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笔记
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一、引言本文档是关于化学新课程标准研究的笔记,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二、基本概念2.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2.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粒子。
2.3 反应与平衡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产物。
平衡是指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
2.4 酸碱盐酸是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盐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2.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其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称为氧化剂,获得电子的物质被称为还原剂。
三、实验方法与关键技能3.1 实验室安全与仪器使用在化学实验中,安全至关重要。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并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3.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学生应学会设计实验并合理控制实验变量。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提炼实验结果。
3.3 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1 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污染物的处理和排放的控制,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化学与药物研发化学在药物研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设计和合成新的药物以治疗疾病。
4.3 化学与食品加工化学技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广泛应用,能够改善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五、总结本文档仅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研究的简要笔记,化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科学,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索与研究,以逐步掌握化学知识的精髓。
人教版全册九年级化学学习笔记
化学资料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高一化学必修1学霸笔记(一)
高一化学必修1学霸笔记(一)高一化学必修一学霸笔记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1 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物体的实体,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物质的物态:固体、液体、气体。
1.2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1.3 元素及其周期律•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周期表:按元素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的表格,具有周期性。
第二章化学反应及其计算2.1 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物、生成物及其摩尔比例的表示。
2.2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摩尔计算:根据方程式及摩尔比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
2.3 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根据反应物的摩尔数计算生成物的量或根据生成物的量计算反应物的量等。
第三章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3.1 酸碱反应•酸和碱:离子反应中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称为酸,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称为碱。
•盐:由酸和碱中的离子相互组合而成的化合物。
3.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中能接受电子的称为氧化剂,能捐赠电子的称为还原剂。
3.3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在离子反应中,如果生成物中出现不溶于水的固体,则称为沉淀反应。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化学反应中物质量的变化。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等。
4.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平衡常数: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乘积的稳定值。
4.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Le Chatelier定理:当一个封闭平衡体系受到外界影响时,平衡体系的平衡位置向反应较少的方向移动。
第五章电化学基础5.1 电化学基本概念•电解质:能在溶液中导电的物质。
•电解:在电解质溶液中,由电流引起的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
2. 掌握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原理。
重点知识-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物和单质;有机物和无机物。
学习笔记1. 物质的组成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
2. 原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4.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7.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8.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9.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0.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11.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 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 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类依据。
重点知识-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学习笔记1.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如水、氧气等。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3.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金属铜等。
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5.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一、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就像探秘微观世界的小侦探,要搞清楚物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比如水变成冰,只是状态变了,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就像人换了身衣服,还是那个人。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形状的改变等。
-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变成了铁锈,铁锈可不是铁了,这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不过要注意哦,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不经过什么特殊变化就能看出来。
-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像可燃性(物质能不能燃烧)、氧化性(有没有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有没有给电子的能力)等。
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内在能力,得在特定的“化学战斗”(化学反应)中才能展现出来。
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 块状的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
就像把一个大砖头(块状固体)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试管)里,先把试管横过来,把固体放进去,再慢慢把试管竖起来。
