新场所,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北城门、东城门、南城门、县衙等项目也将逐步建成开放,山、水、
城交相辉映的古城形象日益彰显。

2.3 气候
某县位于XX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冷暖适中,雨量适宜,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源充足。

主要气候资料如下:
常年主导风向南北风
夏季主导风向南风
冬季主导风向北风
年平均风速 2.36m/S(10m高处)
瞬时最大风速 24m/S(10m高处);
历年平均气温 13.5 ℃
绝对最高气温 42.3 ℃
绝对最低气温 -20.7℃
最热月平均气温 27 ℃
低于零度寒冷期限 100天左右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69.8%
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 89%
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 41%
年平均降水量 600mm
年最大降水量 1007.6mm
年最小降水量 264.5mm
年平均蒸发量 1663.3mm
年最大蒸发量 1924mm
年平均日照 2427.2h
最大积雪厚度 20cm
最大冻土厚度 41cm
2.4 交通
某县地处XX省北部,隶属XX市,北与安阳接壤,东与XX毗邻,南与XX交界,西与XX市区相依。

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高铁纵贯县西,鹤濮高速和正在建设的晋中南铁路横穿全境。

境内省级公路5条,县道4条、乡道40条,形成了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网络。

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小城镇面积达到33.5平方公里,人口14.7万,城镇化率31%;公路建设成绩突出,省级公路里程达到12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省道、村村通油路。

2.5 地质和地貌
1、水文地质
某县于太行山隆起的东麓,处在新华夏系构造第二沉积带的华北拗陷与第二隆起带的太行山交接处,形成有隆起、地堑、断裂等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

西为林区盆地,东与汤阴地堑相接,太行山前深大断裂通过东部。

其构造特点是:褶被不很发育,地层呈单斜缓倾状向东;断裂十分发育,有南北、东西、北东、北北东西5个方向断裂。

其性质为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及性质不明等断裂,构造形迹在西部山区较明显,东部由于第四系覆盖不太明显。

从以往和附近工程的地质资料看,该地区地质条件较好,地基承载力较强,为可新建地区,无特别不良现象。

2、地形地貌
某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6架山,3条河,大小32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

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

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

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

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

第三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3.1 项目背景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体育活动,不断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了解与友谊,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今后五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

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精神,结合XX省实际制定了实施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全省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为建设体育强
省、健康中原奠定坚实基础,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积极贡献。

到2020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4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0万,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国民体质监测达标合格率超过国家平均标准。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乡镇、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弘扬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终身体育理念。

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夯实全民健身硬件基础。

从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城镇化发展进程,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要建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池〕、全民健身综合馆),
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近年来,某县群众性体育发展较快,某县现有人口66.5万,在传统上,某县是一个热爱体育活动的地方,篮球、足球和保健操等其他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

由于地方经济困难,某县的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一直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除零星分布一些不够规范的篮球场外,其它诸如公共田径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等体育活动设施均是空白。

一方面是某县人对体育活动的热衷,一方面是体育活动设施的严重匮乏,现有体育场设施简陋,土地裸露在外,下雨天积水,一刮风灰尘四起,对现在全省开展的治理大气扬尘污染攻坚战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某县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某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改变这一不合理局面,推动某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某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新建某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某县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不断改善,积极探索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全力打造城乡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巩固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有利于县城体育设施严重滞后状况的改变
县城人口众多,除中小学外,社区基本上都没有体育设施。

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