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注射液对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参碱注射液对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赵伟萍; 李合芳; 马妍敏; 陶晓蕾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
【年(卷),期】2019(041)022
【总页数】4页(P3385-3388)
【关键词】苦参碱注射液; 中晚期; 口腔癌; 化疗; 免疫功能; 预后
【作者】赵伟萍; 李合芳; 马妍敏; 陶晓蕾
【作者单位】075700 河北省蔚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及邻近部位的恶性肿瘤的总称,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第3位,
而我国属于口腔癌高发地区[1,2]。
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术后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口腔癌的重要手段。
然而,中晚期口腔癌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颅底、颈内动脉等,往往造成手术切除不彻底,从而导致术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差。
而化疗虽然能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但长期化疗毒副反应严重,患者耐受性差[3,4]。
化疗联合应用中医药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化
疗药物毒副反应。
本研究采用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口腔癌,观察联合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口腔癌
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0.32±7.12)岁;KPS评分:≥70分21例,<70分9例;发病部位:齿龈癌14例,舌癌11例,舌背癌5例。
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1.53±7.45)岁;KPS评分:≥70分22例,<70分8例;发病部位:齿龈癌13例,舌癌12例,舌背癌5例。
2组年龄、性别比、KPS评分、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口腔癌诊断标准,患者有典型的吞咽困难、出血、肿块等
症状体征,且均经病理确诊;②根据UICC分期方法,临床分期为Ⅲ~Ⅳ期;③ KPS评分≥60分;④患者一般状况良好,能耐受化疗;⑤未发生远处转移;⑥所
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②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既往接受过放疗、化疗者;④药物过敏患者。
1.3 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化疗,具体方案如下:紫杉醇150 mg/m2,第1 d;顺铂100 mg/m2,第1天。
28 d为1个化疗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
治疗组在
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
苦参碱注射液20 ml溶于250 ml 0.9%
氯化钠液,静脉滴注,1次/d,直至化疗结束后3 d,共治疗3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NK、CD19+、IgG、IgA、IgM水平,计算
CD4+/CD8+。
1.4.2 血清细胞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FN-γ、IL-4水平。
1.4.3 体力状况、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评价患者体力状况,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体力状况越好。
采用QOL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共包括睡眠、食欲、精神、认知等12项内容,每项5分,满分为6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
活质量越好。
1.4.4 生存率和生存时间:随访3年,观察并记录2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1.4.5 复发率:随访3年,观察并记录2组复发率。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前2组外周血CD3+、CD4+、CD8+、NK、CD19+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外周血
CD3+、CD4+、NK及CD4+/CD8+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D8+、CD19+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外周血CD3+、CD4+、NK及CD4+/CD8+高于对照组,CD8+、CD19+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图1。
表1 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组别CD3+(%)CD4+(%)CD8+(%)CD4+/CD8+NK(%)CD19+(%)对照组治疗前56.32±5.9814.88±2.5334.22±5.210.50±0.0615.24±2.6710.54±1.53 治疗后62.30±7.11∗18.90±2.85∗30.17±4.52∗0.62±0.08∗20.00±3.13∗7.78±0.98∗治疗组治疗前
55.97±5.6514.97±2.6034.59±5.340.52±0.0714.98±2.5511.12±1.66 治疗后70.12±8.19∗#25.15±3.06∗#24.77±3.69∗#0.80±0.12∗#27.41±4.05∗#4.90±0. 6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图1 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注:1.对照组 2.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血清IL-2、IFN-γ、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血清IL-2、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IL-4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血清IL-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图2。
2.3 2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比较治疗前2组外周血IgG、IgA、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外周血IgG、IgA、Ig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且治疗组IgG、IgA、IgM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图3。
表2 2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IL-2IFN-γIL-4对照组治疗前89.98±10.43478.76±39.88398.67±32.14 治疗后190.34±15.45∗719.31±50.98∗250.74±25.26∗治疗组治疗前
85.67±8.64482.19±45.23404.98±36.76 治疗后
320.23±20.88∗#924.63±60.07∗#100.52±12.2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图2 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比较
组别IgGIgAIgM对照组治疗前6.78±0.971.12±0.151.23±0.18 治疗后
9.99±1.12∗1.78±0.23∗1.84±0.25∗治疗组治疗前
6.59±0.851.10±0.171.21±0.16 治疗后
13.00±2.07∗#2.96±0.34∗#2.99±0.2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图3 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2组体力状况、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2组KPS评分、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KPS评分、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KPS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组体力状况、生活质量比较 n=30,分, 组别KPS评分QOL评分对照组治疗前52.57±8.1230.65±4.22 治疗后63.45±8.90∗38.89±5.10∗治疗组治疗前
53.08±7.9628.99±4.43 治疗后77.32±9.56∗#46.74±6.8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2组生存率、生存时间比较随访3年,对照组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6.67%(17/30)、46.67%(14/30),生存时间为(24.12±3.40)个月;治疗组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6.67%(23/30)、66.67%(20/30),生存时间为(34.67±4.56)个月。
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见表5。
表5 2组生存率、生存时间比较 n=30组别2年生存率[例(%)]3年生存率[例(%)]
中位生存时间(月,x±s)对照组17(56.67)14(46.67)24.12±3.40治疗组
23(76.67)∗20(66.67)∗34.67±4.5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6 2组复发率比较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30.00%(9/30),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0.00%(3/30)。
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6。
表6 2组复发率比较 n=30,例(%)组别复发率对照组9(30.00)治疗组3(10.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口腔癌是口腔及邻近部位黏膜变异引起的头颅部位常见恶性肿瘤,其中鳞状细胞癌是主要病理类型,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因而该病复发率高、患者预后差[5,6]。
