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研究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8484ef9f90f76c661371aad.png)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李 广存 ,金黎平 ,谢开云 ,等
中图分类号 :¥ 3 ;¥ 3 .2 5 2 4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 6 5 20 ) 3 0 2 — 6 6 2 3 3 (0 6 0 — 19 0
马铃 薯 青 枯 病 抗 性 鉴 定 新 方 法
维普资讯
中 马 喜, 0 第3 2 6 国 铃 第2卷, 期,0 0
抗 性 鉴 定 上 也 得 到 了验 证 。 该 方 法 对 于 茄科 作 物 的 种 质 资源 抗 病 性 评 价 和 筛选 , 特 别 是 对 于 病 菌诱 导 产 生抗 性
的抗 ( ) 感 病植株 的快速鉴 定及其 幼苗的先期 快速 筛选具有重要 意 义,可望成 为一 种理想 的茄科 作物 室 内抗病 鉴
挑 取 致 病 力 强 的 单 菌 落 画 线 培 养 ,待 长 至 菌 苔 后 ,用 无 菌蒸 馏 水 洗 下 ,用 分 光 光 度计 测 定 其 O 6 吸光 值 ,调 整 菌 液 浓 度 分 别 为 1 0~ Do o ×1 1×
1 f mL 0c u・ 备 用 。
植物 的水 培法 报道 一种 新 的青 枯病 菌接 种 方法— —
定方 法 。
关键词:马铃薯 ;青枯病 ;茎枝 菌液浸泡法
马铃 薯青 枯病 是 由青枯 病 菌 ( as n o n c R lt i sl a— oa a
e rm) au 引起 的仅次 于 马铃 薯晚 疫病 的一种 细 菌性 病
1 枕 料 与方 法
11 供 试 青枯 病 菌株 及材 料 .
青枯病 菌 小种 3号 P 4 和 小种 1号 ( M6 ) 01 T 0由
本 所 植 保 室提 供 。马铃 薯 E D和 C E分 离 群 体 的 亲
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的开题报告
![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6e7a5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8.png)
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的开题报告题目: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一、研究背景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霉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其主要症状是马铃薯植株茎部和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的坏死斑点和腐烂,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目前,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青枯病,但是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
因此,探索开发抗青枯病的新种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成一个四倍体细胞,通过四倍体优势表现来创制新种质的技术。
近年来,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创建抗病新品种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为马铃薯育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不同种质的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的融合条件;2. 筛选抗青枯病的源材料,进行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3. 通过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融合细胞的四倍体性;4. 对融合细胞进行抗青枯病性状的评估和筛选,挑选出表现出抗青枯病性状的细胞系;5. 建立抗青枯病的四倍体马铃薯种质库,挑选并评价具有育种潜力的四倍体马铃薯品种。
三、研究方法1.采集不同种质的二倍体马铃薯,进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2. 采用不同的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筛选出最适宜的融合条件;3. 筛选出抗青枯病的源材料,进行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的融合;4. 对原生质体融合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倍性鉴定,其中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流式细胞术;5. 将融合细胞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筛选和分离,进行抗青枯病性状的评估;6. 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对表现出抗青枯病性状的细胞系进行验证和评估,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良好抗青枯病性状的细胞系,并挑选其进行育种。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通过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创制出具有抗青枯病性状的四倍体细胞系,并建立抗青枯病的四倍体马铃薯种质库。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https://img.taocdn.com/s3/m/49235b020b4e767f5acfce86.png)
园 艺 学 报 2000,27(1):37~41Acta H orticulturae S inica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郜 刚 屈冬玉 连 勇 金黎平 冯兰香(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提 要 对两个马铃薯二倍体分离世代群体E D和CE共140个基因型进行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并以此为作图群体,综合RAPD、SSR、AF LP3种标记技术,利用BS A分析方法对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和定位。
筛选到与抗病感病性状相连锁的3个RAPD标记OPG05940、OPR11800和OPO13770;筛选到一个SSR标记ST M0032,被定位于染色体XII上;检测到7个AF LP多态性带,初步认为其与抗病性相关,并为已有图谱上的共性AF LP标记。
这些标记可用于马铃薯分子育种。
关键词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 comb.nov引起的世界范围的植物细菌性病害〔1〕,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侵害马铃薯等50多科数百种植物〔2〕。
这种植物维管束病害的为害随着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理位置及实际耕作情况而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产〔1,3〕。
由于该病的新寄主不断增加,控制该病发生的技术十分有限,故成为目前许多栽培植物的重大病害〔4〕。
近几十年来在该病病理学机制方面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抗性遗传机制却知之不多,同时由于可供利用的抗病育种材料十分有限,抗病育种工作进展缓慢。
分子标记技术有助于从DNA水平上寻找与抗病基因连锁的遗传标记,本文报道了利用混群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 A)〔5〕结合已构建的马铃薯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获得了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几个分子标记。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及抗性鉴定二倍体马铃薯群体材料的亲本为C(USW533723),D(USW785922)和E(772102237),其遗传背景及杂交组合见文献〔6〕,其中E来源于野生二倍体种Solanum phureja及S. vernei,E D和CE群体各包括87和53个基因型。
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鉴定
![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7b3b57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9.png)
