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合肥市宁溪学校李天祐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学习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雷电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习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感受雷电的可怕以及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还记得高鼎的《村居》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是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一直都是快乐与自由的象征。
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风筝却担负着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它要帮一位科学家解开——-《天火之谜》。
(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天火是什么吗?(雷暴)解开谜团的这位科学家是谁呢?(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
出示资料:
本杰明.富兰克林: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发明了避雷针。
他有一句名言: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让我们也学做一位诚实、勤勉的人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
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
)
教学生字“暴”,范写。
(2)出示:击倒劈成两半爆炸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
②读了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
③区分“暴与爆”
知识小贴士:
“爆”多用于与火有关的事件,多数指猛然破裂。
“暴”用于与火无关的事件,表示强、大;还形容人的脾气。
选字填空:
(爆)炸(暴)风雨(爆)破
雷(暴)(暴)躁
(3)出示:推测推论
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难以置信冷嘲热讽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推论: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无稽之谈:稽:查考。
没有根据的说法。
不足为奇:足:值得。
不值得奇怪。
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难以置信:置:使得、让。
信,相信。
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
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组词。
说说自己的理解。
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文中已告诉我们,谁能找到?
出示: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的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它们不是一类,我们不能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混为一谈)雷暴怎么会是“天火”呢?这真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无稽之谈)
③这种推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足为奇的,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④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坚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4)学生自由读,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风筝拴上结上系着钥匙
(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
系jì:打结、扣 xì: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
③出示词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一叶小舟颠簸摇晃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什么画面。
⑤出示: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
__ 。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发明了。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了。
5、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
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第三段(第6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6、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
7、小结:
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过渡:
关于“天火”,课文中是怎样叙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他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找出中心词。
(可怕)
从哪里看出的?(每年、几十亿次、击倒、劈成两半)
3、观看雷暴视频,谈谈感受(用四字词语形容)。
那么,富克兰林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四、教学生字。
1、本课生字,什么结构的字最多?分别是哪些?(炸讽揭拴钥颠)
2、点拨左右结构字的写法,范写“颠”。
3、学生配乐描红。
五、作业超市。
1、搜集资料,制作富兰克林的名人卡片。
2、搜集科学名人的小故事,课后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揭开谜团发明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