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口腔医学院重点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生境niches
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
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有互生、共栖、寄生、无损共生、双方受损共生。
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血链菌最先定植,乳杆菌是龋标志菌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
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
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生长,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温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
在45°以上能生长的微生物
WalterJ.Loeshe将口腔菌丛划归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暂时菌丛三种类型。
增补菌丛supplemental flora
包含常居的,但是以低数量(少于1%)存在的菌属,当环境改变时可以成为固有菌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包含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的菌群与宿主呈稳定的相互关系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
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态
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
normal flora作用
正常菌丛对机体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但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导致菌群失调,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
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宿主因素有哪些?
宿主的全身状况和口腔各部位的解剖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影响,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许多成分均能影响寄居的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或阻止细菌在口腔内生存
1.抗体:唾液中的抗体主要为SIgA,有凝聚口腔细菌的能力,使菌细胞较难键合在口腔黏膜表面或牙硬组织表面。
龈沟液中抗体主要为IgG,在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和抑制其他细菌的定植上起调节素的作用
2.唾液蛋白质:防御细菌、真菌和病毒侵袭,调节微生物对牙合软组织表面的定植,粘膜上的唾液膜可抵御病毒感染,某些唾液蛋白能减弱HIV感染力。
唾液对口腔细菌起选择性培养及作用
根据胞壁多糖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变形链球菌可以分为8个血清型,根据细菌菌体中DNAG+Cmol%含量的不同被分为7个菌种。
变形链球菌至少能产生GTF-sd、GTF-I、GTF-si三种GTF,控制它们的基因为gtfD、gtfB、gtfC,分别合成水溶性葡聚糖、非水溶性葡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
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变链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群和轻链球菌菌群。
变链菌组群分类: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仓鼠链球菌、野鼠链球菌、猕猴链球菌、汗毛链球菌
变链菌的血清型:c、e、f
变链菌在MS培养基的特性:
菌落呈0.5-1mm淡蓝色,嵌入琼脂,质硬。
颗粒型菌落表面粗糙,中央有粘液状水滴出现,为胞外多糖;
粘液型菌落呈直径1-2mm的淡蓝色半透明的黏性状态
变形链球菌GTF和FTF的特点和功能
固有酶,胞外糖基转移酶;对蔗糖高度特异性;广泛pH适宜度,最适5.5;参与细菌对获得性薄膜的黏附、细菌的聚集;促进菌斑形成;为细菌产酸提供物质
变链菌群产生的胞外酶及其作用。
葡糖基转移酶GTF:对细菌的黏附和支持细菌的营养起重要作用
果糖基转移酶FTF:综合高分子量水溶性和不溶水果聚糖,有些能综合葡聚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的葡糖苷键的水解酶,蔗糖被水解成等分子比的葡萄糖和果糖
葡聚糖酶:水解水溶性葡聚糖,释放异麦芽糖和葡萄糖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
又称为表面蛋白P1、AgⅠ/Ⅱ、PAg、SpaA、SA等,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十分相似的蛋白质家族,是致龋变链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为什么变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之一
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面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EMP、HMP、ED、PK。
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致龋菌。
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
牙菌斑的成分:牙菌斑由细胞核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80%为水分,20%为固体,细胞成分主要为细菌和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糖、脂肪和无机物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牙面上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
菌斑附着的过程
获得性膜覆盖牙面后,漂浮在口腔内的细菌即陆续附着其上,最早定植在获得膜上的细菌为先锋菌,多为血链菌。
先锋菌定植后出现快速生长态势,链球菌生长成链并开始于牙表面垂直,导致牙表面环境的改变,从而允许新的不同种属的细菌进入发育着的菌斑,即为生态系延续。
成熟菌斑的标志及结构。
纤毛菌定植于菌斑替代了原先栖息在菌斑深层的链球菌并与压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结构,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氧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致密的菌层日益增厚。
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月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可看到谷穗样结构,在成熟菌斑内细菌数量和组成比例都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
成熟牙菌斑在光镜下的组织结构
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可看到谷穗样结构,数量或组成比例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
1.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由获得性膜组成
2.细菌层位于中间,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压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堆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
3.表层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
