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chap5_1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完整教材课件

化工原理完整教材课件
实验原理理解
深入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为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数据记录与整理
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以及如何整理和筛选有效数据 。
误差分析
了解误差的来源和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掌握误差分析和 减小误差的方法。
数据分析与处理
掌握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平均值、中位数、标 准差等。
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 的转移过程。
传质速率
表示物质转移快慢的物理量,与 扩散系数、浓度差和传质面积成
正比。
扩散系数
表示物质在介质中扩散快慢的物 理量,与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
力有关。
吸收
吸收过程
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使气体混合 物中的有害组分或杂质组分被吸收除去的过程。
在制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化工原理 涉及药物的合成、分离和提纯,以及 食品的加工和保藏等环节。
02
流体流动
流体静力学
总结词
描述流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压力、密度和重力等特性。
详细描述
流体静力学主要研究流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压力分布、流体对容器壁的压力以及 流体与固体之间的作用力。它涉及到流体的平衡性质和流体静压力的基本规律 。
利用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鼓入空气或通入其他气体 产生泡沫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05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1 2 3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介绍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反应机理的 基本概念,阐述反应速率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反应动力学方程
介绍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求解及其在化学反 应工程中的应用,包括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参数 的确定方法。
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化工原理一

化工原理一

化工原理一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了化工领域的基本原理
和基本知识。

化工原理一是化工原理课程中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化工基本概念、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动力学等内容。

首先,化工原理一介绍了化工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工的定义、范围、发展历史
和重要性等方面。

化工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化学、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其次,化工原理一还涉及了化工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
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而化工热力学则是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化工热力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定律等内容,它为化工工程的设计、运行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另外,化工原理一还涉及了化工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动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化学
反应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科学,而化工动力学则是将动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化工动力学主要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方程等内容,它为化工工程的反应器设计、反应过程控制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化工原理一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为学生打
下了化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化工原理一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扇了解化工领域的窗口,让他们对化工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化工原理一涵盖了化工的基本概念、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动力学等内容,
它对于化学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化工原理一这门课程,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工原理第五章答案

化工原理第五章答案
计算某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 答案
传热的基本方式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导热适用于固体 内部传热;对流适用于流体流动时的传热;辐射适用于远 距离传热,无需介质。
• 答案
根据给定的材料属性,利用导热系数计算公式,可以求出 该材料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与材料的种类、温度和物性 有关。
蒸发与结晶习题解析
简述蒸发和结晶的原理及区别。
重要性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化工专业人才、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它为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方法,有助于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化 工生产。
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
单元操作
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中基本的、通用的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蒸馏、吸收、干燥等。掌握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工 程计算方法,对于实现化工过程的优化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
观察液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了解流体 阻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操作泵、阀门等 输送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理解液体流动与输 送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流动特性和输送 设备的工作原理。
传热原理与设备实验与实践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掌握传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 理。
观察不同传热方式下的热量传递现象,了解传热系数的影响因 素;操作换热器等传热设备,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
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掌握传热设备的 结构和工作原理。
蒸发与结晶实验与实践
实验目的

化工原理第五章第一节讲稿共24页PPT资料

化工原理第五章第一节讲稿共24页PPT资料
2020/1/13
2020/1/13
2020/1/13
2020/1/13
3、间壁式换热
间壁式换热的特点是冷、热流体被一固体隔开,分别在壁 的两侧流动,不相混合,通过固体壁进行热量传递。 传热过程可分为三步: •热流体将热量传给固体壁面(对流传热) •热量从壁的热侧传到冷侧(热传导) •热量从壁的冷侧面传给冷流体(对流传热) 壁的面积称为传热面,是间壁式换热器的基本尺寸。
2020/1/13
三、传热速率与热通量
• 传热速率(热流量 )Q
• 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单位为W。
• 热通量(又称为热流密度或传热速度)q
• 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单位为W/m2
• 传热速率与热通量的关系为
q

