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试题2019043003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表2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这些主张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iR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25.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

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26.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废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

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
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
B.利于推动社会類科技教育
C.强调技能教育于思想教育
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
27.《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

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

这说明
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28.轮船招商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定下“官督商办”的帽子。

1873年唐廷枢任总会办后,一方面清除官方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清官方投资,并声称:“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任,与官无涉”。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管理松弛
B.民用工业筹办受政府刻意阻饶
C.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
D.轮船招商局积极迎合时代需求
29.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

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30.图7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B.农民成为革命主力
C.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D.美国支持中国革命
31.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

“凡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可以自宰—头,允许上集市出售。

”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

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

这表明当时
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
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
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32.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

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
A.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
B.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C.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
D.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
33.意大利诗人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

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但丁意在
A.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
B.摆脱宗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
C.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
D.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
3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獅世界雜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

”在世界日益成为—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A.消除了世界各地间的民族差异
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
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
35.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冷战结束后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缓
C.美国经济正逐渐走向衰落
D.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

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

……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題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天朝”使用的次数減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己经“世用。

“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189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鍵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郎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祈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699年,格列佛出发远航。

1711年,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国(即中国他向他的慧骃主人解释说那里(英国)的人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

……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

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格列佛眼中,他的慧骃主人的神态和“哲学家试图解决某种新的困难现象时并无不同”,慧骃国的统治阶层也表现得和“哲人”一般,国王是个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的理想人物。

格列佛的慧骃主人批评英格兰的政府显然“严重欠缺理性,以致严重欠缺美德,因为单单理性就足以统治理性的生灵”。

在格列佛眼里,慧銦代表着自然最完美的状态,它们有着天賦的理性。

这种理性的完美足以带来德悻,因而基督教道德成为多余的。

——整理自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年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4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穗固。

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钱大。

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珂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

据典籍记栽,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

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

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

礼乐制度现成,周王室祭把先祖时,迎请候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7分)
46.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内击战战略,以每大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究去围歼破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

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抗。

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政西欧国家。

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徳网史纲》材料二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在古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辨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

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

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恋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一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筇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

(6分)41.[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5分)
材料苏轼,眉州眉山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

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得中殿试乙科。

当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

熙宁四年(1701年),因新法害民,苏栻上书直言其弊,获罪于改革派,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任地方官期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诗、词、书、画兼精,词风豪放,开创了词的新时代,其事述广为传颂,后世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东坡话、东坡肉、苏堤等传说。

——据《宋史•苏轼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敢于直言新法弊病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在后世被广为传颂的原因。

(7分)
历史答案
24.C25.A26.B27.B28.D29.A30.C31.D32.D33. C34.B35.A
41.(25分)
(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

(其它言之成理亦可,6分)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3分)
(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

(4分)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6分)
(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6分,答出3点即可)
42.(12分)
示例:情节:英国人非常爱财,穷人多,富历史现象: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剥削沉
评述: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受资本原始积累和人文主义的影响,形成逐利的社会风气;资产阶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大剥削力度,造成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大。

这种现象客观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8分)43.(10分)
原因:杭黄高铁沿线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地域组合状况好,景区知名度高,地区接待能力强;(4分)杭黄高铁打通浙江西部和安徽南部间的山水阻隔,压缩杭州到黄山之间的时空距离;杭黄高铁提高了沿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激活了沿线以往较为沉寂的冬季旅游市场。

(6分)
44.(10分)
变化:滩涂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东滩滩涂面积在1980年之前增长趋势明显,之后至
2007年明显减少,2007年以来又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

(4分)。

影响:滩涂面积减少,使候鸟迁徙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滩涂的净化环境、储碳固碳、抵御风暴潮等功能减弱。

(6分)
45.(15分)
(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

(4分)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

(4分,答出2点即可)
(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

(7分,答出2点得4分,3点得7分)
46.(15分)
(1)二战前期:德国采用闪电战袭击波兰,波兰沦陷;法西斯势力疯狂对外扩张;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

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波兰建立何种政府引发争议。

(9分)
(2)绥靖政策导致德国在西线迅速取胜;波兰复国,疆域西扩;苏联获得了对波兰的控制权。

(6分)
47.(15分)
(1)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苏轼率真的性格;新法出现害民现象。

(8分)(2)仗义直言,颇有政绩;忠君爱民,气节高尚;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7分,答出2点得4分,3点得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