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的学说有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及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细菌粘附的机制
1.钙桥学说:牙表面覆盖的获得性膜中脂磷壁酸带负电荷,唾液中含有丰富的Ca2+,使细菌与牙面亲和
2.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菌体表面的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
3.识别系统学说:娿牙或黏膜表面与细菌附着器起作用的分子为受体,细菌细胞附着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
牙本质非胶原蛋白NCPs 牙本质基质中约占10%,带负电荷,富酸性,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成牙本质细胞源性和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
分为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骨涎蛋白、骨钙素
牙本质胶原以I型胶原为主,牙周组织的胶原蛋白以I、III型胶原为主,口腔黏膜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带的胶原蛋白以IV型为主。
牙本质胞外基质的成分与种类。
牙本质中90%是胶原纤维,大部分为I型胶原,矿物质构成以羟磷灰石为主
牙本质无机成分主要是碳、磷酸矿物盐和少量的钠、镁、氯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有机成分约占20%,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蛋白、枸橼酸盐以及脂类
牙本质有机成分及特点功能
牙本质有机物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蛋白、枸橼酸盐及脂类
牙本质约90%为胶原,主要为I型胶原,由成牙本质细胞合成
特点: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其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
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
胶原: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
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磷酸化,酸性最强,有强阴离子特性,等电点为 1.1,对钙离子有高度的亲和性。
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
根据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组成特点将其分为富脯蛋白、富组蛋白、富酪氨酸、富半胱蛋白等。
它们构成唾液蛋白的主要成分,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覆盖口腔粘膜的表面,对于维持牙和粘膜的完整性,对微生物在口腔组织表面上粘附定居与清除,细菌间的共集与集聚,调节口腔菌丛平衡、牙的再矿化与牙结石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酸性富脯蛋白的功能
1.结合Ca2+,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的沉积,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环境
2.参与唾液获得性膜的形成,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上
3.协助细菌粘附,选择性的促进细菌粘附在牙矿化组织,对于细菌在牙面上粘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唾液富组蛋白、富酪蛋白的作用
富组蛋白与羟基磷灰石有很强的亲和力,吸附于牙釉质表面,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
还可抑制磷酸钙结晶形成
富酪蛋白:能竞争性抑制富脯蛋白在牙面上吸附,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
能促进放线菌在牙面的粘附,
有良好的润滑作用,能抑制羟磷灰石晶体的生长,抑制磷酸钙沉积
唾液的免疫成分
浆液性腺泡分泌蛋白主要包括富脯氨酸蛋白、糖蛋白、富组蛋白、富酪蛋白、a-淀粉酶;粘液性腺泡分泌粘蛋白;导管上皮及基底细胞分泌乳铁蛋白、溶菌酶、SIgA、唾液过氧化酶
唾液蛋白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覆盖口腔粘膜的表面,对于维持牙和粘膜的完整性,对微生物在口腔组织表面上粘附定居与清除,细菌间的共集与集聚,调节口腔菌丛平衡、牙的再矿化与牙结石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粘蛋白mucins 唾液一组含糖类的特异蛋白,是唾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具有黏滑性质。
分为高分子量的MGI和低分子量MGII,参与牙面获得性膜形成
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粘蛋白,小于4%者为糖蛋白。
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
波形丝蛋白呈阳性反应,角蛋白、神经丝蛋白、结蛋白、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反应,表明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为间质细胞或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牙周病中牙龈胶原的改变
1.胶原含量的减少
主要为酸溶性胶原的下降,机制包括胶原的破坏增加和产生抑制
2.胶原类型的变化
V型胶原含量明显上升,出现I型胶原三聚体,III型胶原的含量下降,原因包括不同类型的胶原对胶原酶的敏感性不同,炎症部位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行为的改变
3.胶原的破坏
参与破坏的因素:内毒素、胶原酶、挥发巯基复合物
生物矿化的结晶过程包括成核、晶核成长、集聚、固相转化。
均相成核:
离子结晶必须先形成晶核,初始晶核从无任何颗粒或表面存在的情况下由均匀溶液产生
牙釉质生物矿化的过程
1.在成釉细胞顶端分泌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
2.HA晶体开始形成,晶体被紧包在非釉原蛋白中,其外是连续性的釉原蛋白
3.上述过程在釉牙本质界处发生,而晶体长轴与釉牙本质界呈垂直延伸
4.成釉细胞后退,留出空隙,这些细长的空隙与基质接触
5.釉柱在空隙中形成,长轴与空隙方向平行,组装有序化
6.釉原蛋白减少,晶体长大成熟,最后基本只留下非釉原蛋白作为基质
牙本质生物矿化的过程
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的顶端分泌胶原蛋白,成为牙本质的前身,为矿化做准备
2.合成磷蛋白并把它直接分泌在矿化前沿的胶原蛋白层上
3.部分磷蛋白与胶原蛋白结合,部分降解
4.磷酸钙的微晶或钙离子与磷蛋白结合
5.在结合的钙离子或晶体上形成HA晶体,而且按胶原纤维排成有序结构
氟对生物矿化的作用
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
改善牙的形态发育
增强釉质晶体的防御能力
促进釉质的再矿化
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
影响釉基质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影响釉原蛋白的移除
唾液分泌有静态分泌和动态分泌
静态分泌是指无刺激状态下涎腺的基础分泌,其中分布在唇、颊腭、舌等部位粘膜下的小唾液腺分泌是其主要来源,也是形成唾液薄膜的重要部分。
刺激分泌又叫动态分泌,指在味觉或咀嚼等刺激下涎腺的分泌,主要由三对大涎腺的分泌组成,主要反映涎腺的储备功能,对进食和吞咽起重要作用
生理性矿化:机体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无机离子在生物调控下在机体的特定部位与有机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矿物组织
病理性矿化:由于机体的对生物矿化调控作用失衡,无机离子在不该矿化的部位形成异常矿化或异常矿化组织,或造成矿化组织矿化过度或不足
釉质晶体的表面化学作用是什么?
