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办法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办法
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监管和管理,保护投资者和企业权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和国务院发布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
本文就此管理办法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管理办法的基本内容
1. 管理办法适用范围
该管理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担保机构及其经营的所有担保业务。
其中,担保机构指已经取得法定经营资格并获得银监会批准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机构。
2. 担保机构的主要义务
① 实行风险管理制度。
担保机构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模型,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确保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② 诚信经营。
担保机构应当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不得故意误导和欺诈客户。
③ 保障客户权益。
担保机构要严格保护客户的隐私,未经客户同意不得泄露客户信息。
同时,担保机构还应当承担必要的风险保障责任,确保客户的相关利益得到保障。
④ 当恶意欺诈行为发生时,担保机构有责任协助司法机
关进行处置,保护其客户的合法权益。
3. 担保业务的基本规定
① 担保业务原则上应当以借款人的信用为主要支撑,借
款人不良信用会对担保机构的信用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需要谨慎考虑。
② 担保业务的质量应该得到保证。
担保机构应当通过各
种方式收集和核实借款人信息,确保借款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③ 担保行为应当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
担
保机构应当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建议,要尽全力确保客户的利益得到保证。
④ 担保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担保业务
全生命周期中始终十分谨慎和专业。
二、管理办法的相关影响
1.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该管理办法规定了担保机构的一系列义务和服务要求,确保客户和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规定了担保机构与客户之间的诚信经营原则,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保证了客户资金安全以及风险的控制。
2. 增强市场竞争力
该管理办法的实施,加强了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提高了业务水平和企业效益,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了行业发展。
3. 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持
融资性担保作为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
该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促进了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管理办法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1. 安全性的提高
当前融资性担保业务行业的安全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进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与控制,完善企业自我保护机制,确保行业基础的安全保证。
2. 服务质量的提高
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发展需要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更准确的市场定位、更细致的分析服务,提高自身业务的竞争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担保支持。
结论:
《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办法》作为我国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指导性法规,不仅是规范和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文件,同时也能够鼓励和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持续推进,该管理办法也需要时刻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