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九全·练习精编答案(杨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全《历史(lìshǐ)与社会·思想品德》练习(liànxí)精编参考答案
(《历史(lìshǐ)与社会》九上)
第一(dìyī)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shìjiè)与中国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A奥匈帝国、B德国、C意大利。

D法国、E英国、F俄国。

2.欧洲。

二、1.①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重新瓜分殖民地;③军国主义;④萨拉热窝。

2.1914、1918。

3.同盟国、协约国。

4.是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5.坦克、大炮、飞艇、飞机、毒气弹等。

6.欧洲、西线、东线、南线。

7.①1914,马恩河,B,英法。

②1916,凡尔登,D,绞肉机。

8.同盟国集团。

■练习精编
1.D,
2.C,
3.B,
4.D,
5.D,
6.C,
7.B,
8.A。

9.(1)图一反映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也是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2分)(2)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2分)(3)德国工业产量排在第二位,超过了英国(英国为第三位),(1分)但是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却排在第四位,远远少于英国(英国为第一位),德国特别渴望重新瓜分世界。

(1分)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分)(4)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人类的浩劫。

(2分,只要写出结论即可)
第三框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

2.1919,凡尔赛宫。

3.战胜国。

美、英、法、意、日。

美、法、英。

4.世界规模。

5.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6.德国,中国山东。

7.凡尔赛和约。

8.日本。

二、1.凡尔赛和约。

2.①欧洲、西亚、非洲;②欧洲;③波兰;④经济。

长久的和平。

■练习精编
1.B,
2.B,变式:D,
3.C,
4.D,
5.D,变式:D,
6.C,
7.A,
8.D。

9.(1)①英;②美;③法;④德;
⑤《凡尔赛和约》;⑥凡尔赛体系。

(6分)(2)一致性: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

(2分)分析:凡尔赛体系只是使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

(2分)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第二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清政府,掠夺。

2.民族资产。

3.知识分子。

二、1.上海、日本东京。

革命军。

2.
①1894。

檀香山。

孙中山。

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振兴中华。

②1905。

日本东京。

孙中山。

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

民报。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E民族主义、F民权主义、G民生主义,H三民主义。

革命,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1.铁路国有,铁路修筑。

保路。

同盟会。

2.保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武昌。

3.1911、10、10。

武昌,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


4.清政府。

清朝(qīnɡ cháo)。

5.资产阶级(zīchǎnjiējí)民主革命。

四、1.南京(nán jīnɡ)。

孙中山。

2.1912、1、1,中华民国(zhōnɡ huá mín ɡuó)临时政府、南京。

3.中华民国临时(lín shí)约法。

五、1.袁世凯,共和。

2.1912、2、12,溥仪。

共和。

3.北京,中华民国。

六、1.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清王朝,君主专制,共和。

2.思想解放。

■练习精编
1.A,
2.C,
3.C,
4.B,
5.B,
6.A,
7.B,
8.C,
9.C,10.C。

11.(1)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腐朽;戊戌变法的失败等。

(2分,写出2点即可)(2)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分)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分)(3)图一:武昌起义,(1分)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在武昌起义的的影响下,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

(1分)图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1分)
(4)政治: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2分)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

(2分)
第三框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南京、北京。

北洋政府。

2.①正式大总统。

②日本,二十一条。

3.中华帝国,洪宪。

护国运动。

撤销帝制。

二、1.直系、皖系、奉系。

2.军阀割据混战。

■练习精编
1.A,
2.A,
3.D,
4.A,
5.D,
6.D,
7.A。

8.(1)袁世凯复辟帝制。

(1分)护国运动。

(1分)
(2)1916年。

(1分)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分)(3)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分)9.(1)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成立后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频频发动武装起义。

(2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2分)1915年,反袁活动(护国运动)爆发,迫使袁世凯撤销帝制。

(2分)(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这是它胜利的地方。

(2分)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之后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是它失败的地方。

(2分)(3)评价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全面性。

即评价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其消极的一面,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历史事件。

(2分)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框新文化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精神面貌,孔子。

2.中国知识分子,民主、科学。

二、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2.民主、科学。

3.《新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4.1915,青年杂志,(新青年)。

政治革命,思想革命。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青年》编辑部。

5.民主和科学、专制和愚昧。

陈独秀。

民主、科学,儒家学说。

新文学、旧文学。

胡适,白话文、文言文;陈独秀。

新道德、旧道德。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

三、1.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①思想文化,思想启蒙。

②极大解放。

③马克思主义。

■练习(liànxí)精编
1.B,
2.B,
3.A,
4.B,
5.C,
6.A,
7.C。

8.(1)图一说明(shuōmíng)辛亥革命后,多数(duōshù)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méi yǒu)根本的改变,(1分)图二说明(shuōmíng)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