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鉴定曲延军;蒙美莲;张笑宇;陈雯廷;胡俊;马志伟;陈慧【摘要】通过室内接种试验与田间接种试验,调查评价供试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结果显示,供试的马铃薯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脱毒组培苗接种病原菌测定的19个品种中,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10.53%;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有10个,占供试品种的52.63%;表现为高感的品种7个,占供试品种的36.84%.田间接种病原菌测定的20个品种中,中抗及以上品种有9个,占供试品种的45%,中感及高感品种11个,占供试品种的55%.【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5(041)003【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马铃薯;枯萎病;尖孢镰刀菌;抗性鉴定【作者】曲延军;蒙美莲;张笑宇;陈雯廷;胡俊;马志伟;陈慧【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32马铃薯枯萎病是由镰刀菌侵染所致的土传病害,据Rakhimov等[1]报道,马铃薯枯萎病是由镰刀菌的5个不同种引起的,即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茄类镰刀菌[F.solani (Mart.) Sacc.]、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 Fuckel)、雪腐镰刀菌[F.nivale (Fr.) Ces.]。
据薛玉凤[2]的研究,内蒙古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 (Corda) Sacc.],尖孢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且其致病力也最强。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e8d3afdf705cc175527095b.png)
个人简介李广存,男,博士,副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年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0年8月至9月赴国际马铃薯中心(秘鲁)进行薯类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测技术研究。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和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克隆的合作研究,并建立了项目合作。
主持、参与主持和参加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4人。
在研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优质耐逆专用马铃薯和甘薯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及品种创制---子项目2006AA100107-SD国家“863”重大项目2006.10-2010.10马铃薯抗青枯病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Y2006D2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9.12马铃薯类蛋白酶基因(StPti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Y2007D2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1-2010.12马铃薯果胶甲脂酶抑制子基因(StPMEI)的克隆及功能分析2006YQN040山东省农科院青年基金2007.1-2009.12马铃薯抗青枯病蛋白激酶候选基因(StPti1)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2007YQN002山东省农科院青年基金2008.1-2109.12国际马铃薯基因组计划(子项目)横向课题2007-2010 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子项目)横向课题2007-2010 主要发表论文:1.Guangcun Li, Liping Jin, Xiaowu Wang, Kaiyun Xie, Sanwen Huang, Dongyu Qu. Potato(Solanum tubrosum) genes expressed early during infection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n preparation)2.LI Guang-cun, JIN Li-ping, XIE Kai-yun, LI Ying and QU Dong-yu. Cloning of ProteinaseInhibitor Gene StPI in Diploid Potato and Its Expression Analysi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China. 2007, 6(11): 101-105.3.李广存, 金黎平,谢开云, 李颖, 屈冬玉.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StPI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9: 1877-1882.4.李广存,金黎平, 王晓武, 谢开云, 谢丙炎, 屈冬玉. cDNA文库与RACE方法结合克隆马铃薯DnaJ-like基因全长cDNA. 园艺学报. 2007, 34(3): 649-654.5.李广存, 金黎平,谢开云, 卞春松, 段绍光, 屈冬玉. 马铃薯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子基因片段的分离及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2007, 34(2):403-406.6.何心凤, 郭宝太, 李广存, 杨煜,王晓杰, 毕玉平. 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的RT-PCR扩增. 中国马铃薯. 2007, (4)197-199.7.杨煜, 晁祥健, 李广存. 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分离及其应用. 马铃薯年会论文马铃薯产业与现代农业. 陈依里, 屈冬玉主编.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2007, p123-129.8.李广存, 金黎平, 谢开云, 庞万福, 卞春松, 段绍光, 屈冬玉.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中国马铃薯. 2006, 3: 129-134.9.徐平丽,李广存等.Construction of the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of peanut stripe virus(PStV-cp)gene.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增),73-75.10.李广存, 杨煜, 王秀丽, 杨元军, 毕玉平. 马铃薯S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园艺学报. 2004, 31(4):517-519.11.李广存, 金黎平, 谢开云, 屈冬玉. 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分离上的应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 24(9): 26-31.12.李广存, 金黎平, 谢开云, 屈冬玉. 马铃薯青枯病研究进展. 中国马铃薯. 2004,18(6):350-354.13.李广存, 杨煜, 王秀丽, 高昌勇, 陈利容, 张斌, 毕玉平. 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山东农业科学. 2003, 1:3-5.14.李广存, 王秀丽, 毕玉平, 李戍彤, 王毅, Sylvie Priou. 马铃薯青枯病菌的PE-ELISA检测. 中国马铃薯. 2002, 1:18-20.15.李广存,杨煜, 王秀丽, 高常勇, 陈利容, 毕玉平, 王毅. 马铃薯X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国马铃薯. 2002, 5: 259-262.16.王秀丽,李广存,杨煜, 高昌勇, 张斌, 陈利容, 王毅.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全序列测定. 中国马铃薯. 2003, 1: 1-4.17.王秀丽,李广存, 杨煜, 高昌勇, 张斌, 陈利容, 王毅.