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浅谈
内容摘要: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因而,成语运用十分广泛,丰富了语言的色彩与神韵。
关键词:成语来源特点使用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下面就成语的来源、结构特点、修辞方法、功能运用做如下分析说明,便于更好的学习、理解、运用,让这一语言瑰宝绽放奇异的光彩。
一、成语的来源
汉语言中成语数目众多,来源纷杂。
但大体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有案可稽的书面,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典籍文章等,这类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一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这类成语生活气息浓郁,大多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爱。
下面就对成语的不同来源做简单的说明。
1、很多成语来自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
如:“画蛇添
足”、“狐假虎威”、“掩耳盗铃”、“鹬蚌相争”、“刻舟求剑”等等都是。
例如“邯郸学步”。
《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
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
”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再如“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有一个故事说:晋国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人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淮南子•说山训》引用了这个故事。
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
2、有些成语是从古书原句中截取或引用而来的。
例如“不学无术”取自《汉书•霍光传》。
汉宣帝刘询时,霍光位高权重,煊赫一时。
妻子儿孙们都仗着他的权势,骄纵奢侈,干不法勾当。
霍光死后,他的予孙阴谋推翻汉宣帝刘询,事败,家族全被杀光。
班固在评论中有“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一句话。
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白关乎大局的道理。
“水落石出”是苏轼的《赤壁赋》里的句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本是纯粹写景的,用为成语后,一般用它来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象这种截取或引用原句的成语,数量很多。
如:“一知半解”、“一鼓作气”、“分庭抗礼”、“同心同德”、“外强中干”、“体无完肤”、“焦头烂额”、“司空见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一笑千金”、“咄
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等。
3、有的成语来自对古书句子的凝缩或改造。
如“贻笑大方”来自《庄子•秋水》。
河伯认为他所管辖的江河极其浩大,就自以为了不起。
后来,他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恍然大悟,感到自己的渺小,仰面对着大海叹息说,现在我才见到了大世面,要是不走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就要长期地“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见笑于大方之家”经过改造、凝缩,就成了“见笑大方”,也作“贻笑大方”。
如“一毛不拔”。
《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
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用来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4、许多成语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广为流传。
如:“摩拳擦掌”、“顶天立地”、“偷天换日”、“装模作样”、“好事多磨”、“虾兵蟹将”“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将计就计”、“闭门造车”、“利令智昏”、“闭门造车”、“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
例如:“狼子野心”最初见于《左传宣四年)):春秋时,楚人子良生子越椒,其貌如虎,哭声似狼。
子良之兄子文认为是不祥之兆,留着他将来必定使敖氏灭族。
他说:“谚曰:‘狼予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意恩是,这小子是狼,怎可养大他呢! 后来越椒长大,果然发动叛乱,以致全家被杀绝。
这里
的“谚曰”也说明“狼予野心”早在《左传》以前就存在了。
5、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广为传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较大影响,于是也就出现了许多来自佛经或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当头棒喝”就是一个例子。
禅宗和尚在接待初学弟子时,常不问情由,即给以一棒,或大喝一声,要他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理领会的程度。
此类成语还有:一尘不染五湖四海无风起浪水涨船高心心相印等等。
6、道家炼丹求仙,以求羽化飞天,长生不死。
因而成语中也有直接来自道家语或由道家语演变而来的。
例如:“淮南鸡犬”、“鸡犬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几个成语,就出于同一个道家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炼丹修道。
后来丹炼好了,一家人吃了丹药,全都升天成仙。
残留的丹药撒落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
同类型的成语还有:点铁成金回光返照万应灵丹灵丹妙药脱胎换骨等等。
7、有少量成语来自外民族。
我国自明清以来,跟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于是西方文化里的一些故事、格言等逐渐融入到汉语言中来,有的就成了成语,
如“火中取栗”来自17世纪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与猫》。
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
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被猴子吃光了。
比喻受人利用去冒险,吃了苦头却得不到一点好处。
象牙之塔”原为法国19世纪文艺批评家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
话,是“艺术之宫”的意思,一般用来表示脱离现实,为艺术而艺术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鳄鱼的眼泪”来自俄罗斯的谚语。
传说鳄鱼吃猎物的时候,总要流眼泪,人们还以为它是假慈悲呢!其实鳄鱼是在排除身体里面多余的盐分。
生活在海里的鳄鱼,喝进了大量海水,体内积蓄了不少盐分,它就把盐分浓缩起来,通过眼睛排放出来。
人们最初的理解虽然并不准确,但并不影响这个成语的使用,“鳄鱼的眼泪”被用来形容那种心肠很坏但表面上假装慈悲的样子!意思相当于汉语的“猫哭老鼠——假慈悲。
”此类成语还有“新陈代谢”、“物竟天择”、“按劳取酬”、“时者金也”、“以牙还牙”等。
8、成语一经形成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也可以巧妙地加以改造使用,以求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这是成语的又一个来源。
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
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表达上就更加有力。
又如“事半功倍”,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用力小而效果大。
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
再如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9、社会在不断发展,成语也随之发展,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
