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新版)粤教沪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3-6-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________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________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
实验步骤:
(1)了解凸透镜的焦距,如果不知道焦距需测量;
(2)把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动蜡烛到某处,然后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________的像;
(5)将蜡烛移到一倍焦距内,光屏上不会出现烛焰的像,需________,直接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烛焰;
(6)记下各种成像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实验结论:当u>f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形成________立的实像;
当u>2f时,像的大小比物体________;
当2f>u>f时,像的大小比物体________;
当u<f时,在凸透镜的______侧形成______立、放大的________像。
交流评估:(1)当u=2f时,在透镜的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用蜡烛实验时,由于烛焰的大小变化不定且难以测量,用发光二极管代替效果较好;
(2)将蜡烛逐渐靠近一倍焦距时,像越来越大,由于光屏的大小以及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导致无法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4.实验图解: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可以画出相应的光路图,这是理解凸透
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
1.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________作为放大镜。
2.工作原理:当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即u<f)时,成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类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 1 利用光具座以及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可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图3-6-2
(1)实验时,首先在光具座上放置实验器材,若光具座A处放置蜡烛(如图3-6-2所示),则C处应放置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光屏”)。
器材正确放置后,还应对其进行调整,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上。
(2)实验后,可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根据成像规律判断下列说法,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则烛焰距离凸透镜30 cm时,可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B.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下移
C.若烛焰朝着凸透镜方向前后不断晃动,则光屏上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像
D.若烛馅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A.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物距不同时,所成的像有可能相同
B.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时,像距越大
C.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不同时,所成像的性质有可能相同
D.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且成放大实像时,像距与物距之和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点拨] (1)实验过程中,需调节蜡烛的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或同一水平线上),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心。
(2)两个分界点: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外成实像,在焦点内成虚像;2倍焦距是实像的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物体在2倍焦距外成缩小实像,在2倍焦距内、1倍焦距以外成放大的实像。
故有“1倍焦距定虚实、2倍焦距定大小”的说法。
(3)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都相反。
(4)在实验过程中,若是将凸透镜挡住一半,因为透过凸透镜的光变少了,所以成的像比原来暗了一些,但是依旧能成完整的像。
类型二凸透镜成像特点分析
例2 如图3-6-3甲所示,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u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导学号:47732044]( )
图3-6-3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 cm
B.图甲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方法指导]凸透镜动态成像问题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可简记为:物近像远像越大。
成虚像时,物像同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类型三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焦距
例3 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3-6-4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导学号:47732045]( )
图3-6-4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一定在8~10 cm之间
[方法指导]三步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课堂反馈(十四)A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________,用u表示;物体通过透镜所成的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________,用v表示。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首先应将点燃的蜡烛、________和________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并调整三者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当u>2f时,物体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
(2)当f<u<2f时,物体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________、放大的________像。
(3)当u<f时,物体在凸透镜的________侧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4.凸透镜的焦距是5 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中心15 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5.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另一侧15 cm处的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该凸透镜主光轴上距光心20 cm处,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会出现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1.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如图14-1所示),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使叶脉放大了。
这种情形下,叶脉位于该“镜”的______________(选填“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或“一倍焦距之内”)。
图14-1
2.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_像。
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________些。
3.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6 cm处,已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9 cm,经实验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若将此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5 cm处,经实验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艾力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34 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14-2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图14-2