dQ dS
传热速率
传热温差(推动力) 热阻(阻力)
传热温差以△T表示,热阻通常以R表示
若在换热器封头内设置隔板,将管束的全部管子平均分隔 成若干组,流体每次只通过一组管子,然后折回进入另一组 管子,如此往复多次,最后从封头接管流出换热器。这种换 热器称为多管程列管式换热器。
2020/1/13
2020/1/13
谢谢!
xiexie!
1)绝大多数化学反应过程都要求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为 了使物料达到并保持指定的温度,就要预先对物料进行加 热或冷却,并在过程中及时取出放出的热量或补充需要吸 收的热量。
2020/1/13
2020/1/13
2020/1/13
2)一些单元操作过程,例如蒸发、蒸馏、干燥等,需要按 一定的速率向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 3)在高温或低温下操作的设备,要求保温,以减少它们和 外界传热。 4)对于废热也需合理的利用与回收。 2、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的两种情况 1)强化传热:各种换热设备中的传热。 2)削弱传热:如对设备和管道的保温,以减少热损失

化工原理课件第五章 吸收

化工原理课件第五章 吸收

η=
被吸收的溶质量 进塔气体的溶质量
Y1 Y 2 Y1
Y2=Y1(1-η)
qn,v Y1 Y2 条件所规定
X2 一般为吸收工艺
qn ,l ,m qn,v
Y1 Y2 X1* X 2
Y1 Y2
Y1 m
X
2
qn,l=(1.1~1.5)qn,l,m
2020/7/16
16
5-14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溶解度随温度和溶质气体的分压不同而不同,平衡时溶质在 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溶质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服从 相平衡关系。
加压和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反之,升温和减压对解吸有利。 但加压、减压费用太高一般不采用。
2020/7/16
6
5-2 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
当总压不高(一般小于500K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 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其在液相中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如下 的关系:
一、 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填料层高度计算涉及物料衡算、传质 速率和相平衡关系。我们前面介绍的 所有传质速率方程都适用于稳定操作 的吸收塔中的"某一横截面",而不能用 于全塔。
该微元内,吸收质的传递量dG为:
dG qn,vdY qn,ldX
由吸收速率方程可知,该微元内,气相
和液相吸收质的变化量dG为:
在相内(气相或液相)传质方式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
分子扩散:当流体内部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时,因微观的分 子热运动使组分从浓度高处传递到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分 子扩散。
湍流扩散:当流体流动或搅拌时,由于流体质点的宏观运动
(湍流),使组分从浓度高处向低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湍
流扩散。在湍流状态下,流体内部产生旋涡,故又称为涡流

化工原理第五章讲稿

化工原理第五章讲稿
2019/11/30
二次蒸气 5
料液
加热蒸气 1 2
4
3
1-外壳; 2-加热室; 3-中央循环管; 4-蒸发室; 5-除沫器
冷凝水
完成液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② 悬筐式蒸发器 优点:循环速度可稍大、 易于检修、热损失较小; 缺点:结构复杂、单位 传热面的金属消耗量大; 适用:易结晶、结垢溶 液的蒸发。
三、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和 生产强度
2019/11/30
1、溶液的沸点和温度差损失 蒸发器中的传热温差: Δtm =(Ts - t) 加热蒸汽的温度: Ts(若为150 ℃ ) 蒸发室的压力为1atm而蒸发的又是水: t = T =100℃ 此时的传热温差最大,用ΔtT表示:
tT T s T 1 5 10 0 500
2019/11/30
2019/11/30
② 降膜式蒸发器 优点:传热系数较高,与 升膜相比,可以蒸发浓度 较高的溶液,对粘度较大 的物料也能适用。 缺点:结构较复杂。
2019/11/30
5.1.2 蒸发器的辅助装置
除沫器:利用液体的惯性使气液分离,以除去液沫。
(FW)cp1Fp0cWpwc
给定条件:S,K, x0,t0 ,x1, p0, pk 计算目的:核算蒸发器的处理能力F和加热蒸汽用量D。
或已知: S ,F , x0,t0 ,x1 , p0, pk 计算目的:反算蒸发器的K并求D。
2019/11/
5.2.3、蒸发器的生产能力与生产强度
• (1)物料衡算

