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语文必修4学案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Word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字音词语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
2.读:理解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3.写:运用衬托手法进行作文练习。
4.练:理解文中富含深蕴的语句的含意。
一、诵记名言警句
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
1.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马克思)
2.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3.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马克思)
4.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恩格斯)
5.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
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恩格斯)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1845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接受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此后,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他重返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
1864年他们一起创立并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著《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起整理和发掘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
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
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
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
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
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
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地斗争,勤奋地工作。
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整整40年时间。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
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演说辞《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文体知识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诔辞”“哀辞”“吊文”“祭文”。
是对死者生平事迹的评价和对死者的悼念,可以概括为“论其人,述其哀”。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
(3)颂扬死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对死者作出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死者家属。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①悼.念(dào)
②撰.稿(zhuàn) ③芜.杂(wú)
④诽谤..(fěibàn ɡ) ⑤浅尝辄.止(zhé)
⑥卓.有成效(zhuó) (2)多音字
①抹⎩⎨⎧ 抹.杀(mǒ)抹.
布(mā)
拐弯抹.角(mò)
②豁⎩⎨⎧ 豁.然开朗(huò)豁.出去(huō) ③量⎩⎨⎧
量.尺寸(lián ɡ)
胆量.(liàn ɡ)
④空⎩⎨⎧ 空.间(kōn ɡ)空.白(kòn ɡ) ⑤佣⎩⎨⎧ 雇佣.(yōn ɡ)
佣.金(yòn ɡ)
(3)辨形组词
①⎩⎨⎧ 蔑(诬蔑)
篾(竹篾)
②⎩⎨⎧ 诅(诅咒)沮(沮丧) ③⎩⎨⎧ 芜(芜杂)怃(怃然)
妩(妩媚动人)
④⎩⎨⎧ 估(估计)沽(沽酒)怙(怙恶不悛) ⑤⎩⎨⎧ 诽(诽谤)
绯(绯红)
悱(悱恻)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建树:建立(功绩);建立的功绩。
②忌恨:因忌妒而怨恨。
③繁芜丛杂:多种多样,而且芜杂。
④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
也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
⑤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⑥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⑦不可估量:无法估计的。
形容(损失、收益、作用、影响等)非常巨大。
⑧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2)近义词辨析
①估计·估量
辨析“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估量”,估计。
“估计”的运用范围比“估量”广。
有时可通用,如“阶级力量的估量(估计)”,但有的只能用“估计”而不能用“估量”,如“石渠的长度估计有二十米”。
运用a.今年的植树节,我校估计有500名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
b.“遵义会议”是历史文化资源,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无法估量,可以通过相关手续,将其相应的名称、图片等注册为历史文化商标,来保护这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②忌恨·记恨
辨析“忌恨”,因忌妒而怨恨。
“记恨”,把对别人的怨恨记在心里。
运用电视连续剧《暖春》中结婚多年不曾生育的儿媳香草对老汉收养小花一事十分忌恨,千方百计要把小花送走,而小花非但不记恨叔叔和婶婶对自己的伤害,还一次次用真诚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们。
四、速读感知课文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叙述。
答:
答案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个思想家,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其意义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伟大。
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为无产阶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马克思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一、重点突破
1.马克思的逝世使恩格斯极度悲痛,但在第1段中却采用叙述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对此该如何理解?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恩格斯含蓄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原因:①从身份上看,恩格斯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来悼念自己的领袖,这种特殊的身份,再加上特殊的环境使作者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入悼词,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②从目的上看,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仅仅是寄托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价领袖的思想和业绩,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
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悲痛哀思的方法是含蓄的。
2.阅读第3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思考:为了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几个词语?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
其中,“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上帝的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
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
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活,社会就不能发展。
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二、疑点探究
3.本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采用了不同的说法。
请找出这些称谓,并探究这些称谓的变化有怎样的作用。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本文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
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
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
接着转为“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三、美点赏析——体悟本文的语言特色
4.阅读下列句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拈连、讳饰等修辞手法。
如“思想家停止思想”一句,其中的“思想家”与“停止思想”两个词是以主语(思想家)和宾语(“停止思想”中的“思想”)同词相拈连。
同时,这一句还运用了讳饰修辞,即不直言马克思逝世,而以“思想家停止思想”讳之,含蓄委婉地道出了马克思的逝世。
(拈连: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
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
达生动深刻。
)
(2)“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破折号和“但”有什么作用?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表达了一种油然而生的伤感和悲悼之情。
转折连词“但”和破折号的使用,无疑升华了这一情感。
这样写极易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会让我们产生与作者同样的心愿——马克思不会逝去,仅仅是睡着了,他还会醒来。
四、随堂写练
5.文中为了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予以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运用了衬托手法。
如文章在高度评价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之后,又用“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来说明科学家和理论创造还不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特点和主要成就,以此来衬托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贡献。
请以“太阳”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注意运用衬托手法。
(120字左右) 妙笔生花
答案(示例)这个夏天的天气,特别炎热。
太阳热热地照着村里的河水,把河面照得明晃晃的。
热得连平日里嬉闹的知了也变得了无生机,偶尔才稍微地聒噪几声。
大树的树荫下,总有避着太阳凉快一会儿的赶路人。
孩子们总喜欢在河里洗洗澡,打打水仗,那里是他们快乐的天堂,他们在嬉闹中早已忘记了太阳的炙烤……
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
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但他是永生的。
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
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是最艰巨的历史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为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
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
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顶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丝晨曦的革命时代。
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
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
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
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
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
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
伏尔泰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
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
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
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
他还遭到了流放。
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
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
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
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
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
王杖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
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
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
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
的。
我们要面向伏尔泰那伟大的死亡,伟大的生命和伟大的精神。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
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他因造福人类而永垂不朽!
点评本文是雨果为纪念法国著名作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在伏尔泰墓前发表的演讲。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的雨果,在他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厚而浓郁的感情。
本文紧扣伏尔泰作为启蒙者的开创性和战斗性来立论,揭示了他关爱人类、播种文明的战斗热情,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战斗品质,讽刺幽默、乐观向上的战斗风格,革故鼎新、开天辟地的战斗意义。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给人启迪,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