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第3讲 亚里士多德美学-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 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 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 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 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 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 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 师。公元前 336 年,亚历山大继位。 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 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 Peripatetikos )。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就艺术来说,尽管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 术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揭示客观事 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
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 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 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 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 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歌活动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 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 这个观点,不仅肯定人们的历史生活是艺术的本源,还要求艺 术的理性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如何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问 题,以及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2.整一性:美的体现
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 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 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 创造因——事物形成的动力。 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他认为 “相”的理论充满内在矛盾。
1,“相”实际上只是个别事物同名的类,这种类不能 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不能解释否定的事物(恶)。 2,一些污秽之物的“相”也是难以想象的。 3,从根本上说,如果“相”是与个体事物分离的,独 立存在于个体事物之外,便会出现一种逻辑上的困难。“第 三个人”理论。
柏拉图的“相”的理论不能成立,“相”的世界也不能 存在。 自然就应当是在自身中具有运动本原的事物之形状和形 式,这种形状和形式除了在原理和思想上外,不与事物相分
感性现实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相”的模仿。 真正的实体就是个别事物,比如苏格拉底、关羽的赤兔马等。
而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赤兔马是马”时,“人” 和“马”的概念是对前二者的描述,是苏格拉底和赤兔马的 属性。 因此,实体是一切谓词的载体。这种实体,又叫“第一 实体”,而属性和种类等范畴,又叫“第二实体”。 只有“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事物的 属性和本质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概念所包含的 一般意义就在个别事物之中。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一般就在个别之中,从而否定了柏拉 图的“相”论。
诗与历史的区别不是形式的因素,而是内容的不同。关 键是,诗是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事情的。什么是 “必然”?
如有B就有A,如有C就有B;假令C不是偶然存在而为必 然存在,则凡以C为因者,B亦将成为必然,节节之因引起节 节之果,直至最后之果而后已(……)。于是,一切将尽成 必然。
“可然律”则指未发生的而有可能发生的事所遵循的规 律,它内含“必然律”。亚里士多德:“‘可能的’一义就 是那个并非必假的。另一义就是那个真的,又一义是那个可 能是真的。”这三方面都具有真实的因素。因此,在诗人所 描述的事中,纯粹属于偶然性的东西就消失了,具有历史的 必然性。
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 罗素:“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 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 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 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 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 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 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美学上,朱光潜:“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 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 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 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 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 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 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 指事之不必然上承它事,但自然引起它事发生者;所谓“尾”, 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 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都具有这种整一性。 悲剧、史诗等叙事性艺术作品“整一性”的内在根据还是 “可然律、必然律”。“整一性”是个体中一种统一的运动, 它以内在的有机性而使个体具有丰富而又一致的性质和特征。 从事物的最高因来说,这种“整一性”的根源来自于最高 的善。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美不等于善。“善常以行为为主,而美则在不活动的事 物身上也能见到”。 丑和恶的事物,只是事物自然发展受到阻碍、歪曲的结 果。 自然事物具有趋同美的本性: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奇 花异木的植物界;从珍禽异兽的动物界,到聪明理智的人类; 从光明璀璨的日月星辰,到辽阔无际的宇宙,整个自然界显 得异常和谐、完整,像是一个万能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它的存在,就是美的法则的证明。
上溯到最高的实体,推至最高因,就是永恒的“第一推动 者”。它推动别人,自己不动,是一种纯形式的实体,没有潜 能和质料,是一种生命和心 前 500——428 年 ) 所 谓 的 “ 心 灵 ” (Nous)。亚里士多德又把它称为“神”。
最高因(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最高 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法则,同时, 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 质上也是美的动因。因此,自然事物都有美与善的趋向,它们 的生长过程,就是美与善的显现过程。因此,说到底,
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 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1.模仿的意义: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著作, 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艺术的著作。它通过对大量悲 剧、喜剧作品以及荷马史诗的分析,展开了对于艺术的本体论 问题、艺术的基本性质和艺术的美感特征的论述。
事物发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据是善,美是外在形式, 这个观念接近基督教思想。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一个美的事物 ——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 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 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 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 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 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wholeness)。 美就是“整一性”。“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 性”。“整一性”既不是单一,也不是杂多,而是像音乐一 样,五律调和,八音克谐,在丰富复杂的多样性中又保持统 一性。 “整一性”是艺术作品的标志: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 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 仿……
创造因、目的因归又属于形式因,因此,一切事物主要是 由形式因和质料因构成的。
潜能——质料(潜能的存在)
事物存在状况
实现——形式(潜能的实现)
事物的形成过程:质料(潜能)——形式(实现)
自然事物从潜能走向实现,形式因(含有动力因)是决定 的因素。(这种动力也来自事物本身的一种“缺乏”)。事物 的“形式”,就是事物的本质。 一粒种子自身就有长成一棵幼苗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先有雕刻家的构思,大理石才会变成具体的雕像。 质料因与形式因之间也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有形 式因作为目的和动力,由此可见,具体实体也有由下到上的等 级。实体越往上,质料或潜能就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纯粹。
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 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 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 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 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 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 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 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他把科学分为三类: 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 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 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 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 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 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艺术是模仿”是古希腊的传统说法,问题在于,模仿艺 术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是否像柏拉图所说的是与“真理隔三 层”,是“影子的影子”?这里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柏拉图的 “相”的理论能否成立?
