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史复习 一轮复习学案设计(5)古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5)古代中国的经济
知识梳理
【主要考点梳理】
古代中国的经济
⑴古代中国的农业
⑵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⑶古代中国的商业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⑴生产工具——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刀、石斧、木耒、骨耜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西汉时期:耦犁(两牛三人);犁壁发明;铁犁、牛耕得以推广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时期:铁农具、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
唐朝时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犁基本定型
⑵经济重心
战国—唐朝:北方始终是经济重心地区
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开发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2、水利设施的完善
3、土地制度的演变
⑴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
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集体劳作被个体农耕取代;私田出现;税制改革(齐国、鲁国)。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制确立
⑵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北魏—唐朝: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宋朝:方田均税法
明朝:“鱼鳞图册”(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4、小农经济的形成
⑴基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提倡(商鞅变法)。

⑵目的:自给自足;交纳赋税。

⑶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⑷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

⑸评价:规模小;赋税徭役沉重,容易破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不同的划分方式】
1、按种类分: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2、按管理方式分: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西周时期;煮盐、铸钱、冶铁——盐铁官营)
⑴纺织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长安织室
唐朝——波斯风格
宋朝——花鸟画写实风格
明清——苏杭织造局、缎
⑵金属冶炼
原始社会晚期——冶铜出现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繁荣
西周晚期——铁器出现
南北朝时期——灌钢法
⑶制瓷(瓷都——景德镇)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明宣德)、彩瓷、珐琅彩
2、民间手工业
⑴家庭手工业
交纳赋税和供自己消费,少量成为商品;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不利于市场发育。

⑵民营手工业
元代——棉纺织业发展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江南、手工业部门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商业的发展(内)
2、商业的发展(外)
西汉: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长安(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西汉: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丝绸之路;广州设立市舶使
宋朝:与印度、阿拉伯和非洲等地开展贸易
元朝:泉州成为第一港口
明清:海禁、闭关锁国;对外贸易萎缩
3、城市的繁荣
宋以前: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于一体
地点受限、市坊分开、时间受限、专人管理
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出现;政府不直接监管;经济功能增强。

明清:工商业市镇增长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⑴“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盐铁专卖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商人囤积牟利。

政府采取贬低商人地位的政策,禁止商人穿丝绸衣物、乘车。

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控制物价,对商人实行算缗,加重征税。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统治的巩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海禁”
时间:明朝
目的:防范“外夷”及反对力量;虚骄自大的心理——中国中心论。

⑶“闭关锁国”
时间:清初
内容: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海疆稳定;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发
展大势日渐脱离,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⑴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⑵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早市)。

⑶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商帮)。

⑷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⑸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商人投资田产,使商业经营成为地主经济的附从。

四、学习提醒
一个重点——小农经济
两项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三大行业——农、工(官营、民间)、商
习题精练
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yáo)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题二: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题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题四: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题五:《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
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题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长期的农耕习惯和封建统治,中国人普遍重土轻迁,一村一乡一县的人,相互间世代为邻,姻亲互联。

一地域的人生活习惯类似,使用同一方言,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圈子……明清商人(外出经商时)就借助血缘和地缘关系结成团伙……采取统一行动,排挤(当地不同籍贯的)同行,牟取垄断地位。

——《会馆与客家商帮》结合所学分析商帮形成的原因。

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
习题精练
题一: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题二:B
题三:
变化:数量——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分布——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题四:C 题五:B
题六: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长期的小农经济,形成了注重同族同乡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商人结成经商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