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52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感悟:刑法和刑罚有专业且明确的规定。
课堂笔记:1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课堂探究:#三种不同情况的“高空抛物”#
案例1:某小区11楼居民孙某将一盆污水波下楼,正好波在路过的罗女士身上。罗女士浑身湿透、气愤不已。
说一说:“唐山打人案”被告人为何会受到如严厉地惩处?有何启示?
教师点拨:(1)“唐山打人案”被告人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违反了刑法。(2)我们应认清犯罪的行为与危害,加强自律,预防犯罪。
学生感悟: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生活常见现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说一说:假如你是主审法官,你将如何判决?说说你的法律依据。
教师点拨:①案例1违反了《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该行为并没有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利。②案例2、3违反了《刑法》,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法律链接:#法律对不同“高空抛物”的规定#《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案例2:某居民徐某与他人发生争执,先后把两把菜刀从三楼抛至楼下,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案例理解基础知识。
通过社会热点现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注重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以生活化的实际案例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
案例3:某青年张某,从28楼向窗外抛掷了一块废旧瓷砖,恰好砸中楼下袁女士,致其头部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讲授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课堂探究:#阅读课本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材料:图①:偷盗;
图②:使用地沟油;
图③:非法拘禁。
说一说: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点拨:①【盗窃罪】盗窃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③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链接:《刑法》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不良行为:吸烟、酗酒、早恋、欺凌。
结合举例理解基础知识。
开阔眼界,
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要成为守法公民,不仅要知道犯罪有哪些特征,犯罪会受到什么处罚,而且要从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澄清认识误区,不要认为“年龄小,犯罪离我们很远”,也不要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在行动上要知道如何预防犯罪:要杜绝不良行为,要依法自律,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学生感悟:我们应自觉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课堂笔记:3.未成年人如何预防犯罪?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
兴趣。
远离犯罪。
法律链接:《刑法》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
了解罪与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经典回顾:#“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一审宣判#材料:2023年9月23日,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对“唐山打人案”公开宣判:①被告人陈继志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聚众斗殴罪、开设赌场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二万元;②其余27名被告人依法判处十一年至六个月有期徒刑不等的刑罚,另对其中19名被告人并处人民币十三万五千元至三千元不等的罚金!
八年级上册
课题
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逐渐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我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渐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板书
EO
∖1
φ尸■社会般■住t州事A走愎
3应受刑罚处罚0
认切区・
♦1ift不M行为佬渣自獐防患于耒熊
二、加强自我防范
课堂探究:#未成年犯罪的罪与罚#
知识。
视频:五名未成年少女因校园欺凌获刑。
通过社会热
说一说:上述案例带给我们青少年哪些启示?
观看视
点现象,调动学
青少年如何预防犯罪?
频,并思考、
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点拨: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
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
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课堂笔记: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
结合法律知识,加深理解。
征)、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课堂笔记: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结合热点
注重灌输性
和启发性相统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案例理解基础
O
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两大类。
案例补充:“唐山打人案”主犯陈继志获刑24年;“云南恶霸”孙小果被判死刑立即执行;“宁波美籍外教杀人案”罪犯获死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