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答案】B
【解析】过渡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副族和Ⅷ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边;元素周期表的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在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元素(不一定为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最高化合价不一定相等,如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最高价态为+3价。
2.【答案】D
【解析】第ⅧA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H2Te不稳定。
3.【答案】D
【解析】同主族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含氧酸(不一定是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不一定减弱;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氩原子、硫离子、钾离子等);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如离子半径:S2->Cl->K+>Ca2+);Cl与Cl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得电子的能力相同。
4.【答案】C
【解析】同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递变的,A项错误;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但没有两性金属元素这一说法,B项错误;耐高温材料应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同一周期元素Na、Mg、Al,最高化合价分别为+1、+2、+3(依次升高);同一周期元素N、O、F,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一周期元素P、S、Cl,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同一主族元素Li、Na、K,电子层数分别为2、3、4(依次增多)。
6.【答案】B
【解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元素;通常用来制造农药的元素有氟、氯、硫、磷等,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面,而不是在过渡元素区域。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而不是在元素周期表的最右上角的氦。
7.【答案】B
【解析】同一周期元素Na、Mg、Al,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金属性依次减弱;同主族元素S的原子半径大于O,同周期元素O的原子半径大于F;同主族元素K的金属性比Na强,同周期元素Na的金属性比Mg强,它们氢氧化物的碱性:KOH>NaOH>Mg(OH)2;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P,它们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PH3。
8.【答案】C
【解析】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ClO4>HBrO4>HIO4;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O>S>Se,其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H2Se;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K>Na>Li,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KOH>NaOH>LiOH;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其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
9.【答案】D
【解析】由甲、乙形成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可知,该氢化物为氨,则甲为氢元素,乙为氮元素;丁的原子序数最大,且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丁为铝元素;丙的原子序数比氮大但比铝小,且丙与氢同主族,则丙为钠元素。
氢元素的原子半径比氮元素的原子半径小(甲<丙);单质钠的还原性比铝强(丁<丙);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具有两性),三者能相互反应。
10.【答案】C
【解析】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应为氢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应为氧元素;根据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则R为硫元素;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8+16=24,则Z为钠元素,W为铝元素。
11.【答案】B
【解析】由X+与Z2-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分析:X若为钾,则Z为硫,根据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推测Y只能为氢,显然与“X、Y在同一周期”不符。
所以X只能为钠,Z 为氧,Y为氯,结合元素周期律可知,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
12.【答案】B
【解析】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X为氢、锂、钠中的一种;Y为硫、Z为氧。
X与Y 两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a2S;Y、Z两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熔点较低;稳定性:H2O>H2S。
13.【答案】B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和Z位于同一主族。
m、
n、p均为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甲、乙、丙为其中三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丙为淡黄色固体,则丙为硫的单质,硫易溶在二硫化碳中,则X为C元素、Z为S元素、Y为O元素;n是一种二元弱酸,则n为硫化氢、W为H元素。
原子半径:H<O<C,A不正确;非金属性:O>S>C,B正确;O与S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有漂白性,如二氧化硫有、三氧化硫没有,C不正确;H与C组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只有极性键,如乙烷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D不正确。
14.【答案】(1)氮硫氟(2)第2周期ⅧA族(3)HF H2S(4)>NH3+HNO3===NH4NO3
【解析】由图可知:A、C位于第二周期,B位于第三周期,设B的原子序数为x,则A为x-9,C为x-7,据题意有x-9+x-7=x,则x=16,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则B的中子数为16,B为硫,则A为氮,C为氟。
15.【答案】(1)<(2)ⅧA(3)Al3++3NH3·H2O===Al(OH)3↓+3(4)硒
【解析】(1)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减弱,则酸性H3AsO4<H3PO4。
(2)根据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把氢元素放在周期表中的ⅧA 族。
(3)第三周期金属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为Al;铝离子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铵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
(4)R元素的原子有4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RO3,最外层电子数为6,处于第四周期ⅧA族,为Se元素。
16.【答案】(1)
(2)KF(3)2H2O22H2O+O2↑AB(4)S2->F->Na+>Al3+(5)S2->O2-(6)H2S
(7)
【解析】由表中各元素所处的位置可知,a为H元素、b为C元素、d为O元素、e为F元素、f为Na元素、k为Al元素、m为S元素、n为K元素、p为Br元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