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全序列测定. 中国马铃薯. 2003, 1: 1-4.18.王秀丽,李广存等. 应用GAR-HRP进行甘薯病毒NCM-ELISA检测试验. 山东农业科学.2002, 1:36-37.19.杨元军, 孙慧生, 王培伦, 马伟青, 李广存, 董道峰, 王毅. 马铃薯脱毒小薯雾培结薯特点及增产效果. 园艺学报. 2002, 29(4):333-336.20.Li guangcun et al. Development of Serological Techniques for Potato&Sweet Potato VirusDiagnosis, Annual Progress Report CIP-China 2000. 2001 p45-47.21.Li guangcun et al. Sequence Assay and Expression in E.coli DH5α of Peanut Stripe VirusCoat Protein Gene. International Arachis Newsletter, 2000, 20: 38-40.22.Li Guangcun,Bi Yuping, et al. Isolation of peanut strip virus coat protein gene andconstruction of expression vector. 植物基因工程创新发展与生物安全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0, p161-162.23.Guo Baotai, Dai Jixun, Shen Songdong, Bi Yuping, Shan Lei and Li Guangcun. Extraction ofplasmid-like DNA and high-quality total DNA from Porphyra yezoens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0, 19(2):83-88.24.郭宝太,毕玉平,单雷,李广存等. 条斑紫菜高纯度总DNA的提取及质粒状DNA的发现. 海洋学报2000, 22 (2):87-91.25.李广存等. 番茄乙烯形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反义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山东农业科学. 1999(3):8-11.26.毕玉平, 李广存等. 花生条纹病毒外壳蛋白cDNA的合成、克隆及全序列测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9,7(3)211-214.27.郭宝太, 毕玉平, 李广存等. 坛紫菜DNA的提取与快速纯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9,7(4): 342.28.郭宝太, 戴继勋, 毕玉平, 李广存, 路艳辉. 紫菜总DNA酶切带型的发现与比较. 海洋通报. 1999, 18(4): 29-32.获奖情况:项目名称受奖人员奖励名称等级授奖年薯类病毒血清学高效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毕玉平,李广存,杨煜,单雷,王秀丽,徐平丽,柳展基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利用基因工程创造花生抗病虫新种质研究毕玉平,徐平丽,单雷,李广存,王秀丽,张斌,柳展基,杨煜,王兴军鉴定成果2004年薯类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李广存,毕玉平,杨煜,王秀丽山东省十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1年马铃薯抗病毒基因转育研究王培伦,毕玉平,孙惠生,马伟青,单雷,张卫华,杨元军,李广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研究毕玉平,单雷,周钟信,王兴军,米景九,徐平丽,李广存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专利:屈冬玉, 李广存, 金黎平, 冯兰香, 谢开云, 庞万福, 卞春松, 段绍光. 一种鉴定茄科作物青枯病抗性的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87140.8拟合作培养研究生3-4名(硕士或博士)专业:植物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方向:马铃薯抗晚疫病、青枯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方法
![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0c165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e.png)
马铃薯青枯病无公害防治方法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浇灌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株和茁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
一、发病症状马铃薯青枯病在马铃薯幼苗和成株期均能发生。
植株染病典型症状是病株稍矮缩,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头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所有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另外茎叶生长正常,植株基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
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切面可自动溢出乳白色菌脓。
二、发病逻辑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浇灌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株和茁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
病菌侵入维管束后快速繁殖并阻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送。
青枯病菌不耐干燥,土壤含水量高、高湿、多雨条件下存活长,最适温度为30~37℃,普通酸性土壤发病重。
三、无公害防治办法1、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佳办法之一,如新芋4号等较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种薯繁育体系。
选留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举行繁育种薯,通过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止青枯病的发生。
3、合理轮作。
青枯病是土传性病害,应大力倡导与非寄主植物采取2~3年以上的轮作。
不施带病菌肥料,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
大雨后注重准时排水,采纳高畦栽培,避开大水漫灌。
4、通过小整薯代替大薯切块播种。
能够避开用刀切块时感染,再通过枯草芽孢菌菌株0702、GP7-13制成粉状制剂对种薯举行处理。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举行药剂灌根,药剂可选用53.8%可杀得悬浮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株灌0.1~0.2千克,每隔7~10天1次,延续灌2~3天,同时对相邻植株用以上药剂也举行灌根杀菌。
马铃薯青枯病菌的PE—ELISA检测
![马铃薯青枯病菌的PE—ELISA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656cafd8240c844769eaee10.png)
济、有效的 马铃薯 青枯 菌捡铡 方 法,较普 通 N M-LS C E IA方 法灵敏 度提 高 10万倍 ,与 D S— 0 A E IA、N S LS A H等方法一样曼敏、可靠,特别是对处于潜伏期感染而没有表现 出瘟状的马铃薯块茎的
检 测 更为有 效 。
关键词:马铃薯 ;青枯病菌;N M-L S C E IA;富集培养 中 图分类 号 :¥ 3 5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 —0 2 {0 2 10 80 0 10 9 20 )0—1—3
主编 .19 :6 —7 99 7 0
e]郝文胜等 .几种油炸椰工类 型马铃薯品种贮藏捐问块茎还原糖 4 古量的变化 [ ] 中国马铃薯 研 究进屡 哈靠 滨工程 大学 出 c
版 社 ,脒 伊 里 主 编 1 9 :7 —7 99 1 6
能提供一个温度适宜 ( 2 如 O℃)且稳定 的回暖空 问 ,块茎 还原糖 含 量会有 更为 明显 的下 降。另外还
等 人 研 究 的基 础 上 对 此 进 行 了深 ^ 的探 讨 :在
束璃 日期 :2O 一0 —0 0l 8 6
作者简舟 :牵广存 (9 2 . 男.山东省靶科 院瑚研 ・在职研 1 7 一) 究生 .从事分于生特学度免 疫学研宽.