溶质在蒸发过程中不挥发,且蒸发过程是个定态过程,
单位时间进入和离开蒸发器的量相等,即
式中 i 管内溶液沸腾的对 热流 系传 数W ,/(m2 ℃) 0 管外蒸汽冷凝对流 系传 数热 ,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上例用比摩尔分率计算: VNH3=VB(YA1-YA2) 吸收前: YA1= yA1/yB2=yA1/(1-yA1 )=0.2/0.8=0.25 吸收后:YA2=yA2/yB2=yA2/(1-yA2)=0.05/0.95=0.053
被吸收NH3的体积: VNH3=80*(0.25-0.053) =15.8 m3
传热过程
吸收过程
理论 将对流给热视为壁 实质 附近滞流层的热传
导过程—付立叶定
将吸收视为A穿过相界面附 近滞流双膜的分子扩散过 程—费克定律
At
T
T
t
t
A1 (T tw1 ) A2 (tw2 t )
N
DAC
DgP
RTpBg
A(
Dl (CA CS
CSl
p )
pi) A(Ci C)
作业: P185 7
§5-3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决定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决定吸收操作的 生产强度,是吸收设备选型和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吸收速率定义:NA= dnA/dτ 对于稳定吸收过程:NA=nA/τ mol(A)/s 吸收过程是物质的相转移过程,通过扩散方式进行。
二、扩散 1、分子扩散:物质以分子热运动方式穿过静止或滞流流 体的传递过程——特点:传递速率慢。 2 、对流扩散:物质以相对运动方式穿过湍流流体的传递 过程——特点:传递速率快。
A(Ci
C) =klA(Ci-C)
kl
DlCT
lCS
所以,可用界面附近气膜中的扩散速率:
NA=kgA(p-pi) 或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计算吸收速率。
NA=klA(Ci-C)
作业: P185 12、13
六、吸收速率方程 1 气膜吸收分速率方程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5-1+5-2(郑州大学授课讲义)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5-1+5-2(郑州大学授课讲义)

x1, max ≤ x*1 = y1/m
x2 决定了吸收尾气的最低浓度 y1 决定了吸收液的最高浓度
3/4/2019
y1
x1
28
5. 吸收
5.2.3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吸收操作推动力和极限的图示
y y = f (x) x2 y y* x
3/4/2019
y2
塔内任一截面
吸 收 塔
(x, y)
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压头损失 吸收的操作费用 溶剂挥发损失和变质损失 溶剂再生费用(比例最大)
3/4/2019
11
5. 吸收
吸收剂的选择
溶解度大——吸收速率高、吸收剂用量少
选择性高——有利于实现较完全的分离 粘度低——有利于传质和传热 挥发度低——吸收剂损失少 再生能耗低(课下思考:怎样实现?) 尽量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
3/4/2019
5. 吸收
5.2.3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吸收剂中溶质含量的设计依据
若已规定尾气浓度 y2(分离要求)
y
0 ≤ x2 ≤ x *2
x2 ↓ ,塔顶推动力↑,吸收速率↑ ,传质面积和塔高↓,设备费↓ 但是否 x2 越小越好? x2 ↓,解吸负担增加,操作费↑
y = f (x)
塔底
3/4/2019 7
5. 吸收 解吸——通过升温、减压、气提等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挥发
出来,用于再生吸收剂或回收溶质的过程。
注意:解吸常与吸收同时使用,但也可以是独立的单元操作
惰性气体气提——空气、N2 气提解吸 汽提—— 蒸汽(水蒸气) 提馏—— 一般蒸气
提馏,工程上特指位于塔釜到进料口 之间,利用上升蒸气提取易挥发组分 的分离过程