(1分)“新知识分子”认为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2分)(2)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2分)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
道德和文化宣战,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

(2分)(3)新文化运动。

(1分)它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所以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2分)
第二框“五四”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巴黎和会,势力范围、二十一条、山东,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2.巴黎和
会上中国外交受挫。

二、1.1919、5、4,还我青岛,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北洋,上
海,工人阶级、工、学、商、全国性。

3.工人阶级。

三、1.被捕学生;2.曹汝霖、章宗
祥、陆宗舆;3.凡尔赛和约。

四、1.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2.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极大解放,新的眼光。

■练习精编
1.C,
2.D,变式:A,
3.A,
4.C,
5.C,
6.D,
7.B,
8.B。

9.(1)图一表明巴黎和会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1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受挫。

(1分)“五四”运动因此爆发。

(2)
青年学生。

(2分)变式:北京。

(1分)青年学生。

(1分)(3)①和③。

(2分)史实:①: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并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1分)③:中国代表团
作出了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决定。

(1分)变式:性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2分)口号:①。

(2分)
第三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2.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②陈望道)3.共产党早期
组织。

(陈独秀、李大钊)二、1.1921、7,上海(嘉兴南湖)。

2.①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运动。

②中央局,陈独秀。

3.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
貌。

三、1.1922、7,上海。

2.①内乱,军阀,国内和平;②国际帝国主义,完全独立;③民主共和国。

3.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方向。

■练习精编
1.C,
2.B
3.D,
4.C,
5.B,
6.D,
7.C,
8.B。

9.(1)新文化运动。

(1分)“五四”运动。

(1分)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

(1分)(2)在图一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等人开始传播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图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分)在图二反
映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图三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分)(3)中共“二大”。

(1分)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分)变式: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要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分)10.(1)翻译《共产党宣言》,(1分)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分)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1分)为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1分)(2)左图所示纪念地为中共“一大”在上海的会址,
(1分)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1分)(3)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分)
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dàolù)的艰难历程
第一(dìyī)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本框中考(zhōnɡ kǎo)知识梳理
一、1.①欧美列强(lièqiáng),北洋。

打倒列强(lièqiáng),除军阀,国内和平与统一。

②工人阶级,革命统一战线。

③共和。

苏俄,共产党。

2.国民党“一大”,帝国主义,军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①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黄埔军校。

②国民革命,
北伐。

4.蒋介石。

二、1.1926。

2.列强,北洋军阀。

3.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
共产党员,铁军。

5.①两湖,闽浙,江西。

②贺胜桥。

③孙传芳。

④蒋介石。

南京。

张学良,南京国民政府。

■练习精编
1.D,
2.C,
3.C,
4.B,
5.A,
6.C,
7.D,
8.B。

9.(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分)国际:“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和侵略;(2分)国内:北洋政府统治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遇到严重障碍。

“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内和平与统一,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2分)变式:国民党“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主张。

(1分)中国共产党在“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

(1分)两者基本一致,(1分)所以能合作。

(2)A:孙传芳;B:吴佩孚;C:张作霖。

(3分)(3)除军阀——打败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或:打倒列强——北伐军进入汉口英租界。

教材虽未提及,但学生写出的话,也可给分)(2分)这说明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部分实现了,但由于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目标没有全部实现。

(2分)
第二框工农武装割据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国民革命,国共合作;血腥屠杀。

2.1927、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3.南昌(江西)。

4.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5.国民党统治;军队、武装斗争。

二、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1927、8、7。

汉口(湖北省)。

3.①土地革命、武装起义;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

三、1.1927、9。

2.毛泽东。

3.城市、农村。

四、1.①毛泽东、井冈山根据地。

②井冈山会师。

2.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②工农武装割据。

四、1.①农村革命根据地; 2.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3.封建剥削,地主、农民。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分田分地。

参军作战。

■练习精编
1.C,
2.B,
3.D,
4.B,
5.C,
6.A,
7.C。

8. (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2分)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1分) (2)自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3分)人文: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