进 行青枯 菌 的 NC E IA检 测之前 ,对青 枯菌进 M LS
7 1 月 2 5 d(1 9日)后降到最低值 ,然后又有所回 升。 由此可 见 ,还原糖含 量 的变 化 ,始终遵循 着 淀
粉一 还 原糖 一 淀粉 的 可逆动态平 衡 。不 同品种块茎 不 同时期 的生理 变 化决定 了这种 平衡 的状态 ,而温 度 是直接 的影 响 因素 。室温下 进行 窖贮种薯 的 回暖 处理 ,对 降低 还 原糖含量 的作 用是 肯定 的。本试验 进行 回暖 的场 所温度 较低 (O 6℃ 左 右 ) 1 ~1 ,如果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4716411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d.png)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李朋;蔡兴奎;陈琳;柳俊【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土传病害。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主要存在于一些野生种中,体细胞杂交是创制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研究以具有对青枯病抗性的体细胞杂种与栽培种杂交产生的100个后代为材料,对其进行青枯病抗性评价,旨在筛选可供育种利用的青枯病抗性资源。
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试管苗组培鉴定中100个杂交后代共有6个基因型表型抗青枯病,温室钵栽接种鉴定有8个基因型表现为抗病,在两种接种鉴定中均表现为抗病的有3个基因型(07SF.3-79、07SF.6-8和07SF.6-5)。
选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4对SSR标记引物(STI0051、STI0054、STI0056、STI0057),对100个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有3个标记(STI0051.180、STI0054.180、STI0056.205)可以明确鉴定抗感基因型,它们表现为抗病稳定的3个基因型的标记位点与抗病对照的带型一致,而在感病对照中缺失,与表型鉴定结果吻合,表明筛选的SSR标记可以用于具有S. chacoense 遗传背景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辅助选择。
%Ralstonia solanacearum, the causal pathogen of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bacterial wilt, is soil-borneand destructive for potato production.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tuberosum and wild relativ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btain germplasm possessing resistance to R. solanacearum.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to R. solanacearum on 100 progenies derived from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tuberosum and wild relative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o screen for germplasms that possess resistance to R. solanacearum and arerelevant to bree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x clones exhibited resistance to the pathogen in vitro inoculation and eight clones performed resistance to the pathogen by the inoculation with greenhouse grown plants among the 100 progenies. Noticeably, three resistant clones(07SF.3-79, 07SF.6-8 and 07SF.6-5) were consistent for resistance level in the two tests. Four SSRs (STI0051, STI0054, STI0056 and STI0057) previously identified were used to test al of the 100 clones mentioned abov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ree markers (STI0051.180,STI0054.180 and STI0056.205) could differentiate resistant genotype from susceptible ones. The three clones considered resistant in the two inoculations amplified the same bands as resistant control while they were absent in susceptible control. These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ease phenotyping and suggest an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these SSRs in marker-assistant selection of bacterial wilt resistance introgressed from S. chacoense.【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321-327)【关键词】马铃薯;体细胞杂种;青枯病;抗性鉴定;分子标记【作者】李朋;蔡兴奎;陈琳;柳俊【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由于细菌性病害的系统感染特性,导致其药物防治十分困难[1]。
马铃薯青枯病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马铃薯青枯病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c0a28b02d276a200292efb.png)
抗体 酶标 抗体 型兰 + 显色 反 应 - 一
有 利 于 青枯 病增 殖 , 土 壤 中菌 量 增 大 , 使 引起 病 情 加重。 并导致 其在没 有感 染 的土 壤 中蔓 延 。 26 侵染 来源 .
重 , 地 比坡地 发 病重 。 平
了实地考察 和调 查 。 危 害较为普 遍和严 重 。从 2世 纪8 年代初期 零 星发 0 0
病 逐 年 扩散 、 蔓延 , 0 0 全 州 发病 面积 已达 到 到2 0 年
2 病原鉴定、 . 4 菌系类型
19 — 9 8 , 由国家 重 点植 病 实 验室 对 凉 山 95 19 年 州 马铃薯 病株 采样 、 分离 、 鉴定 青枯 菌株 为生理 小 种 3 , 号 它是 一个 低 温 型 菌系 , 是 为 害本 州 马铃 薯 的 也 优 势菌 ( ) 系 。
252 湿度和 雨 水 青 枯病 是高 温多 雨条件 下 的病 . .
害 , 菌不耐 干燥 。 此
2 马铃薯 青枯病发生、 发展规律
通 过几 年来 的 工作 , 生物 学 角度 对 病 害 的病 从
原物 、 菌系 型 、 布 、 境 条件 、 分 环 侵染 、 传播 途 径进 行
253 土壤 ..