- 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把粉末像滑滑梯一样(一斜)送进试管底部(二送),然后把试管直立起来(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时,直接倾倒。
瓶塞倒放(防止瓶塞沾上杂质污染药品),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
这就像给口渴的人倒饮料,得稳稳地倒,还不能弄脏瓶子和周围。
- 少量时,用胶头滴管。
垂直悬空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也不能平放或倒置滴管,不然液体会倒流,就像鼻涕倒流一样恶心,而且会腐蚀胶头。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描述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 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性质,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元素不能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3.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的情况。
- 反应物:参与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物质。
- 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新物质。
-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4. 酸、碱和盐- 酸:具有酸性质的物质,可以溶解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
- 碱:具有碱性质的物质,可以溶解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可以通过酸碱反应生成。
5.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的物质。
- 非金属: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较差的物质。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和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6. 化学式和化合价-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 化合价: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价值,用来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化学量与摩尔-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各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 摩尔:1摩尔(mol)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克数。
高中化学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6章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实验目的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过程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的价值。
2.认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实验用品烧杯、导线、电流表。
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
实验步骤1.电极材料的实验(1)用导线将电流表分别与锌片、铜片相连接,使锌片与铜片接触,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用石墨棒代替铜片进行上述实验。
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电极材料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解释锌片、铜片没有________溶液,不能发生原电池反应锌片、石墨棒(2)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解释锌片______,表面产生_______ 锌的还原性比H2________,溶液中的________直接得到Zn 失去的电子生成________①锌片____,表面产生______;②铜片__________________ 铜的还原性比H2________,______置换出H2,H+在锌片表面被____成________①锌片______,表面产生____;②石墨棒________________ 石墨为惰性材料,不能置换出H2,H+在锌片表面被______成______2.原电池实验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实验材料实验现象解释Zn、Cu、H2SO4①锌片______;②铜片______溶解,表面产生____________;③电流表指针________锌__________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至________________产生电流,溶液中的________在铜片表面获得________生成________Zn、石墨、H2SO4①锌片______;②石墨棒表面产生________________;③电流表指针________锌__________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至________________产生电流,溶液中的________在石墨棒表面获得________生成________Cu、石墨、H2SO4铜片________,电流表指针________铜的还原性比________弱,__________发生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电子转移,因而不能产生电流问题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说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要素。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一、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食物腐败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将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温度最高;内焰较暗;焰心最暗,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的现象: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因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步骤:- 收集两瓶空气(可用排水法或直接在集气瓶中收集),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 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在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得更快,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基础化学学习笔记(一)
基础化学学习笔记(一)基础化学笔记(无机化学)第一章化学基础概念问题:1.“理想气体”的含义?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的差别?2.如何分离铀235和铀238?3.喜马拉雅山顶烧开水为什么只有80摄氏度?4.为什么葡萄糖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生理食盐水为0.9%?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Van der Waals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两点假定:•分子不占体积•分子间作用力不计,且分子与容器壁完全弹性碰撞在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时候,实际气体接近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经验公式是经过两个多世纪科学家的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综合了数个只涉及两个变量的实验定律而导出。
•Boyle发现:温度恒定时一定量的气体压力和它的体积的乘积为定值,即pV=C•Gay-Lussac发现:压力恒定时一定量的气体体积和温度的商为定值,即V/T=C•Avogardro发现:压力和温度一定时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即V正比于n 综合可得pV=nRT。
注意:该公式中单位分别为:p-Pa, V-m^3, n-mol, R=8.314\frac{J}{mol \cdot K}同时注意结合变形掌握该方程的用法。
(如求分子量,求密度,计算摩尔质量)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Van der Waals方程)•实际气体的压力:理想气体压力p忽略了分子间吸引力(内聚力)实际气体压力p_实由于内聚力的原因较理想气体压力小于是有第一个修正项:p=p_实+p_内又由于内聚力正比于(\frac{n}{V})^2,有修正后的理想气体压力:p=p_实+a(\frac{n}{V})^2•实际气体的体积:分子体积虽小:但不等于0,分子体积近似等于气体在液态时的摩尔体积b,因此实际体积总大于理想体积。