如:“一分为二”、“分秒必争”、“传经送宝”、“百花齐放”、“厚今薄古”、“推陈出新”等等。
这类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所以一经产生,就不胫而走,为社会所接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用。
成语的来源当然不只上述这些。
我们探求成语的来源,可以使我
们准确地了解成语从词形到词义的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成语。
例如:“晨钟暮鼓”: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
“肝脑涂地”:原来形容惨死。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与项羽战荥阳……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汉书苏武传》。
“(武)常愿肝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yuè色)汤镬(huò),诚甘乐之。
”(斧钺,古代兵器,也是古代斩人的刑具。
镬,无足的鼎,即煮食的大锅,也是烹人的刑具。
) “钩心斗角”:唐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
现在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晨钟暮鼓”是由“晨钟”、“朝钟暮鼓”演变而来;“肝脑涂地”的意义是经过发展变化的;而“钩心斗角”除了意义转移外,还从原来不带褒贬感情色彩,变成了贬义。
掌握了这些发展演变,既能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理解一个成浯,又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
二、结构特点
成语一共有4000多,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语。
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
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
《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
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
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
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源远。
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
“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
“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流长。
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
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
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
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
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
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
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
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
《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
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
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
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
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
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
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
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动宾式、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联合动词式、动补式、兼语式、并列式、偏正式等。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它又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中习惯的固定词组成短句。
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运用。
三、成语中的修辞格
成语是在社会演进与语言发展历程中广泛地采纳语言的各种积极因素而熔炼出来的一种固定短语。
它沉积作个种语言现象。
就修辞而言,他几乎包容了所有的辞格。
人们要透彻的了解成语的丰富的含义,准确的掌握修辞的用法,充分发挥其表达的功能,就必须仔细的分析成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如“危如累卵”,“以累起来的蛋易于倒塌、破碎的状态”来比喻“极不稳定非常危急的形势”,是明喻。
其他含明喻的还有:“胆小如鼠”、“归心似箭”、“口若悬河”等。
而含暗喻的成语有:“余霞成绮”、“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
又如“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极大,以整个成语表示比喻意义,是借喻。
其他含借喻的成语还有:“破镜重圆”、“风平浪静”、“虎居盘龙”、“龙潭虎穴”、“藏龙卧虎”等。
比拟:如“顽石点头”,用“本来无知觉的石头都点头了”来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服”。
这类成语或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其他含比喻的成语还有:“地
老天荒”、“青蝇点素”(以上为拟人)等;“犬马之劳”、“趋之若鹜”、“动如脱兔”(以上为拟物)等。
摹绘:如“八字打开”是指“像‘八’字那样,一撇一捺,向两边分开。
比喻毫不隐藏,开门见山”。
这类成语是通过人的感觉把事物的声音、颜色、形体和情状如实的描摹下来。
其他含摹绘的成语还有:“一字长蛇阵”(摹状)、“磨刀霍霍”(摹声)、“火树银花”、“姹紫嫣红”(摹色)等。
对偶: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的前后两部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
其他对偶的成语还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
对比:如含对比的成语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满招损,谦受益”等。
反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话中。
含反问的成语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亦乐乎”等。
回环:如“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中。
用上句的尾字,做下句的首字;又用下句的首字,做上句的开头。
词序回环往复,前后密切相关,这就使修辞中的“回环”,又叫“回文”。
含回环的成语还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
顶针: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后句起头的字接用前句结尾的字,这就使修辞中的“顶针”。
含“顶针”的成语还有:“一传十,十传百”;“一而再,再而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等。
排比:含排比的成语有“抑扬顿挫”、“骄奢淫逸”、“喜怒哀乐”、
“琴棋书画”等。
夸张:含夸张的成语有“怒发冲冠”、“泰山压卵”、“羊肠小道”、“喙长三尺”、“胆大包天”、“垂延三尺”等。
借代:如“眼高手低”中用“眼”来代“见解”,用“手”来代“能力”。
含借代的成语还有:“肝胆相照”、“汗马功劳”、“青黄不接”、“金戈铁马”、“驾轻就熟”等。
互文:如“谨小慎微”中,“谨”与“慎”、“小”与“微”,变换词面,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彼此错综互释。