(2分)(3)工农武装割据。

(2分)(4)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给1分,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有开拓创新精神等)
第三(dì sān)框红军(Hóngjūn)长征与遵义会议
■本框中考知识(zhī shi)梳理
一、1.围剿(wéijiǎo)。

2.中央(zhōngyāng)。

“左”倾,第五次反“围剿”。

二、1934;1936。

三、湘江;最壮烈;乌江;1935;贵州遵义;毛泽东;左倾;毛泽东;转折点;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大雪山;草地;1935;吴起镇;1936;甘肃(会宁)。

■练习精编
1.D,
2.C,
3.A,
4.D,
5.B,
6.D,
7.A。

8. (1)D;C;A;B。

(4分)(2)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左”倾错误。

(3分)(3)“初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分)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

(2分)
9.①秋收起义:(1分)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农村进军。

(1分)(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分)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分))②遵义会议:(1分)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肯定,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分)
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2.①器物、制度、思想。

(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层面-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②十月革命。

③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二、1.多样性。

2.各国的国情。

■练习精编
1.D,
2.B,
3.B,
4.A,
5.C,
6.B,
7.D,
8.B。

9.(1)中日甲午战争。

(1分)共同点:①都是向西方学习;②都为了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发展道路;③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等。

(2分,2点即可)(2)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3分)(3)俄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1分)西欧国家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

(1分)(4)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1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分)
(5)相同点:①革命方式都是武装斗争;②革命领导者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③革命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等。

(2分,2点即可)不同点:俄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而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两者刚好相反。

(2分)根本原因:两国的国情不一样。

(1分)
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
第一框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军国主义。

2.经济危机,转嫁危机,国内矛盾。

二、1.①1931、9、18,沈阳。

沈阳。

②不抵抗。

③东北三省。

④抗日义勇军。

⑤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①1932、1、28,上海。

②蔡廷锴、蒋光鼐。

三、1.华北。

华北独立。

2.①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反对内战、要求抗日、一二•九。

抗日救亡运动。

③西安事变。

3.义勇军进行曲。

四、1.张学良、杨虎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蒋介石。

2.1936、12、12。

西安,蒋介石。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全民族利益,和平解决。

4.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5.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练习(liànxí)精编
1.C,
2.B,
3.A,
4.D,
5.C,
6.C,
7.D,
8.B。

9.(1)日本为了转嫁(zhuǎnjià)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1分)军国主义(jūnguó zhǔyì)的膨胀。

(1分)(2)“九一八”事变(shìbiàn)、(1分)“一·二八(èr bā)”事变。

(1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分)(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分)努力:①当日本把魔爪伸向华北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分)②领导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分)③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分)
第二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1937、7、7,卢沟桥,宛平城,第二十九军(佟麟阁、赵登禹)。

2.平津。

3.全国性、抗日战争。

二、1.全面进攻。

2.上海,淞沪会战。

3.南京,重庆。

三、1.1937、12、13。

六个,30。

2.哈尔滨、731。

3.重庆、成都、昆明。

4.大扫荡,三光政策。

(潘家峪)
■练习精编
1.D,
2.C,
3.C,
4.A,
5.B,
6.B,
7.A,
8.A,
9.B。

10.(1)①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或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2分)②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内,至少有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杀害(或《东史郎日记》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材料;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的斩杀百人比赛)。

(2分)(2)名称:淞沪会战。

(2分)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分)政治上的表现: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3)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等等。

(2分,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三框全民族的抗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七七,中日。

2.全民族统一战线。

3.准备抗战。

4.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路军、新四军。

二、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2.①A八路军。

一一五、平型关(山西)。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B徐州。

李宗仁、山东。

台儿庄。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敌斗志。

C彭德怀,百团大战。

八路军的奇袭不仅给日军沉重打击,也振奋了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

③归国参战,捐款献金。

填图:从上至下: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

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练习精编
1.A,
2.C,
3.D,
4.B,
5.D,
6.C,
7.C。

8. (1)背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分)核心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1分)历史意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分)(2)1937年。

(1分)“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

(写出一方面即可,2分)(3)图一的台儿庄战役反映了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1分)图二的百团大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1分)国共两党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分)
第四框抗日战争(Kàng Rì Zhànzhēng)的胜利
■本框中考(zhōnɡ kǎo)知识梳理
一、1.太平洋,东方(Dōngfāng),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①美国(měi ɡuó)、苏联、英国。