有式子:V_实=V+nb综合两个修正项,有范德华方程:[p_实+a(\frac{n}{V})^2](V_实-nb)=nRT1.2 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且各组分气体分压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初中化学学习笔记 第三章 氧气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第一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至-183℃时,凝结为淡蓝色的液体,继续降温至-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空气密度为1.293 g/L,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氧气不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0.03体积的氧气。
(2)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①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注意:氧气浓度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如果不复燃,不能说明一定不含氧气,只能说明氧气浓度不够或不含氧气。
②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磷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4P+5O22P2O5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CO2铁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2Mg+O22MgO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22CuO蜡烛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2.探究实验(1)木炭燃烧实验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原因:为了充分利用氧气,以便有较长时间观察。
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伸入集气瓶的中下部,测燃烧会把上面未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甚至很快熄灭。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①用砂纸把细铁丝打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铁锈。
②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的受热面积,便于提高温度。
③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温度达到细铁丝的着火点。
④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过多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无机化学知识点学习笔记(1)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一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1.初步了解体系与环境、状态函数、热、功、热力学能的概念和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恒压反应热、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含义。
2.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赫斯定律的应用。
3.会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知识点:1.化学计量数化学反应方程式:cC+dD=yY+zZ,令:-c=νc,-d=νd,y=νy, z=νz,得:0=νc C+νd D+νy Y+νz Z,称为化学计量方程式。
νc,νd,νy,νz分别为物质C,D,Y,Z的化学计量数。
2.反应进度对于化学计量方程式:0=νc C+νd D+νy Y+νz Z,dξ=d n B/νB,ξ为反应进度。
3.体系和环境体系--为了研究方便,把要研究的那部分物质和空间与其它物质或空间人为地分开。
被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体系。
环境--体系之外,并与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物质或空间称为环境。
4.体系与环境的关系按照体系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情况,可将体系分为以下3类: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
5.状态函数描述体系状态的一系列宏观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6.状态函数的特点(1)体系的状态一确定,各状态函数均有确定值。
(2)当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与体系的起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具体途径无关。
(3)体系的各状态函数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
因此,通常只需确定体系的某几个状态函数,其它的状态函数也随之而定7.功和热热和功是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能量的两种不同形式。
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因温度不同而发生能量交换的形式称为热。
在热力学中常用Q表示,定义体系从环境吸热时Q为正值,体系放热给环境时Q为负值。
化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化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化学听课笔记1:今日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造。
老师详细解释了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我深感化学的奥秘无穷,每一个微小的粒子都承载着巨大的能量。
我还明白了为什么钠原子呈现黄色,而氯原子呈现绿色。
这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计划深入研读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这一领域。
化学听课笔记2:在今天的化学课上,我们探讨了酸碱反应的原理。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酸碱滴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酸碱指示剂在反应中的变化。
我开始理解酸碱反应不仅是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
课后,我决定进行更多的实验,以增强我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提供了两篇化学听课笔记作为示例,如您想要更多内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化学听课笔记3:今天,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
老师详细解释了电子转移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度。
通过这个学习,我明白了为什么铁会生锈,而铜则不会。
此外,我也明白了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一课让我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
化学听课笔记4:今天,我们学习了化学键的类型。
在课堂上,老师解释了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和特性。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我理解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
这让我对化学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听课笔记5:在今天的化学课上,我们探讨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从碳原子的独特性质到复杂的有机分子,我都感到非常新奇。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烷烃的多样性,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有机化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化学听课笔记6:在今天的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老师详细讲解了溶解度、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渗透压等概念。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
一、酸性氧化剂
1.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是氧化剂中浓度最高,它可以把碳氢键,碳碳键以及羧基氧化,也就可以氧化碳氢化合物,醛,酮,脂肪等,从而形成水和其他产物。
由于过氧化氢的溶解度极低,因此不容易直接用于反应,而一般采用其衍生物——过氧化钠。
2. 氢氧化钠:氢氧化钠(NaOH)是家喻户晓的氧化剂,是众多酸性氧化剂中强度最高的一种,用来氧化烃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羧基烃、环芳香酮、酰胺等,都有良好的氧化性效果,常用氟碱作为缓冲剂和表面活性剂添加,可以抑制过氧化反应和热氧化反应。
二、过电子载体法
1. 钯盐过电子载体:钯盐过电子载体法是氧化的常用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钯(II)盐氧化有机物,然后由钯(III)游离异构体被氧化到钯(IV)盐,可以氧化各种有机物,如烯烃、烃酸、醛、酮等有机物。
2. 二甲酸酯过电子载体法:以有机酸的过电子载体法为主要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有机酸的酯根及其氧化性,反应产物主要是原有准分子或其衍生物,这种方法可用于各种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如羧基化、脱氢、硝基化等。