由于口腔癌不具有典型症状体征,超过60%的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Ⅲ或Ⅳ期,治
疗难度较大,患者存活率低[7]。
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中晚期口腔癌的首选
方案,对于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8,9]。
但由于口腔癌病变部位主要在颅底、颈内动脉等或存在肿瘤微转移灶导
致手术切除不彻底,因此术后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降低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关键[10]。
研究表明,中医药贯穿口腔癌治疗全过程,具有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耐受性等作用[11]。
本研究前期采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口腔癌,结果表明,苦参碱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近期疗效,但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尚不明确。
机体抗肿瘤免疫通过监视、杀灭肿瘤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从而导致疾病恶化及进展[12,13]。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是细胞免疫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其中CD3+表达于成熟T淋巴
细胞表面,是反映所有T淋巴细胞水平的标志物;CD4+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等作用促进免疫应答;CD8+是一种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能够拮抗CD4+作用;CD19+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时反应性增高。
国内外研究表明,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CD4+/CD8+、NK细胞显著降低,
CD19+细胞显著增高,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4-16]。
此外,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口腔癌患者血清
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分泌减少,同时Th2型细胞因子(IL-4)分泌增多,提示Th2型细胞功能占优势,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后2组外周血CD3+、CD4+、NK、CD4+/CD8+、IL-2、IFN-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D8+、CD19+、IL-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外周血CD3+、CD4+、NK、CD4+/CD8+、IL-2、IFN-γ高于对照组,CD8+、CD19+、IL-4
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中晚期口腔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苦参
碱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免疫调节等作用,其中IgG、IgA、IgM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感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17,18]。
研究表明,长期服
用化疗药物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外周血IgG、IgA、IgM水平显著降低,因此,监测IgG、IgA、IgM水平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外周血IgG、IgA、Ig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IgG、IgA、IgM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能够有效提高中晚期口腔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
由此可见,苦参碱注射液对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KPS评分、QOL评分是评价肿瘤患者体力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常用方法。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KPS评分、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KPS 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苦参碱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中晚期口
腔癌患者体力状况和生活质量。
此外,对照组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能
够有效改善中晚期口腔癌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口腔癌疗效确切,能够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体力状况,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化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Ferlay J,Soerjomataram I,Dikshit R,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sources,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5,136:E359-386.
2 吴训,蒙宁,巫家晓,等.晚期口腔鳞癌术后同期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疗效的比较观察.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567-569.
3 Montero PH,Patel SG.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Surgical On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5,24:491-508.
4 刘晓楠,卓姗姗,岳玖玲,等.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口腔癌中的疗效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21:408-411.
5 周曾同,刘伟.口腔癌前病变的癌变风险预测.实用肿瘤杂志,2015,30:4-7.
6 Shanti RM,O'Malley JB.Surgical management of oral cancer.Dental Clinics North
Am,2018,62:77-86.
7 Mighell AJ,Gallagher JE.Oral cancer-improving early detection and promoting prevention:are you up to date.Br Dent J,2012,213:297-299.
8 Ren JG,Zhang W,Liu B,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roles in angiogenesis of 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in oral cancer.J Dent Res,2016,95:860-867.
9 Siegel RL,Miller K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8.CA Cancer J Clin,2018,68:7-30.
10 徐义全,李超,樊晋川,等.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头颈鳞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445-448.
11 胡淳,朱紫冰,张鑫,等.口腔癌术后中医药治疗探索.中医临床研究,2018,104:132-134.
12 Nawaz S,Heindl A,Koelble K,et al.Beyond immune density:critical rol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breast cancer.Mod Pathol,2015,28:766-777.
13 La-Beck NM,Jean GW,Huynh C,et al.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new insights and current place in cancer therapy.Pharmacotherapy,2015,35:963-976.
14 Lohneis P,Boral S,Kaufmann AM,et al.Human papilloma virus status of penile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 in tumor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Virchows Arch,2015,466:323-331.
15 Coyen B.Mouth cancer for clinicians part 7 (Dent update 2016; 50-65).Dent Update,2016,43:193.
16 Goebeler ME,Bargou R.Blinatumomab:a CD19/CD3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 (BiTE) with unique anti-tumorefficacy.Leuk Lymphoma,2016,57:1021-1032.
17 Qasaimeh GR,Matalqah I,Bakkar S,et al.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 in the laparoscopic era is still a challenging disease.J Gastrointest Surg,2015,19:1036-1042.
18 Zeng J,Liu R,Wang J,et al.A bispecific antibody directly induces lymphoma cell death by simultaneously targeting CD20 and HLA-DR.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5,141:1899-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