②来华参战、提供(tígōng)物资援助。

③苏联红军。

④美国。

二、1.8、15。

2.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抗日战争胜利。

3.南京。

台湾。

三、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2.中流砥柱;3.国民党爱国将士;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5.华人华侨、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

四、1.鸦片战争、反抗侵略、一、完全胜利、民族解放,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巨大牺牲,重要贡献。

■练习精编
1.B,
2.D,
3.D,
4.B,
5.C,
6.D。

7.(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或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1分)海外华侨的支持。

(1分)(2)军事行动: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

(2分,一项即可)启示:正义必然战胜强权;日军右翼势力的种种劣行,注定要被历史所唾弃;团结起来,壮大力量,才能坚守和平正义;应当不忘国耻,珍视和平,抵制战争,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日本应该承认侵略历史,真诚向战争受害国道歉,走和平之路,与邻国和睦相处,共享发展等。

(2分,一点即可)(3)全面概括了中国的抗战历史,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行为,这种说法是对抗战历史本质的真实回归,是更完整、更准确的抗战表述;有利于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对“七七”事变前的抗战军民更加公平,更加符合历史实际;有利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

(每点 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第一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框大战的爆发
第三框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经济危机、法西斯,策源地。

2.凡尔赛。

3.绥靖。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1.1939、9、1,德国、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马奇诺,戴高乐、自由法国。

3.1940、7,空战。

丘吉尔。

德国,第一次重大挫折(注意这是空军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1940、9,德、意、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三、1.1941、6、22,苏德。

莫斯科,陆、第一次重大失败,闪电战。

(苏德战争示意图填注:A斯大林格勒;B莫斯科;C德军;D苏军)2. 1941、12、7,珍珠港,太平洋。

太平洋。

■练习精编
1.A,
2.B,
3.B,
4.D,
5.C,
6.D,
7.B,
8.B。

9(1)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分)
(2)图一显示英国采取容忍、退让的绥靖政策。

(1分)图二显示英国要与德国决战到底的决心。

(1分)前者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导致“二战”爆发,欧洲许多国家被德国侵占。

(1分)后者的态度使德国遭遇重大挫折,最终让爱好和平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分)(3)原因: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重创毫无准备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2分)意愿:向日本宣战,带领美国人民坚决打败日本法西斯。

(2分)作用:使美国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的阵营中,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分)
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zhuǎnzhé)与胜利
第一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jiànlì)和大战的转折
第二框雅尔塔会议(huìyì)与德日投降
■本框中考(zhōnɡ kǎo)知识梳理
一、1.①大西洋宪章(xiànzhāng)。

太平洋。

②1942、1、1,联合国家宣言。

③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

2.①斯大林格勒。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②中途岛。

③阿拉曼。

3.①1943、11。

埃及的开罗。

②美、英、中。

③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战后处置日本。

④开罗宣言,东北、台湾、澎湖列岛。

4.①1943、11。

伊朗的德黑兰。

②苏、美、英。

③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

④美、英,欧洲第二战场;苏联。

5.①1944、6、6。

法国诺曼底。

②美、英。

③成功登陆。

④登陆战役。

东西。

二、1.①1945、2。

苏联的雅尔塔。

②苏、美、英。

③德国;苏联;联合国。

④最重要。

主宰世界,世界格局。

2.苏联,美、英。

柏林战役。

欧洲。

3.①1945、7。

德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

苏、美、英。

德国,中、美、英,日本,波茨坦公告。

②A中国、朝鲜、缅甸。

B美国。

C苏联,中国。

③波茨坦公告。

签署投降书。

反法西斯同盟国。

三、1.空前,第一次世界大战;2.世界格局。

德、意、日,英、法,美、苏。

3.联合国。

■练习精编
1.B,
2.C,
3.C,
4.A,
5.D,变式:C,
6.D,
7.C,变式:D,
8.A,
9.C,。

10.(1)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分)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分)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加快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1分)(2)P90图3-48,《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2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它的规模和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分)(4)延续仇恨。

(2分,言之有理即可)
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东方主战场,重要组成部分。

二、1.最长、最大。

太平洋、欧洲。

2.①九一八,②3500多万,1000多亿。

③日本法西斯。

④赴缅远征军。

三、1.军役,大量粮食、战略物资,巴黎和会,山东。

2.日本,苏、美、英。

(开罗)。

3.显著提高。

■练习精编
1.C,
2.C,
3.A,
4.B,
5.D。

6.(1)新的发展:由国共合作抗日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合作抗日。

(2分)影响:使中国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这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