三、其他方法
1. 铜氧化法:利用铜金属氧化有机物,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氧化剂,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铜(II)和氧结合形成铜(III),使有机物分子被氧
化,由于此法用量少,氧化效率高,而且可以用催化剂加速氧化,广
泛用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氧化反应。
2.过硼氢化合物:又称“硼烷法”,是一种新型有机氧化方法,主要原理
是把有机物氧化成硼烷,也就是由烷烃和硼烷共同参与合成反应,过
硼氢化合物可用于各种有机反应,如羧基化、烷基化以及烯基化反应,且反应比较快,重要价值是能够保护各种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减少
把有机反应物氧化的机会,从而有效控制反应方向。
高中化学手写笔记
高中化学手写笔记一.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的互变性- 同位素、同质异能素-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能级的划分- 原子轨道的类型- 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的构成- 周期表的特征二. 化学键- 电子的组合方式-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化学键的强度- 键长和键能- 极性和电负性- 键的性质和键角- 单、双、三键- 键的线性度和角度三. 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反应速率与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的计算和表达式四. 酸碱理论- 酸碱定义-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列维酸碱理论- 酸碱性质- 酸碱指示剂-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的溶解度和pH值五. 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测量 -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反应机理和活化能-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催化剂和反应速率六. 化学平衡- 平衡的条件和热力学方程 - 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 平衡的影响因素- 浓度的影响- 压力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七. 配位化合物- 配位键的形成- 配位数和配位键的类型- 配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 配位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配位离子络合反应- 配位体的取代反应八. 化学能量和反应热力学- 化学能和热力学- 内能、焓和气体摩尔焓- 反应焓变和标准焓变- 热反应和反应热力学常数- 热反应类型和反应热方程式- 反应热力学常数的计算总结:高中化学涉及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方程式、酸碱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合物以及化学能量和反应热力学等内容。
通过手写笔记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希望这份手写笔记对你有所帮助,加油!。
化学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2.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通过红磷的燃烧,把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使容器内的压强减小,气体把水压进容器中,通过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来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3、实验结论: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②余下气体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1)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原因是: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原因是:外界气体进入装置内。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原因是:瓶内温度高,使瓶内气压较大,水进入的就少)(2)若测得水面上升大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点燃红磷时伸入瓶中太慢。
(原因是: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②止水夹没有夹紧。
(原因是: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3)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可燃物的要求:只能与氧气反应,产物必须是固体。
(4)为什么不能用硫、碳代替磷做此实验:因为硫与碳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为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水不能进入瓶中。
4、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二、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1、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H2O)、磷(P)、五氧化二磷(P2O5)2、英国化学家拉瓦锡最早发现空气中氧气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3、氮气的用途:制造氮肥、炸药、染料;充氮包装、充氮灯泡。
4、稀有气体的用途: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稳定,用于探空气球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色光;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氩气——紫蓝色光;氙气——特强白光。
5、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工业生产中用作保护气、激光和电光源作填充气,发生彩光。
高中化学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5章 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实验目的1.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Ca2+、Mg2+和SO2-4。
2.熟练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认识化学方法在物质分离和提纯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药品粗盐、蒸馏水、0.1 mol·L-1氯化钡溶液(其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______)、20%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________)、饱和碳酸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______)、6 mol·L-1盐酸、pH试纸。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操作①溶解用天平称取5.0 g粗盐,放入100 mL烧杯中,然后加入20 mL蒸馏水,用玻璃棒________,使粗盐充分溶解,得到粗盐水②沉淀向粗盐水中依次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沉淀析出③过滤将烧杯静置后过滤,除去生成的沉淀和不溶性杂质,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滤液呈________性④中和向滤液中滴加盐酸,用玻璃棒搅拌,直到________________,并用pH试纸检验,使滤液呈中性或微酸性⑤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________。
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冷却后,得到去除了杂质离子的精盐问题讨论1.本实验中加入试剂的顺序是什么?按照其他顺序加入试剂能否达到同样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实验操作②中为什么依次加入的试剂都要略微过量?实验操作④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③和步骤④的操作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粗盐水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使SO2-4沉淀而除去,如何检验SO2-4是否沉淀完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过此次实验活动,你认为物质分离和提纯原则应该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3·深圳高一期末)为了从粗食盐水中除去Ca2+、Mg2+、SO2-4等离子,以制得精盐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习笔记1.化学史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