《化工原理课件PPT》

《化工原理课件PPT》
学习化工反应器的设计原理和 步骤,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器 性能的影响。
反应器工艺控制
探讨化工反应器的工艺控制方 法和策略,以实现理想的反应 效果。
化工与环境保护
1 绿色化工的概念
了解绿色化工的原理和目标,探索可 持续发展的化工工艺。
2 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
研究废物处理方法和资源回收技术, 以实现环境友好的化工生产。
解析蒸馏的原理和操作,探讨不同类型的蒸馏 工艺。
结晶和结晶工艺
研究结晶的原理和条件,学习如何设计和控制 结晶工艺。
其他分离纯化技术
介绍其他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如吸附、过滤 和离心等。
化工反应器的设计与工艺
反应器的类型
研究不同类型的化工反应器, 如批量反应器、连续流动反应 器和固定床反应器。
反应器的设计原理
3 环境影响评估
探索化工工艺对环境的影响评估方法,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化工原理课件PPT
化工原理课件PPT 大纲:介绍化工原理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反应与热力学基础,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应用,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化学反应与热力学基础
1 速率与能量变化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并探 究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2 巨正则系综和简正则系综
通过统计力学的概念来研究热力学性 质和化学平衡条件。
固-液-气体系的物质传递
固-液传质
研究固-液传质过程,如溶剂浸提 和吸附等。
气体吸收
探索气体吸收的原理和机制,解 析不同条件下的吸收过程。
萃取和蒸馏
学习萃取和蒸馏的原理和应用, 研究不同类型的分离工艺。
工业材料与化学品的分离纯化
萃取工艺
介绍萃取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探讨不同类 型的萃取剂。

化工原理(第五版)

化工原理(第五版)

化工原理(第五版)
有机化工原理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它将实验室实践和工程实践结
合起来。

有机化工原理主要研究以有机化合物为基础的有机化工过程及其结果,包括酯化、环化、杂原子和金属有机化学以及双键形成、羰基变化以及佐剂介导的化学反应等等。

有机化工原理包含了全部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关于有机
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的稳定性、催化反应的热化学原理、反应活化能以及通过佐剂、催
化剂和改变反应环境来控制有机反应动力学等。

有机化工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都需要深入研究有机化工原理来为分子设计、催化
剂发现和调控了解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工原理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及应用化学。

它可以得出有机反应可持续性的技
术参数,包括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的耦合、反应的条件、催化剂的可持续性和剩余裕度等。

有机化工原理也可以发掘有机化学反应体系中新颖材料的潜在性,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绿色化学制造及环境保护。

有机化工工程的运用,比如可降解的塑料、石化电路板及污水
处理工程,也展现了有机化工原理的实践应用。

化工原理5-1

化工原理5-1
第五章 蒸馏
5.1概述
《化工原理》
第一节 概述
5-1-1 蒸馏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5-1-2 双组分连续精馏的流程及精馏塔
5-1-1蒸馏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蒸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度的差 异,将各组分分离的一种单元操作。这种单元 操作是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气化并通过气液两相 间质量传递来实现。
蒸馏在工业上的应用 石油炼制工业 (原油 汽油、煤油、柴油等); 石油化工工业(基本有机原料、石油裂解气等分离);
空气的分离(氧气、氮气的制备);
食品加工及医药生产。
蒸馏的分类
5-1-2 双组分连续精馏的流程及精馏塔
塔为什么能将液体混合物分离为纯度高 的轻,重馏分,依据及原理? 塔的操作压力及其他工艺参数是怎么确定? 为什么塔顶的温度低而塔釜的温度高?塔釜为 什么要加热? 塔顶冷凝器中的冷凝液为什么要送一部分回塔 内做回流,作用是什么? 塔板数和塔的结构尺寸怎样确定?