釉质表面晶体排列疏松决定了表层釉质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不断地同口腔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釉质萌出前期,其表面晶体与邻近的组织液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生理体液中的大量离子进入晶体的水合层内和晶格表面。
进入萌出后期,釉质表面和唾液之间持续的物质交换,使表面釉质的组成发生变化,造成釉质无极组成从表到内部出现了浓度梯度。
表层和表层下釉质的成分差异随年龄增大趋于稳定。
由于表层的存在,成熟釉质表面对酸的溶解性降低,对龋蚀破坏有一定的抵抗力。
表层的形成为早期龋的再矿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述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的作用。
1.启动釉质矿化
2.作为晶体生长的支持相
3.调节晶体生长
目前已知的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蛋白水解酶。
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EMP、HMP、ED、PK。
EMP途径的特点。
1.葡萄糖进入细菌后,被磷酸化作用激活,生成6-磷酸葡萄糖
2.磷酸果糖激酶是EMP途径中唯一不涉及其他糖类降解的酶
3.1,6-二磷酸果糖醛基酶是第二个关键酶
4.PEP是关键中间产物之一
5.1分子的葡萄糖经EMP途径可净生成2分子ATP和2分子NADH+H+
HMP:己糖单磷酸途径,葡萄糖经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后,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水解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
EMP:己糖二磷酸途径,经1,6-二磷酸果糖的降解途径,广泛存在于细菌中
外显子exon
真核生物基因由若干个不连续的DNA片段组成,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
外显子是基因中与成熟的mRNA 相对应的DNA片段,包括为蛋白质编码的部分和5'和3'末端不翻译的前导序列和尾随序列
内含子intron
真核基因内部的插入序列,能够被转录的一段DNA,但在转录之后,与之相应的那部分转录产物在拼接(剪切)中被去掉
中心法则。
1.物种的遗传信息及表型由DNA决定;、
2.以DNA序列为模板,复制多套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
3.以mRNA序列为装配蓝图,合成特定蛋白质,表达各种生命
遗传密码
mRNA是蛋白质的合成模板,其中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转录
在RNA多聚酶作用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DNA复制的方式和特性是什么?
一个单独的DNA复制单位成为复制子
酶和蛋白因子参与DNA复制,其中DNA多聚酶III是DNA合成与复制中的主要合成酶
1.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核苷酸链旋绕松开,核苷酸链的碱基显露出来,DNA多聚酶在引物的存在下,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亲代的两条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
2.半不连续复制:5’→3’方向的DNA合成是连续不断的,称为引导链,而3’→5’方向的合成石不连续的,称为滞后链
转化transformation、转染transfection、转导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转化是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转染是专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过程。
转导是利用噬菌体颗粒为媒介,将外源DNA转移至受体菌并得到表达的生命过程
噬菌体bacteriophage
感染细菌细胞的病毒,包含蛋白质和核酸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一种在完整染色体内对特异性DNA片段定位的技术,即以探针(DNA、RNA探针)直接探测靶分子或靶序列在生物体(染色体、细胞、组织、整个生物体)内的分布状况
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是基因文库的建立、目的基因的筛选和目的基因的分析。
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单体是核苷酸。
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原理和步骤。
原理:DNA的合成是以一般DNA单链为模板,在引物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过程
步骤:
1.DNA变性:通过加热使靶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
2.引物与靶DNA退火:降低温度至适当水平,促使两个引物根据碱基互补的原理分别结合至靶DNA两条链的3’末端
3.引物延伸: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引物沿着靶DNA3’末端向5’末端延伸
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利用各种方法确定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实际位置,如系谱分析
试述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方法。