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
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
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
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
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
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
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
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
20世纪初,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
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
自从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化学家们已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到了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学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诚然,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化学的发展也决不会停滞不前。
化学家的故事凯库勒1829 年生于达姆施塔特,1847 年入吉森大学学习建筑。
他受了李比希的影响,把注意力转向化学,拜李比希为师。
1850 年,完成了题为《硫酸氢戊酯》的博士论文。
1850--1856 年,他遵照导师的意见到巴黎去与类型论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听过杜马讲授的有机化学,读过热拉尔(Charles Gerhardt )刚刚写成的《有机化学专论》手稿,结识了武慈。
凯库勒已窥见了有机化学的现状,以及有机化学理论上的混乱情况。
1854 年冬,凯库勒抵伦敦,在一家医院里担任斯登豪斯(Stenhouse ,是李比希的学生)的助手,在那里结识了威廉逊和霍夫曼等人,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讨论有机化学的理论问题和哲学问题,这些对年青的凯库勒产生强烈的影响。
如他后来所说:" 我最初是李比希的学生,后来是杜马、热拉尔和威廉逊的学生,现在我不属于任何学派。
"1858 年,他任比利时时根特(Ghent )大学的教授,在这里(1866 年),他发表了苯的结构式,使凯库勒名扬于世。
1867 年,应聘为波恩大学教授和化学研究所所长,至1896 年逝世。
凯库勒对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做了许多重要贡献。
其中如:( 1 )关于碳元素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的假设。
1850 年英国化学家富兰克兰德()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发现在一些金属有机分子中,每一种金属原子只能和完全确定数目的有机基团化合,这个数目称为元素的原子价。
富兰克兰德的想法为凯库勒发展了,凯库勒懂得化合价真正意义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有机分子的结构理论的主导思想。
1857 年凯库勒提出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元素是碳,碳是四价的。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化合物的结构模型。
1858 年,凯库勒发表了《关于化合物结构与变态以及碳原子的化学性质》,再次强调碳原子是四价的,并提出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成链,这一假说后来成为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基础,至今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反映了客观性。
同年英国化学家库帕在他的《论新的化学理论》一文中也提出碳是四价的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假说。
凯库勒读了这篇论文之后,立即又写了一篇论文,指出:确认碳原子是四价的和确认有可能形成碳链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凯库勒。
然而他又指出,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可用结构式表示。
这种观点的提出应当归功于库帕。
(2 )建立了苯的结构式。
苯是法拉第于1825 年发现的。
1865 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为:" 假如我们要说明芳香性化合物中原子的组成情况,必须解释以下事实:①所有芳香性化合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较脂肪族中相应的化合物含较多的碳;②象脂肪族中一样,芳香族中也存在着为数很多的同系物;③最简单的芳香性化合物,至少含水量有六个碳原子,六个碳原子形成对称环状,各碳原子之间存在着单键或双键;④芳香物质的所有衍生物,表现某些同族的特性,它们都属于' 芳香族化合物' ,它们在进行一些较激烈的反应后,常常失去部分的碳,但主要产物仍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除非有机基团受到完全破坏。
否则,当这些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的产物形成时,分解作用也就停止了。
"凯库勒在1865 年用六角形表示苯的结构式(Ⅰ),1866 年,他画了一个有单,双键的空间模型的草图(Ⅱ),后来简化为(Ⅲ)。
至于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的结构式,据记载有各种说法。
例如,有原子环圈舞形式的;有六个猴彼此抓住爪子或必尾巴的;有被其侍仆打碎的伯爵夫人的戒子形式的;有的象波斯地毯上的图案;有蛇形说的。
就以蛇形的来说,记载也有出入。
凯库勒在1890 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25 周年-- 叫苯节-- 大会上回忆说:" 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一有关概念的经过,一定会感到有趣的。
" 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
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 谬拉,一起渡过夜晚时间。
我们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
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
我照例坐在车上不一会便陷入沉思。
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
平时原子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
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大原子一会儿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
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
那正是我的恩师-- 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
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
当马车乘服务员喊了一声:" 克拉帕姆路到了" 的时候,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
我回到寓所之后,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时辰,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 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
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
一天夜晚,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但是,思维总是不时地转向别的问题,写得很不顺利。
于是,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肫来。
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一群原子旋转起来,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
曾经体验过这种幻影的我,对此敏感起来,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
而这一些象一群蛇一样,互相缠绕,边旋转边运动。
除此以外,我还见了什么,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似乎在嘲弄我,开始旋转起来。
我象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
这一次,我又为整理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
" 在莫里森的《有机化学》又有一段稍有不同的叙述。
根据以上的叙述,说明凯库勒平时总是把原子分子的形象萦绕在脑海中,从幻觉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这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学过建筑学,善于捕捉住直观形象。
他曾从过名师李比希、杜马、威廉逊等,不属于任何学派,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丰富的化学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才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