沉降

沉降

)
掉的比例?
四、注意:求直径为dp’(小于dpmin)的颗粒能除
dpmin为能100%除掉的最小直径。实际上比dpmin 小的一些颗粒可能被除掉一部分。 dpmin是以最大下降距离H计算的,有些颗粒在 进入室内时,与下端距离小于H,其直径虽 比dpmin小,亦可能被分离。 设降落距离为H的颗粒中,直径为dp’都能分离,
ut可根据不同Rep范围选用适当公式计算,一般细小颗
粒处于斯托克斯区,则处理量为qv时,能100%分离出 的最小直径dpmin为:
ut = d2 p min ρ p − ρ g 18 μ
(
)
=
qv , A
(Q qv = A ⋅ ut )
∴ d p min =
qv 18 μ ⋅ g ρp − ρ A
(
《化工原理》课件
第五章 颗粒的沉降
§5-1.重力沉降的速度 一、沉降速度
1.重力沉降的含义: 在重力场中,借 连续相和分离相间密度差异使两相得 以分离的过程. 2.受力分析: 颗粒在静止流体中降 落时,受三个力作用:重力,浮力,阻力. 重力和浮力之差,是使颗粒发生沉降作 用. 阻力是流体介质阻碍颗粒运动的 力,其作用力方向与颗粒运动方向相反, 即向上. 沉降作用力减去阻力,使颗粒产生 一加速度a,令颗粒质量为m,则有 (重力-浮力)-阻力=ma
p p t
则 : ut = 在层流区,
4d p ρ p − ρ 3 ρξ ut =
(
)⋅ u (
2
r
方向:沿半径方向向外
d2 p ρp − ρ 18 μ
)⋅ u
2
r
二、分离因素α: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 比, 2 r ω 即 α=
g

化工原理第五章第三节讲稿-文档资料49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第三节讲稿-文档资料49页
2019/10/29
解:
逆流时: 热流体: 10 0 40 冷流体: 3015
70 25
tm,逆
t2 t1 ln t2 t1
70 25 ln 70
25
43.70C
并流时: 热流体 : 10 0 40
冷流体 : 1530
85 10
2019/10/29
tm,并
QKAtm
K——换热器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

Q

tm
/
1 KA
1 ——总传热热阻 KA
注意:其中K必须和所选择的传热面积相对应,选择的
传热面积不同,总传热系数的数值不同。
2019/10/29
传热基本方程可分别表示为:
Q K iA i tm K 0 A 0 tm K m A m tm
2、传热系数K的计算
流体通过管壁的传热包括:
T Tw
冷 流 体
Q