起, 对州内1个县市青枯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 7
调 查结 果表 明 :马铃 薯青枯 病 发展 蔓 延 很快 ,
海拔3 10 2m的尼地乡的马铃薯主产区 , 0 有3 余个 乡
( ) 同程度 地发 生 了青枯病 的危 害 。 拔220 镇 不 海 0m 以下河 坝地 区的 沟坝 、 台地发 生较重 , 连作 地发 病更
总播 面积 的 1 %。 5 面积 和产量 位居 第3 总 产 10 t , 5万 。 由于近 年来 温室 效应 的加剧 , 枯病 已成 为我 州 马 青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的开题报告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abcc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6.png)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链霉菌引起的严重病害,能够导致马铃
薯产量显著降低甚至死亡,对马铃薯种植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挖掘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并研究其表达模式,将为马铃薯
抗青枯病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从马铃薯中筛选出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并进行克隆。
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引物,克隆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将其插入马铃薯中,验证其抗青枯病性。
然后利用qRT-PCR技术,探究
不同马铃薯品种中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并研究其对青枯病
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三、技术路线
1.筛选马铃薯中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克隆。
2.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中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
3.将克隆得到的基因插入马铃薯中,验证其抗青枯病性。
4.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中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四、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推动马铃薯育种的发展。
通过挖掘马铃薯中的
青枯病抗性相关基因,并研究其表达模式及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开发出更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减少青枯病给马铃薯种植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农药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症状及的方法.doc
![农药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症状及的方法.doc](https://img.taocdn.com/s3/m/82235139844769eae109ed23.png)
农药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症状及的方法
农药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症状及的方法
一、症状:
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发病轻的不明显,发病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二、发生规律:
细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病薯块上越冬,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是典型维管束病害。
一般酸性土发病重。
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三、防治方法:
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植株整株枯萎而死亡,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
1.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
2.灌根,隔十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也可用可杀得2000+金云大-120稀释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金云大-120灌根。
利用GFP 标记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 鉴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
![利用GFP 标记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 鉴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https://img.taocdn.com/s3/m/fc9346f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3.png)
中国瓜菜
试验研究
利用 GFP 标记的 Ralstonia solanacearum 鉴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
陈 卓 1,2,肖熙鸥 2,陈 曙 2,李 可 2,邹华芬 2,金 辉 2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2. 农业农村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省 热带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保鲜重点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91)
摘 要:青枯病是危害马铃薯产业的重要病害,选育与推广抗青枯病品种是防控青枯病最高效的手段。目前已有的
人工接种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不能有效区分处于潜伏侵染与完全抵抗侵染的材料,而利用 GFP 标记的 Ralstonia
solanacearum 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广宿主载体 pBBR1MCS2-Tac-EGFP 导入青枯菌 P2
CHEN Zhuo1, XIAO Xiou2, CHEN Shu2, LI Ke2, ZOU Huafen2, JIN Hui2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000, Heilongjiang,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Fruit Bi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Key Laboratory for Post- harvest Physiology and Technology of Tropical Horticultural Products of Hainan Province/Institute of South Subtropical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 52409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acterial wil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that endangers the potato industry. The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of bacterial wilt resistant varieti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bacterial wilt. The selection of germplasm resistant to bacterial wilt is the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 The current methods of artificial inoculation and fiel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cannot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between latent infec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t materials, and Ralstonia solanacearum labeled with GFP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he broad host vector pBBR1MCS2- Tac- EGFP was introduced into R. solanacearum P2 by the electric shock transformation method, and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e R. solanacearum strain P2-Tac-EGFP with stable inheritance without affecting its pathogenicity. Through inoculation of resistant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2-Tac-EGFP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resistant materials, and P2-Tac-EGFP is distributed in a large amount in the roots and stems of the disease-resistant materials, while a small amount is in the roots of the resistant materials.In summary, the use of GFP-labeled R. solanacearum ca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potato bacterial wilt resistance. Key words: Potato; Ralstonia solanacearum; GFP; Resistance
一个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连锁的SRAP标记筛选
![一个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连锁的SRAP标记筛选](https://img.taocdn.com/s3/m/159b18f3aef8941ea76e05ad.png)
A a s ,B A ) nl i S 筛选与 马铃 薯青枯病 抗性基 因连锁 的分子标记 。在 8个正向 引物 和 1 ys 1个反 向引物 组成 的 8 8对 SA R P引物组合 中, 筛选获得 了一个与马铃薯 青枯病抗性 紧密连 锁的 S A R P标记 M3 ,遗 传连锁分析表 明 ,该标 2
一
个 与 马铃 薯 青 枯 病 抗性 连锁 的 S A 标 记 筛选 RP
雷 剑 ,柳 俊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0 7 ) 300
摘
要 : 以 两 个 马 铃 薯 二 倍 体 分 离群 体 E 和 C 共 15个 基 因型 为 材 料 ,利 用 群 分 法 ( u e ergn D E 0 B l dSgea t k
记 , 由于该 标 记 的引物 特点 ,其标记 既 可用 于 马铃
薯 青枯病 抗 性 的辅助 选 择 ,同 时也为 青枯 病抗 性 基
因克 隆奠定 了基 础 。
1 枕 料 与方 法
11 植物 材料 .