基因定位是利用各种方法确定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实际位置。
连锁分析、放射杂种、原位杂交、同源同线定位、全基因组扫描
质粒plasmid
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质粒是一种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在细胞分裂时可伴随染色体分配至子细胞中去。
一个细胞内质粒的数量少则1-2个,多则400个。
质粒碱基对2000至数万。
构成:1.ori区;2.par区;3.多克隆区;4.选择因子
免疫系统
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抗原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抗原受体)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Antigen
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近来研究表明天然免疫系统中存在着独特的特异性。
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具有的生物活性功能包括①与抗原特异性结合;②激活补体;③结合细胞;④可穿过胎盘及粘膜;⑤抗体的抵抗理化因子作用⑥抗体的免疫原性。
简述SIgA功能。
粘膜免疫
抗原调节和免疫排斥
口腔耐受
IgA介导的抗原分泌
粘膜免疫系统
1.有一类粘膜相关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
2.有一类能下调由突破粘膜进入人体内抗原诱生的全身性免疫应答的效应T细胞;
3.粘膜免疫系统有一粘膜定向细胞运输系统,使粘膜滤泡中诱发的细胞迁移至广泛的粘膜上皮下淋巴组织中
口腔第一道防线由皮肤、粘膜、唾液、等组成。
口腔免疫体系由口外淋巴结、口咽淋巴组织环和固有口腔屏障组成。
口腔内淋巴结(口咽淋巴结)包括扁桃体、唾液腺淋巴样组织、牙龈淋巴样组织、粘膜下弥散的淋巴样细胞
口咽淋巴组织环由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粘膜下淋巴样组织、唾液腺淋巴样组织、牙龈淋巴样组织组成。
固有口腔屏障包括唾液、粘膜、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
固有口腔屏障的组成。
口腔防御系统包括牙齿、亚洲上皮及口腔黏膜组织屏障、局部淋巴组织、唾液、龈沟液等。
唾液防御
口腔黏膜防御
口腔淋巴组织
粘膜物理屏障作用。
口腔的健康首先取决于粘膜的完整性。
正常情况下,口腔粘膜呈连续性,前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构成物理屏障。
粘膜上皮的分层化在上皮防御中期重要作用。
在牙龈和硬腭部位为角化的鳞状上皮,角化层中的角蛋白能阻止异物或微生物通透。
在上皮颗粒层中有上皮细胞分泌的大量的膜被颗粒充填于细胞间隙,构成阻止抗原物质穿通上皮的屏障。
粘膜上皮的基底膜由致密的基板和网板组成,主要成分为IV型胶原和一些非胶原物质,具有超滤功能,限制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起到屏障作用,然而,像免疫球蛋白这样的大分子却可以自由通过基底膜。
常用的免疫疫苗
亚单位疫苗:口服GTF胶囊,产生抗GTF的SIgA,使口腔固有变链菌的聚集受到抑制
多肽疫苗:用人工合成肽抗原配以适当载体与佐剂制成的合成疫苗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模拟始动抗原,替代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抗原
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将选定的免疫原性抗原或抗原决定簇的基因编码片段引入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的基因中
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导入动物体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试述你所了解的免疫防龋。
致龋菌明确,变链与远缘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抗原清楚
表面存在PAC、SPAC
产生葡糖基转移酶和葡聚糖结合蛋白
免疫系统中作用成分
已知唾液中SIgA抗体对防龋起主要作用
因此可以从抗感染免疫的角度预防龋病,包括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自动免疫:
主要的免疫途径:肠道接种、鼻腔接种
候选防龋疫苗: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核酸疫苗
被动免疫:
异种免疫、单克隆免疫、鸡卵黄抗体、转基因植物抗体、局部应用方式(牙面涂抹、口腔含漱、IgY防龋牙膏)
束状骨bundle bone
固有牙槽骨靠近牙周膜的表面由平行骨板和来自牙周膜的穿通纤维构成,骨板的排列方向与牙槽骨的内壁平行,而与穿通纤维垂直,这些含穿通纤维的骨板称束状骨
牙周膜功能:支持、缓冲、营养、感觉
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1.机械力影响牙周组织及细胞生物学行为
2.机械力引起细胞骨架的改变
3.机械力引起骨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改变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骨组织是有高度特异性的结缔组织,70%为矿化物质,有机基质由钙和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
骨的形态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全身骨骼中变化最活跃的部分,受压力侧牙槽骨骨质吸收,牵张侧牙槽骨骨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