tw

体 t
对流 导热 对流
1) 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把热量传递给管壁的对流传热
dQ oTT wdoA
2019/10/29
2) 通过管壁的热传导
dQ Tw t w b
dA m
3) 管壁与流动中的冷流体的对流传热 dQ itwtdiA
流动形式
逆流 : 两流体平行而反向的流动 错流 : 两流体垂直交叉的流动
2019/10/29
折流 :一流体只沿一个方向流动,而另一流体 反复折流
逆流
T1 t2
并流
错流
折流
T1
t1
t1
T2
t2 T2
2019/10/29
1、逆流和并流时的传热温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虑到实际传热时间壁两侧还有污垢热 阻,则上式变为:
T Tw tw
t
1 1 b 1 = + Ra 1 + + Ra 2 + KA α 1 A1 λAm α 2 A2
§5.2.4 ∆tm的计算
一.恒温差传热
T ∆t t
Q = KA∆t m
∆t m = T − t
二.变温差传热
T ∆t t1 0 A
0
第五章 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
§5.1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5.1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5.1.1换热器简介 §5.1.1换热器简介 5.1.2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5.1.2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5.2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5.2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5.2.1 总传热速率方程 Q的计算 §5.2.2 Q的计算 K的计算 §5.2.3 K的计算 §5.2.4 ∆tm的计算 §5.2.5 传热单元数法
流向的选择对比 流向的选择对比
2.在某些方面并流也优于逆流。 在某些方面并流也优于逆流。 如工艺上要求加热某一热敏性物质时, 如工艺上要求加热某一热敏性物质时,要求加 热温度不高于某值(并流t );或者易固 热温度不高于某值(并流t2max<T2);或者易固 化物质冷却时,要求冷却温度不低于某值( 化物质冷却时,要求冷却温度不低于某值(并 ),如易于控制流体出口温度 如易于控制流体出口温度。 流T2min<t2),如易于控制流体出口温度。
1− T1 − t 1
1 − ε c C Rc KA 代入式∗中得: ln (1 − C Rc ) = NTU c (1 − C Rc ) = 1− εc m c c pc
1 − exp[− (1 − C Rc )NTU c ] εc = [− (1 − C Rc )NTU c ] (逆流时总传热速率方程) 1 − C Rc exp
T1 −T2 t2 −t1 1− T1 −t1 t2 −t1 ∆t2 T2 −t1 T2 −t1 +T1 −T1 (T1 −t1 ) −(T1 −T2 ) = = = = t2 −t1 ∆t1 T1 −t2 T1 −t2 +t1 −t1 (T1 −t1 ) −(t2 −t1 ) 1− t 2 − t 1 m c c pc T1 −t1 1− T1 − t 1 m h c ph 1 − ε c C Rc = = t 2 − t1 1− εc
T( k )
T
T(1) − T2 ∆ t m .1 ∆t m . k
+
T( 2 ) − T(1) ∆t m .2 +L+
+L
T1 5 T(4) 4 t(4) t(3) t(2) T(3) 3 T(2) 2
T( k ) − T( k −1)
T1 − T( N −1) t2 ∆t m . N
传热单元
T(1) t(1) 1 T2 t1 A
T1 t2 5 T(4) 4 t(4) t(3) T(3) 3 T(2) 2
每一段温升(或温降) 每一段温升(或温降) = T(k) −T(k−1) or t(k) − t(k−1)
什么是传热单元数?
传热单元
T(1) t(1) 1 T2 t1 A
传热单元的个数就是传热单元数。用 NTU 表示。 t(2)
∆ t m = Y∆ t m , 逆
其中: Y = F ( R , P )
T1 − T2 R= t 2 − t1
t 2 − t1 P= T1 − t 1
小结 LMTD法------对数平均温差法 法
Q = K∆ t m A Q = m h c ph (T1 − T2 )
Q = m c c pc (t 2 − t 1 )
以逆流为例: 以逆流为例: 前面已推得: 前面已推得:
T1
∆t 2 ln = − BKA ∆t 1
t2 ∆t
T2 t1
(*)
m c c pc 1 − = 1 (1 − C Rc ) m h c ph m c c pc
0
A
1 1 1 − = 式中: − B = m c c pc m h c ph m c c pc
式中 A 可取 A1、Am、A2 等。