断 出现 。相 关 序 列 扩增 多 态 性 (eune—R ltd Sqec e e a
维普资讯
中国马铃薯 ,第 2 O卷 ,第 3期 ,2 0 06
中 图分 类 号 :¥ 3 ; ¥ 3 . 5 2 4 53 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 : 17 — 6 5 20 ) 3 0 5 — 4 6 2 3 3 (0 6 0 — 10 0
定评 价 【 多个 领 域 。本 研 究 通过 S A 7 J 等 R P标记 技 术
途 径 。然而 ,由于青 枯病 发病 表 现在很 大程度 上受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办法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43be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4.png)
病原菌与传播途径
病原菌
青枯假单胞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传播,也可通过病薯、病苗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 时间长,遇到适宜条件即可侵染发病。
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01
02
03
产量损失
青枯病可造成马铃薯产量 大幅下降,甚至全田毁灭 。
品质下降
染病的薯块品质变差,失 去商品价值。
防治困难
由于青枯病的传播途径多 ,防治难度较大。
叶面喷施
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定期 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03
青枯病诊断与识别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观察马铃薯植株的叶片、茎和根部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叶 片枯萎、茎部腐烂、根部变色等。
实验室检测
通过细菌分离和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进一步确诊是否为 青枯病。
识别技巧
区分青枯病与其他病害
土壤消毒
对发病严重的田块进行土壤消毒, 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降低 发病风险。
化学治疗手段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等,控制病害扩散。
灌根防治
将药剂稀释后灌根,直接作用于发病 部位,提高防治效果。
生物治疗途径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减少病原菌数量,控制病害发生。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办 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青枯病概述 • 青枯病防治策略 • 青枯病诊断与识别 • 青枯病治疗办法 • 青枯病预防措施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青枯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土 传病害,具有毁灭性。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a173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f.png)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方法“哎呀,今年这马铃薯咋看着不太对劲呀!”爷爷站在田边,眉头紧皱地说道。
我赶紧跑过去,看着地里的马铃薯植株,有些叶子已经开始发黄、枯萎。
“爷爷,这是咋啦?”我焦急地问。
“怕是染上青枯病咯!”爷爷叹了口气。
我一听就傻眼了,这可咋办呀?爷爷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咱有办法对付它。
”爷爷开始给我详细讲解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就是要选择抗病的品种,这就好比是给马铃薯穿上一层坚固的铠甲,能从根源上减少患病的几率。
然后呢,在种植前一定要把地整好,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就像给马铃薯准备一个舒适的家。
“这土壤就好比是马铃薯的床,床舒服了,它们才能长得好呀!”爷爷形象地比喻道。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轮作,可不能年年都在同一块地上种马铃薯,要让土地也休息休息,不然这病可就容易找上门啦。
在种植过程中,也要注意浇水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就跟人喝水一样,太多太少都不行,得恰到好处。
”爷爷笑着说。
施肥也要合理,不能一股脑儿地乱施,要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求来。
而且一旦发现有染病的植株,要赶紧拔掉,可不能让它传染给其他健康的植株,这就像是在一个集体里,有生病的就得赶紧隔离呀。
爷爷还讲了一个实际案例呢。
隔壁村有户人家,一开始没重视这青枯病,结果后来整片地的马铃薯都遭了殃,损失惨重呀。
“咱可不能重蹈覆辙!”爷爷严肃地说。
我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些方法都记住。
“爷爷,那照您这么说,只要我们做好这些,就一定能防治住青枯病啦?”我问道。
“那也不能掉以轻心,还得时刻留意着,毕竟这病可狡猾着呢!”爷爷提醒道。
经过爷爷这么一讲解,我感觉心里有底多了。
看着这片马铃薯地,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健康茁壮生长的样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爷爷严格按照这些防治方法去做。
精心挑选品种,认真整地,合理浇水施肥。
每次去地里,我都要仔细检查一遍植株的情况,生怕漏看了一棵染病的。
一段时间过去了,地里的马铃薯果然都长得好好的,没有再出现青枯病的迹象。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办法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721d6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a.png)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办法汇报人:日期:•青枯病概述与危害•预防措施•化学防治方法目录•生物防治策略•物理和机械辅助手段•综合治理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01青枯病概述与危害马铃薯青枯病是由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茎和块茎。
定义高温高湿环境、土壤带菌、连作种植、排水不良等因素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发病原因青枯病定义及发病原因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均可发生,以开花期前后发病最重。
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发病重。
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和种薯传播,也可通过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
病害流行规律与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流行规律青枯病可导致马铃薯植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甚至绝收。
产量影响感病马铃薯块茎变小、变形、表皮粗糙,商品价值降低。