A.10 cm B.20 cm
C.30 cm D.40 cm
5.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出图14-3中物体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A′B′。
并根据作图结果回答问题: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始终大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________,像距________。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始终大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________,像距________。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4-3
[第三章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选择题
1.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5 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2.2017·泰州某凸透镜焦距为15 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 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2017·宜昌已知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14-K-1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是链接例1实验点拨( )
图14-K-1
A.倒立、缩小 B.倒立、等大
C.倒立、放大 D.正立、放大
4.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30 cm处,则所成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5.如图14-K-2所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链接例1实验点拨( )
图14-K-2
6.小林同学用f=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14-K-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4-K-3
A.能够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为虚像
B.为了使像落在光屏中央,实验前要调整蜡烛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等高C.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的位置上,光屏上恰好可以成倒立、缩小
的实像
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烛焰的像7.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在屏上恰好能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用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这时屏上的像会( )
A.只存在下半部分
B.只存在上半部分
C.消失
D.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稍暗些
8.2017·温州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A.甲 B.乙 C
二、填空题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三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分成7个小组,使用焦距都是10 cm的凸透镜做实验。
最后,老师将各组实验的结果画在了图14-K-4中。
图中1和1′,2和2′…7和7′分别表示实验时各组的物和对应像的位置。
请你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链接例1实验点拨
(1)从________两组可以看出,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的实像。
(2)从________两组可以看出,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的实像。
图14-K-4
(3)从6、7两组可以看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物在________侧,且像是________立的。
10.小明用如图14-K-5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图14-K-5
1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 cm处,则像距是________cm;在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12.如图14-K-6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在图示位置,烛焰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则物距是________cm;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图14-K-6
三、实验探究题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14-K-7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如图14-K-7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利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 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 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承接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透镜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
14.2017·包头用如图14-K-8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记
链接例1实验点拨
图14-K-8
(1)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上表中空白处,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像距v=________cm。
(3)当u与f的大小关系满足u________f时,光屏上接收不到像。
15.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选用的器材如图14-K-9所示,实验前应合
理地摆放和调整器材。
图14-K-9
摆放的规律是: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________;
调整的结果是: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课时作业(十四)B
[第三章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一、选择题
1.通过作图的方法也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14-K-10关于成像规律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图14-K-10
A.图甲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B.图乙的成像规律与幻灯机、投影仪原理相同
C.图丙的成像规律与放大镜原理相同
D.图丁的成像规律与摄像头原理相同
2.2017·营口改编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红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14-K-1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4-K-11
A.教学中使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了图中的成像规律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D.如果把蜡烛与光屏对调,光屏上将不会出现清晰的像
3.2017·广州改编蜡烛放在如图14-K-12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4-K-12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B.透镜成的是实像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 cm
D.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4.2017·淄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4-K-13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图14-K-13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 cm
D.该次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5.2017·乌鲁木齐家用放大镜(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 )
A.一定是实像 B.一定是虚像
C.像距一定大于物距 D.像距一定小于焦距
6.小明的爷爷在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保持链接例2方法指导(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7.2017·枣庄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