T2
t1
Q=
∫K

x
∆tdA = KA∆t m
总传热系数,单位W/m2K 平均传热温差 T
Tw
tw
t
-------总传热速率方程
T1
t2
§5.2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T
T2
t1
Tw
tw
Q = KA∆t m
t
1 ------称为总传热热阻 KA
1
2
逆流 ∆t
T2 ∆t2 t1
0
A
∆t 2 − ∆t 1 其中 ∆t m = ---------对数平均温差 (逆、并流) ∆t 2 ln ∆t 1
§5.2.4 ∆tm的计算
若流动非逆并流,如错流、折流,则∆tm需采用相应的 计算式,如式5-23。
t1 T1 T2
错流
折流
t2
列管式
工程上,为了快速计算, ∆tm常用下述方法:
or 1 1 NTU = ln(1 − CR ) + CR (逆流时总传热速率方程) 1 − CR 1−ε
流向的选择对比 流向的选择对比
3.采用折流和其它复杂流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传热 系数α 从而提高K来减小传热面积。 系数α,从而提高K来减小传热面积。 ϕ用来表示某种流动型式在给定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 综合利弊,最好使ϕ>0.9,绝不能使ϕ<0.8, 度,综合利弊,最好使ϕ>0.9,绝不能使ϕ<0.8,否 则另外选其他流型。 则另外选其他流型。 4.当换热器一侧流体发生相变,可能其温度保持不 .当换热器一侧流体发生相变, 此时就无所谓逆并流,不论何种流动形式, 变,此时就无所谓逆并流,不论何种流动形式,只 要进出口温度相同, 要进出口温度相同,则∆tm均相等
d∆ t − = K∆tdA B
d∆t dQ = − B
∆t 2 ∆t 1
∆t 2 ln = − BKA ∆t1
Q 0
∫ d∆t = − B ∫ dQ
∆t 2 − ∆t 1 = −B Q
§5.2.4 ∆tm的计算
T1 ∆t ∆t 2 − ∆t 1 Q = KA = KA∆t m t ∆t 2 ln ∆t T2 εh = T1 − t 1
T1
t 2 − t1 εc = T1 − t 1
A
dT 传热单元数NTU: NTU h = ∫ T − t = 传热单元数 : T2
t2
K x dA KA ∫ m h c ph = m h c ph 0
A K x dA KA dt =∫ = NTU c = ∫ m c c pc m c c pc T −t 0 t1 dQ = − m h c ph dT = − m c c pc dt = K x dA(T − t )
T1
t2
§5.2.2 Q的计算 的计算
无相变时:
Q = m h c ph (T1 − T2 ) = m c c pc (t 2 − t 1 )
有相变时:
Q = mr
§5.2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T2
T Tw tw
t1
§5.2.3 K的计算 的计算
(1)查经验数据:P252表5-1 )查经验数据: 表 (2)实验测定 ) (3)分析计算 )
传热单元数法( §5.2.5 传热单元数法(ε-NTU) )
传热单元和传热单元数的物理意义: 传热单元和传热单元数的物理意义: 传热单元 什么是传热单元?
以逆流为例,将整个传热面分成若干段 ,每一段均有:
温升(或温降) 平均传热推动力 = 温升(或温降)

∆tm.k = T(k ) − T(k−1) or t(k ) − t(k−1)
最大可能传热速率: Qmax = mc p
(
) (T
min
1
− t1 )
T1 t2 ∆t t1 0 A T2
当热流体的热容密度mhcph最小时:
T1 − T2 热流体实际放出热量速 率 εh = = T1 − t 1 最大可能传热速率
当冷流体的热容密度mccpc最小时:
εc =
t 2 − t 1 冷流体实际吸收热量速 率 = T1 − t 1 最大可能传热速率
1 1 b 1 = + Ra 1 + + Ra 2 + KA α 1 A1 λAm α 2 A2
∆t 2 − ∆ t 1 ∆t m = ∆t 2 ln ∆t 1
(逆、并流)
∆ t m = Y∆ t m , 逆
(其他流动情况)
流向的选择对比 流向的选择对比
在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 1.在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 温差最大, 并流最小, 其它流动型式的∆ 温差最大 , 并流最小 , 其它流动型式的 ∆ tm 介于两 者之间。从提高传热推动力来言,逆流最佳。 者之间。从提高传热推动力来言,逆流最佳。 采用逆流可以较小的传热面积A 1 ) 采用逆流可以较小的传热面积 A 完成相同的换 热任务; 热任务; 可以节省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或多回收热。 2)可以节省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或多回收热。 3)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温度差较为均匀。 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温度差较为均匀。
§5.1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5.1.1换热器简介 换热器简介
直接接触式 分类 间壁式 蓄热式
t
T
t 间壁式
T 直接接触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