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挥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指挥的教学反思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每当有人在琴房唱歌跑调了、弹钢琴弹错音了、钢琴伴奏配的和弦不协和了、甚至吹小号吹得太躁了,这时,我们的音乐系主任都会急匆匆地跑过去批评几句,而后还要示范几翻,直到满意后他才罢休。
由此可见我们的系主任对音乐艺术的严谨与认真!
其实类似的这些情景在我们中小学校音乐老师的身边也是经常看到的。
但能像我的老师那样及时地站出来唠叨一翻的音乐老师还真不多!音乐老师在中小学校里面可以说是音乐方面的“专家”,学校里面有关音乐方面的工作不是我们音乐老师去过问,还要数学、体育老师去过问吗?
各个学校每周一的早上都会进行升国旗仪式。
在升国旗之后,全校师生都要唱国歌。
这时会安排一个人到国旗下面的舞台上去担当指挥(通常是学生)。
但不知道各位同仁注意到没有,那位指挥是否真正起到了指挥的作用呢?我看不一定,好多都是成了一个摆设。
我们知道指挥的动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大致有:拍子、速度、力度、节奏、乐句(包括换气或换弓),声部的进入及特殊效果的实现,音色的变化(包括唱或奏法如连音、跳音、音色的变化等),声部的平衡及层次,情绪中喜、怒、哀、乐的变化,音乐布局的处理(包括高潮的出现、段落的衔接及对比)等等。
可是这些小指挥的动作、姿势花样百出,很不标准。
更有甚者连挥拍的动作根本就没有掐在音乐的拍点上,没有指挥的图式,打错拍子。
更别说去表现音乐的力度、音色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等。
可是有去指点一翻的“热情人士”吗?所以笔者呼吁“请别让他们瞎指挥了”!
其实,指挥在很多的场合都是需要的,如“六一”、“国庆”、“元旦”文艺演出等场合中的合唱、民族乐队、铜管乐队及西洋管弦乐队等都需要指挥。
而这些指挥一般都是选择一些学生去担任,所以我们不可小视,应该认真的辅导几个像样的指挥以便需要时派上用场,而不可任其瞎闹!
如何训练小指挥
1、首先应该练习指挥的姿势
要告诉学生两眼平视前方、收腹、挺胸、自然、大方、美观、稳重。
两脚分开,呈外八字,脚一前一后,不能跨得太开也不能并得太窄,差不多与两肩同宽,
要保持身体的平稳。
练习的时候可对着镜子练习,老师应该多做示范,防止形成不好的习惯。
2、练习双手的挥拍动作
这里也是很重要的。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放松以及挥拍时要有拍点。
首先看看“放松”,学音乐的人恐怕对这两字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讲、经常研究到底什么是放松?可以说“放松”是音乐学习当中的口头禅。
其实放不松看手型就知道。
我们知道走路时,双手自然下垂,这时候的手型是手指自然弯曲、指关节自然突出、并呈弧形,应该说这是放松的最好的生活例子。
所以要学生多揣摩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走几步,然后保持走路时的手型提起手来,多练习几遍就可以了。
再来看看“拍点”,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桌子,让手打下去时落在桌子上同时又从桌子上弹起来,要注意要有弹性。
另外要注意两个手的分工与合作,一般的来讲左手是感情,右手是节拍,所以左手的位置比右手位置放高一点。
3、熟悉一些常用拍子的指挥图式
对于指挥图式,可以用口诀的方法把它掌握。
比如,二拍子我们可以说成下、上;三拍子我们可以说成下、外、上;四拍子我们可以说成下、里、外、上。
此处提到的“里”是指靠近身体的方向,“外”则是远离我们身体的方向。
然后就可以从二拍子开始练习,然后逐个的掌握。
4、掌握起拍、收拍、气口的打法
起拍就是我们常说的预示拍,它是指预示将要进行的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重要的动作。
如果起拍没有起好,那至少会造成音乐进入时不整齐等。
起拍时,手臂自然放松,上臂自然下垂,前臂向前平伸并略向上倾,掌心朝前下方。
打的时候有个反射线,这通常和起拍的拍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收拍是指音乐即将终止时为了使音乐整齐结束而使用的收束暗示动作。
通常在音乐结束的倒数第二拍上向上向外侧平打,做一个有力的拳头状或大拇指与食指和中指做个圆圈状等。
这些最好是老师做正确示范。
气口就是指为了使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整齐划一而做的一个突出的动作。
这个一般要比其他动作明显一些、突出一些。
做的时候可以把前一句的最后一拍的动作线幅度缩小一些,然后加速上提,给人以吸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