含互文的成语还有:“和颜悦色”、“神出鬼没”、“争权夺利”、“同甘共苦”等。
婉曲:如“敬谢不敏”,不直接说不肯接受,而婉言没有才能。
含婉曲的成语还有“吴市吹箫”等。
讳饰:如“采薪之忧”,因忌说身患疾病,而假称不能采薪(打柴),这就是“讳饰”,也叫“避讳”。
含讳饰的其他成语还有:“百年之后”、“东是朝衣”、“与世长辞”等。
反复: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根据表达的需要,连续使用“一波”。
含反复的成语还有:“此一时,彼一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
衬托:如“无病呻吟”中将“无病”与“呻吟”相映互衬。
含衬托的成语还有:“有勇无谋”、“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一发千钧”、“九牛一毛”等。
总而言之,成语是广泛的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而造出来的,我们正确分析成语中的修辞格,有助于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义,
便于恰当的使用成语来表情达意。
四、成语使用的广泛性:
成语既然可以做句子的各种成分,它本身又有许多优越性,所以成语在文章里也就使用得相当广泛。
在文章一个句子里连用几个成语,也是常见的。
下边举一些实例,并略加解说。
“这也值得你们大惊小怪、冷嘲热讽。
”(《鲁迅全集"卷五引《奇文共赏》)这句话里连用了"大惊小怪""冷嘲热讽"两个成语。
"大惊小怪"是我们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宋朝的朱熹就已经用过,见《朱子语类》。
"冷嘲热讽"意思是用名言暗语讥笑讽刺。
如果把这里所引的句子改为
“这也值得你们大惊小怪,冷言冷语。
"就感觉着有点儿不顺,这是因为这里应该用动词,不能用名词。
"冷嘲热讽"可以作动词用,"冷言冷语"适宜于作名词。
这类细微的区别,使用成语时也应该加以辨析。
文章的题目,有时也用成语,如:鞠躬尽瘁,砥柱中流(《回忆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片断》)这是徐向前同志一篇文章的标题。
题目共有八的字,而是两个成语。
这里所用的"鞠躬尽瘁"这个成语,意思是恭敬谨慎、竭尽辛劳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直到生命结束时为止。
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名句,颇为人们所传诵。
“瘁”是"辛劳"的意思。
《后出师表》"尽瘁"作"尽力"。
大概人们因为《诗经•北山》有"或尽瘁国事"之语,所以把"力"换成了"瘁"。
这仍然可以算是照用原话。
"砥柱"是立在黄河水中的一座山,在现在
河南省三门峡市。
尽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一刻不停地向这座山冲击,但是千百年来,它始终屹立不动。
这里用"中流砥柱"这个成语,形容周总理所起的坚强的柱石作用。
我们经常看报,报纸上新闻或评论的标题就往往用成语。
如:漏洞百出,欲盖弥彰(《人们日报》);事实胜于雄辩(《人民日报》);我们不夜郎自大,也不卑躬屈膝(《人民日报》)等。
文艺作品的标题,特别是章回小说的回目,也往往用成语。
如: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这个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的回目,里面用了两个成语。
"信口开河"是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本来作"信口开合"。
"信"是任其自然不加控制的意思。
"开合"就是张开闭上。
"信口开合"的意思是把嘴任意开闭,捏造出许多不可靠的话来。
元朝人《争报恩》杂剧有"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
开合的合也写作"河",这是因为"河"与"合"同音,而且有一个形容说话滔滔不绝的成语是"口若悬河"。
另外还有一些。
其他古典章回小说,在回目中使用成语的例子也不少。
不仅古典章回小说的回目,就是当代小说的章节标题,也有大量使用成语的。
我们常见的对联,也往往用成语。
下面几幅对联,每幅里便都有两个常用的成语。
如:“又读书又劳动能文能武学政治学技术又红又专”“三大革命波澜壮阔六亿人民斗志昂扬”“山河锦绣人物风流”
从上边所引的这些例子看来,成语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因
此,我们学习语文也就很有必要对成语加以注意,并且学习使用它。
五、怎样学习和使用成语:
前面已经谈到,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
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
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彻底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
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较难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数。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
"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
"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
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
)"啼饥号寒"(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
"啼"是"哭","号"是"叫喊",这个成语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
)"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
"速"当"邀请"讲。
)等等,就比较难懂。
但是只要把个别生字如"钧""啼""号""寒""速"弄清楚了,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理解。
至于象"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就应该算是难懂的。
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
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
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
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
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
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
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
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
以上所说的这类比较难懂的和很难懂的成语,大部分见于古书中,想要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翻阅《辞源》《辞海》等有关的书籍。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
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象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
"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
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
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
(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也把"孤掌难鸣"当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来用,但究竟是不够妥当的。
)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用得场合恰当使用成语,应当力求用得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
郭沫若同志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不妨引在这里。
他说:"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六万万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