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链接例2方法指导(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哪个值链接例3方法指导( )
A.14 cm B.11 cm C.10 cm D.8 cm
二、填空题
9.如图14-K-14所示,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点________时,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烛焰放在________点时,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且屏距凸透镜最远。
由此可以判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a点向c点移动的过程中,所成的像________;像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4-K-14
10.2017·潍坊如图14-K-15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点燃的蜡烛与凸透镜固定不动。
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的实像;与这一成像原理相同的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图14-K-15
11.2017·淮安如图14-K-16所示,保持烛焰、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调节光屏到图示位置,得到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以制成________。
图14-K-16
12.2017·毕节某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4-K-17所示,凸透镜固定在50 cm处,光屏和蜡烛分别在凸透镜两侧。
链接例2方法指导
图14-K-17
(1)当蜡烛移到20 cm处时,移动光屏到80 cm处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凸透镜位置不变,又将蜡烛从20 cm处移到10 cm处时,光屏上要成清晰的像,光屏应从80 cm处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则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这一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
13.如图14-K-18所示,树叶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露珠相当于________,通过露珠而形成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图14-K-18
三、作图题
14.画出图14-K-19中AB的像。
图14-K-19
15.如图14-K-20所示,A′B′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所得到的像的位置。
请你在图中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AB的大致位置。
图14-K-20
16.如图14-K-21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请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图中画出凸透镜并标出它的焦点。
图14-K-21
17.有A、B、C三块凸透镜,用这三块透镜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
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实验记录如表,由表可知,A、B、C三个透镜中:
(1)焦距最长的是________;
(2)焦距最短的是________。
在这里,保持各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是运用物理学中常用的________法。
详解详析
【新知梳理】
一、1.物体像
2.实验步骤:(2)蜡烛凸透镜光屏
(3)同一高度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4)烛焰
(5)移去光屏
实验结论:倒小大同正虚
3.缩小等大放大正立同侧
二、1.凸透镜 2.正立放大
【应用示例】
例1(1)光屏主光轴(2)D (3)A
[解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若图中A处放置蜡烛,则B处应放置凸透镜,C处应放置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整蜡烛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则烛焰距离凸透镜30 cm时,即f=10 cm,u=30 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选项错误;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所以蜡烛燃烧变短时,所成的像移到了光屏中心的上方,故B选项错误;若烛焰朝着凸透镜方向前后不断晃动,物距增大或减小,此时像距、像的大小也跟着变化,则光屏上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像,故C选项错误;若烛焰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物距u>2f,像距2f>v>f,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故D选项正确。
(3)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物距不同时,像大小都不可能相同,故A选项错误;由4、5、6次实验可知,凸透镜的焦距由10 cm增大到15 cm 时,像距由15 cm增大到30 cm,则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时,像距越大,故B选项正确;由4、5次实验可知,物距都为30 cm时,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不同时,所成像的性质有可能相同,故C选项正确;由1、2、3次实验可知,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物距由12 cm增大到15 cm时,像距由60 cm减小到30 cm,则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且成放大实像时,像距与物距之和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故D选项正确。
例2 D [解析] 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题图知,2f=16 cm,所以f=8 cm,故A选项错误。
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光能通过下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仍能成一个完整的像,故B选项错误。
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向上移动,故C选项错误。
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 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选项正确。
例3 D [解析] 由图可知u=20 cm,v=16 cm,且u>v,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2f,像距在f和2f之间,则20 cm>2f,2f>16 cm>f,解得8 cm<f<10 cm。
【课堂反馈】A
1.物距像距
2.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直线)
3.(1)缩小(2)倒立实(3)同正立放大虚
4.A 5.C
【课时作业】A
1.C 2.A
3.C [解析] 由图像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ABD错误,C正确。
4.C 5.B 6.B 7.D
8.A [解析] 当物距等于焦距时,是不成像的,故甲数据是错误的。
9.(1)1、2 倒立、放大(2)4、5 倒立、缩小(3)同正
10.10.0 倒立放大
11.30 倒立等大
12.40.0 倒立缩小
13.[导学号:47732156](1)会聚10
(2)①上②缩小③右
14.(1)10 (2)倒立、缩小的实像30 (3)≤
[解析] (1)由表格中数据知,当物距等于20 cm时,像距等于20 cm,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20 cm=2f,f=10 cm;
(2)当u=30 cm>2f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由此可以推出当物距u=15 cm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为30 cm。
15.同一直线上同一高度处
【课堂反馈】B
1.凸透一倍焦距之内
2.虚远
3.缩小实照相机放大实投影仪
4.A
5.如图所示变大变大变小变小
【课时作业】B
1.A 2.B
3.A
4.A [解析] 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呈现实像,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由图可知,物距为25 cm,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25 cm<2f,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2f<40 cm,则12.5 cm<f<20 cm。
故选A。
5.C 6.A 7.A
8.A [解析] 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2f>12 cm>f,所以6 cm<f<12 cm;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即7 cm<f。
综上所述7 cm<f<12 cm,A符合题意。
9.a c 变大变大
10.倒立、缩小照相机
11.放大投影仪
12.(1)15 (2)左缩小照相机
13.凸透镜虚放大镜
14.如图所示
15.如图所示
16.如图所示
17.C B 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