同时,病菌侵入块茎后会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品质影响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02预防措施抗病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环境且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马铃薯品种,如“合作88”、“青薯9号”等。
种子处理采用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杀死种子携带的病原菌,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用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合理轮作与间作制度设计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间作制度与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进行间作,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环境,减轻病害发生。
深耕细耙,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整地措施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平衡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提高植株抗逆性。
施肥管理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湿度过大,诱发病害发生。
灌溉管理及时除草,减少田间杂草对马铃薯的竞争;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提高地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
除草与覆盖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实施03化学防治方法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特点的农药,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选择高效低毒药剂轮换使用药剂遵守使用说明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c0f4900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0.png)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李映;蔡兴奎;李林章;谢从华【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年(卷),期】2005(019)004【摘要】本试验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的双单倍体系81-15与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的原生质体融合株系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其目的是对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抗青枯病种质的有效性及抗性鉴定技术进行评价,获得抗病育种材料.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8个体细胞融合株系中,抗性分离表现为从感病(S)到抗病(R),多数表现为中感(MS)到中抗(MR)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的结果显示:田间病圃鉴定的病情指数(DI)和人工接种鉴定病级(DS)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DI=-0.39+4 DS,r2=0.921),双侧翼SCAR标记SCA07446和SCA12980鉴定同时具有两个标记特异带的株系均为前两种鉴定表现为中感(MS)以上的材料.综合分析同时利用3种方法鉴定的结果:CHT-3、CHT-5、CHT-6、CHT-10、CHT-15等5个株系为抗病材料,证明体细胞融合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抗性的有效途径.【总页数】6页(P198-203)【作者】李映;蔡兴奎;李林章;谢从华【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农办;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相关文献】1.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 [J], 李朋;蔡兴奎;陈琳;柳俊2.马铃薯抗青枯病和低温糖化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J], 李琼;王海波;蔡兴奎;雷婷;柳俊3.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J], 李广存;金黎平;谢开云;庞万福;卞春松;段绍光;屈冬玉4.利用GFP标记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鉴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 [J], 陈卓;肖熙鸥;陈曙;李可;邹华芬;金辉5.利用GFP标记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鉴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 [J], 陈卓;肖熙鸥;陈曙;李可;邹华芬;金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S532;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635( 2006) 03- 0129- 06
·129·
学术园地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李广存, 金黎平, 谢开云, 庞万福, 卞春松, 段绍光, 屈冬玉 *
枝也出现萎蔫症状, 第 7 d 抗病植株的茎枝萎蔫程 度明显加重, 高抗植株的茎枝萎蔫程度基本不变; 第 10 d 高抗植株 茎枝萎蔫症 状减轻, 有 的已基本 恢 复健康, 而感 病植株的茎 枝则腐烂死 亡 , 第 14 d 高抗植株的茎枝已恢复健康, 个别的已开始生根 ( 表 1) 。抗感植株茎枝的发病程度与浸泡菌液的浓 度和浸泡时间呈高度相关, 浸泡时间越长, 菌液浓 度越高, 发病越快, 这对于研究者要求植株尽早发 病, 准确确定取材时期至关重要, 试验中不同浓度 的浸泡菌液浸泡植株茎枝所得的抗、感结果一致, 且每个基因型内不同植株茎枝的抗病表现也基本一 致, 因此该方法对于种质资源的抗病筛选、资源评 价和抗病锻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试验中 还发现抗病植株主枝浸泡菌液后, 在其受菌液浸泡 部位形成了一些瘤状乳突结构, 抗性级别越高的植 株茎枝所形成的瘤状乳突结构越多, 且浸泡菌液变 得澄清; 而在感病植株的茎枝上未发现有瘤状乳突 结构的形成, 且其浸泡菌液的末端发生褐变, 浸泡 菌液变得混浊。通过测定 其 OD600 值发现, 随 着植 株感病程度的增加, 浸泡其茎 枝的菌液 OD600 吸 光 值也逐步升高, 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抗病植株所产 生的瘤状乳突或茎枝本身能够释放一种抑菌物质 所 致[6- 7]。 因 此 根 据 植 株 茎 枝 经 菌 液 浸 泡 后 所 形 成 的瘤状乳突结构的有无、多少及浸泡菌液 OD 值的 大小也可以对相应植株的抗病性进行初步判定。 2.1.2 茎枝菌液浸泡法与灌根法及毛细管菌液滴注 法鉴定结果的比较
