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匆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惋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

教学时,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环境,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教师对话。

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字卡、词卡、PPT。

2.准备配乐朗读材料。

学生准备: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
1.猜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时间)
2.活动:(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

请你拿出纸笔,一组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写多少个字、画多少颗星。

指导学生结合“回想刚才的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汇
报。

(2)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3.导入:刚刚我们写字、画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

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情境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每个人身旁悄悄逝去,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加殷实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说说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交流后,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
确乎空虚不禁挪移徘徊游丝赤裸裸
(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5.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2)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学生再次读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7.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8.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他是怎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
(1)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境并积累语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4)连续几个问句,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大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
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了帮助。

三、回顾小结,引发悬念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

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阅读文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要有“回声”,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1自然段。

2.引读:(教师)燕子去了,(学生)有再来的时候;(教师)杨柳枯了,(学生)有再青的时候;(教师)桃花谢了,(学生)有再开的时候。

(教师)但是,聪明的,(学生)……
设计意图: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
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品读课文,引导质疑,批注读文感受。

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请大家细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2.小组交流,合作研读,然后选代表汇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①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50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②思考: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心绪。

)
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

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朱自清写下了
这篇感人的散文。

)
要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留恋之情。

⑤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个空灵而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而具体,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①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②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想一想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

③时间的脚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课文诗一样的语言创作一首诗!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降低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结:日子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作者将时光这一空灵的对象写得如此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

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人格化的太阳,直接沟通作者心
灵深处的动人形象。

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呢?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此处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写作目的。

了”呢?
(3)了解作者的生平,深入解读文本主题。

课件出示:
朱自清,生于189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1948年因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不久在北平逝世。

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②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吗?请大家快速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一连进行了几次发问?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③在这一连串的六个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抒发对时代感受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是啊,“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你能尝试回答吗?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④指名,小组合作、伙伴合作、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句话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能表达此时作
者的心情?和第1自然段中的那句话相比,在朗读上有什么区别?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对比朗读)
设计意图:生本课堂,以生为本,通过多层次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个性化解读,生成独立的、有个性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感情。

三、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朗读这个自然段。

3.采用多种形式读背课文。

设计意图:升华情感,深入体会,教给学生读背课文的方法,丰富积累。

四、拓展练笔,提升认识
1.学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2.时光逝去,永不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课件出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

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并延展文本主题,升华文本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启迪。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珍惜时
间”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空间,设计拓展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语文的空间,学习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匆匆
来去
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旨是让学生通过文中体现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语句及句中的重点词语,感悟时光飞逝及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以读代讲,感悟文本情绪。

本篇散文,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所以设计教学时,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

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通过“读”让学生自主触摸文本,实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阅读文本时相机引入作者的生平、成就、思想等相关资料,引领学生透过文本的学习,深入到作者的生活、情感之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9那个星期天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
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
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
“媚”从女,眉声。

“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示现、展示)人。

“蚁”从虫,义声。

一种昆虫,一般体小,呈黑、褐红等色,多在地下做窝,群居生活。

②形近字理解识记:
“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区分记忆。

③做动作理解识记:
“揉、搓”与“手”有关。

④根据偏旁推测理解识记:
“叨”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惶”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3.出示词语,巩固生字:
明媚方砖蚁穴念念叨叨绊倒绞缠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亲吻依偎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火车读词语。

4.过渡:你们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通顺,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刚才学习的字词。

一边读一边思考:针对课前质疑产生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识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阅读的基础。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采用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强调相结合的
方式学习,重点在理解字义上下功夫指导,使学生既会认字,又会用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

预设:
课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儿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事。

3.课文是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写的,请再次读文,想一想:与时间变化而一起变化的是什么?
预设:
男孩儿的心情。

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

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读懂故事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生字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重点指导:媚、蚁、偎。

(1)观察“媚、蚁”。

“媚”,女字旁最后一笔右侧不出头;“蚁”,“虫”作偏旁时,第五笔横变提,右部的撇要伸至左下方,注意避让。

(2)观察“偎”,注意右下部只有一个小撇。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
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兴奋、焦急、落寞,这些情绪在“我”的那个星期天里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点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1)那是“我”的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2)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

(3)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

(4)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读课文,找出关于“我”的动作描写,分析一下,这些动作能反映出“我”的什么心理。

2.在这一天中,“我”有哪些行动?表明了什么?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句,想一想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②“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

③“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⑤“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

3.课文中有语言描写吗?传递了怎样的心情?
(1)找出文中“我”和妈妈的话。

(2)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言反映了当时“我”和妈妈怎样的心理。

预设: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这些俨然就是“我”等待时的心理轨迹图。

“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4.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

5.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抓手,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体会情感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母亲答应了“我”在一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可却因为母亲的忙碌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