多年的实践证明, 灌根法及毛细管菌液滴注法 对于马铃薯抗病性的筛选和评价是有效的, 但这些 方法所需时间较长, 特别是灌根法需要 3 周时间, 这无疑会加大资源评价的成本。从三种方法的比较 中发现, 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图 1) , 同时研究中还 发现茎枝菌液浸泡法接种后, 植株茎枝抗病表现的 变 异 范 围 小 于 伤 根 灌 注 法 和 毛 细 管 滴 注 法( 表 2, 图 2~3) , 这可能是由 于茎枝菌 液浸泡接种 法 接 种 时茎枝所受伤害基本一致, 避免了伤根灌注法伤根 程度不同和毛细管滴注法对不同粗细的植株茎枝所 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等引起的植株抗感表现的差异 所致。采用茎枝菌液浸泡法时, 不同的浸泡菌液浓 度之间存在茎枝发病早晚的差异, 菌液浓度与发病 早晚存在高度相关, 菌液浓度越高, 茎枝发病越早 ( 表 1) 。这对于要求待评价植株快速发病、研究植
供试材料接种后, 从第 2 d 开始持续观察发病 情况, 以发病高峰期且最能反映抗、感病差异的调 查记载数据, 参照文献[3 ]将植株发病严重度分为 5 级。1 级: 无症状, 健康; 2 级: 1~2 个叶 片萎 蔫; 3 级: 3~4 个叶片萎蔫; 4 级: 全部叶片萎蔫; 5 级: 茎枝死亡。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茎枝 菌液浸泡法 与灌 根 法 及 毛 细 管 菌 液滴注法的比较 2.1.1 茎枝菌液浸泡法接菌鉴定结果
以菌液浓度 1 ×106 cfu·mL-1 为例, 接菌后 第 3 d, 感病植株的茎枝开始出现萎蔫, 第 4 d 萎蔫程 度明显加重, 个别高感植株的茎枝已大部分萎蔫, 第 5 d 高感植株的茎枝已全部萎蔫, 高抗植株的茎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摘 要: 采 用 传 统 方 法 和 改 进 方 法( 取 名 为 茎 枝 菌 液 浸 泡 法) 对 马 铃 薯 的 青 枯 病 抗 性 进 行 了 鉴 定 和 评 价 , 其 结果是一致的, 但茎枝菌液浸泡法更加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更好, 并且在番茄的青枯病 抗性鉴定上也得到了验证。该方法对于茄科作物的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和筛选, 特别是对于病菌诱导产生抗性 的 抗( 感) 病 植 株 的 快 速 鉴 定 及 其 幼 苗 的 先 期 快 速 筛 选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可 望 成 为 一 种 理 想 的 茄 科 作 物 室 内 抗 病 鉴 定方法。
采用灌根法和毛细管菌液滴注法进行接菌作为 对照, 所使用的菌液浓度为 1 ×108 cfu·mL-1。灌根 法的菌液接种量为 30 mL, 且所使用的器具、土壤 等均进行相应的消毒灭菌处理, 毛细管菌液滴注法 接种量为 30 !L。所有接种后的马铃薯植株或茎枝 置于 28℃可控温室内, 空气相对湿度为 70%以上, 灌根法和毛细管菌液滴注法的土壤湿度为土壤最大 持水量的 60%左右, 调查方法同上。
·130·
中国马铃薯, 第 20 卷, 第 3 期, 2006
促 使 侧 芽 生 长 至 5 ̄6 片 展 叶 时 , 用 锋 利 的 手 术 刀 片 垂 直 切 取 带 有 4 ̄5 片 展 叶 的 主 茎 或 侧 枝 , 首 先 存放于自来水中保湿, 待取完全部所需的主茎或侧 枝后, 同时插入盛有不同浓度( 1 ×105, 1 ×106, 1 × 107, 1 ×108 cfu·mL-1) 的青枯病菌小种 3 号菌液的容 器内进行浸泡, 做好详细标记, 并于浸泡后第 3, 5, 7, 10, 14 d 逐个材料、逐枝详细调查发病 期和严重度, 同时测定第 10 d 浸泡菌液的 OD600 值。
4
3
4
4
4
5
5
5
5
5
5
1×106 MS42.3 R
1
1
1
2
2
2
2
2
2
2
1
2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a
E MR 1
2
1
2
3
3
4
5
4
5
5
5
5
5
5
ED11 S 2
3
2
3
4
3
4
5
4
5
5
5
5
5
5
ED13 R 1
1
1
2
2
2
1
2
2
1
2
1
1
1
1a
ED25 S 3
3
3
4
4
4
5
4
4
5
5
5
5
5
5
1×107 MS42.3 R
1
1
1
2
3
2
2
2
I
II
III I: 茎枝菌液浸泡法接菌后 5 d; II: 毛细管法接菌后 7 d; III: 灌根法接菌后 10 d。 图 1 不同接种方法接种相应马铃薯植株( 茎枝) 的结果对比
·132·
株抗病基因表达、信号转导及植病互作具有重要意 义 。 对 于 马 铃 薯 而 言 , 浸 泡 菌 液 的 浓 度 以 1 ×106 cfu·mL-1 为宜, 以第 4 或第 5 d 调查结果为标准进 行评价。若提高浸泡菌液的浓度, 则适当提前调查 时间。
收稿日期: 2006- 04- 08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863”计 划 项 目( 2004AA241130) ; 农 业 部 蔬 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资助 作者简介: 李广存( 1972- ) , 男 ,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植 物 分子生物学研究。 * 通讯作者: E- mail: dyqu@mail.caas.net.cn
三种接种鉴定方法均于不同时间连续鉴定同一 批马铃薯基因型植株 3 次, 每次鉴定所用的每个基 因型均设置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内植株或茎枝分别 来自同一基因型的不同植株。 1.3.2 青枯病菌小种 1 号接种番茄
分别采用茎枝菌液浸泡法和伤根灌注法对已知 抗、感病番茄植株基因型进行鉴定, 每个基因型 5 棵番茄主茎或植株, 两种接种方法均设 3 次重复, 操作方法同 1.3.1。接菌后的番茄植株培养在 30℃, 其它培养条件及调查方法同上。 1.4 抗病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李广存, 金黎平, 谢开云, 等
表 1 不同接菌浓度下 3 次鉴定马铃薯茎枝的综合发病情况( 部分结果)
·131·
接菌浓度 ( cfu·mL-1)
基因型 抗性
接菌后 3 d Rep1 Rep2 Rep3
接菌后 5 d Rep1 Rep2 Rep3
发病严重度 接菌后 7 d Rep1 Rep2 Rep3
关键词: 马铃薯; 青枯病; 茎枝菌液浸泡法
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 earum) 引起的仅次于马铃薯晚疫病的一种细菌性病 害。该病菌传播快, 寄主广, 防治困难, 发病率 高 , 严 重 者 可 使 马 铃 薯 减 产 80%, 甚 至 绝 产[ 1-2 ] 。 进行马铃薯抗青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主要分为室内 鉴定和田间鉴定。室内鉴定可为田间鉴定提供参 考,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人工控制生长环境条 件, 进行工厂化作业和管理, 保持条件的一致性, 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可对育种研究初期获得的杂 交后代, 或无性系的试管苗等进行早期大量鉴定和 筛选; 也可对育成的优良材料在标准化条件下采用 多 个 菌 系( 小 种 或 致 病 型) 和 不 同 菌 量 接 种 , 进 行 抗病性鉴定和评价。目前进行马铃薯抗青枯病鉴 定所采用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灌根法( 伤根土壤接种 法、不伤根土壤接种法) 和茎部毛细管菌液滴注法 ( 即茎部刺伤微吸管滴注接种法) [3], 另外还有水培 法 等[4]。 但 这 些 接 种 方 法 具 有 所 需 时 间 周 期 较 长 、 要求条件苛刻等不足,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寄主 植物的水培法报道一种新的青枯病菌接种方法— —— 茎枝菌液浸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