悲剧通过模仿一个悲恸事件,引起人们对戏剧中正在遭 受苦难命运的人物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达到对于观众情感的 净化。 悲剧的直接效果:“怜悯”和“恐惧”。 悲剧所模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和 怜悯之情。 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 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即怜悯和恐惧——引者)。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悲 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善良的、高贵的。坏人遭受厄运不会让观 众产生怜悯。 因此,悲剧模仿好人,喜剧模仿坏人。(“‘坏’不是指一 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 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因此,“整一性”既有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 理性的根源。这种美,与外在形式相关,也与精神和理念相通。
3.艺术的功能和悲剧心理学说
亚里士多德:城邦(国家)的最高目的,是实现最高的 善。一个好的城邦的标志就是“个个公民都是善人”。《政 治学》的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诗 学》中也论述了悲剧的“净化”(katharsis)功能。 一个善人,即一个有美德的人,在情感方面必须是有自 制力的人,行为必须符合“中道”(mean ):就是“在适 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 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情感,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 种情感即是美德。”情感太强太弱都不好。 并非每个人天生都是善人,人性中常常有卑劣的成分, 心灵中也有不健康的情绪,奴隶们的“工匠习性”也会影响 自由人的情操和心灵。人性中的这些卑劣的、不健康的东西, 只有让他们在适当的时间宣泄出来,才能保持心灵的安静, 维护理性和善德。而音乐和悲剧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可然律和必然律”是衡量艺术的一个根本标准。在悲 剧中,他要求情节的安排,首先要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 同样,悲剧性格的塑造也“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 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 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 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
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艺术在模仿现实的时候,还不 能拘泥于现实。有时候, 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 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因此,悲剧可以虚构人物。例如《安透斯》甚至没有一个 真实的人物,其中事件也是虚构的,可仍然是成功的。就像绘 画艺术一样,优秀的肖像画家们并非只求刻肖模特儿。 因此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 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与柏拉图不同,他所谓的天才,就是一般诗人和艺术家所 需的天才,而不是柏拉图所谓的爱智者或哲学家的天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 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 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 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 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 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 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 师。公元前 336 年,亚历山大继位。 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 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 Peripatetikos )。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就艺术来说,尽管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 术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揭示客观事 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
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 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 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 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 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歌活动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 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 这个观点,不仅肯定人们的历史生活是艺术的本源,还要求艺 术的理性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如何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问 题,以及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2.整一性:美的体现
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 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 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 创造因——事物形成的动力。 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他认为 “相”的理论充满内在矛盾。
1,“相”实际上只是个别事物同名的类,这种类不能 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不能解释否定的事物(恶)。 2,一些污秽之物的“相”也是难以想象的。 3,从根本上说,如果“相”是与个体事物分离的,独 立存在于个体事物之外,便会出现一种逻辑上的困难。“第 三个人”理论。
柏拉图的“相”的理论不能成立,“相”的世界也不能 存在。 自然就应当是在自身中具有运动本原的事物之形状和形 式,这种形状和形式除了在原理和思想上外,不与事物相分
感性现实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相”的模仿。 真正的实体就是个别事物,比如苏格拉底、关羽的赤兔马等。
而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赤兔马是马”时,“人” 和“马”的概念是对前二者的描述,是苏格拉底和赤兔马的 属性。 因此,实体是一切谓词的载体。这种实体,又叫“第一 实体”,而属性和种类等范畴,又叫“第二实体”。 只有“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事物的 属性和本质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概念所包含的 一般意义就在个别事物之中。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一般就在个别之中,从而否定了柏拉 图的“相”论。
诗与历史的区别不是形式的因素,而是内容的不同。关 键是,诗是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事情的。什么是 “必然”?
如有B就有A,如有C就有B;假令C不是偶然存在而为必 然存在,则凡以C为因者,B亦将成为必然,节节之因引起节 节之果,直至最后之果而后已(……)。于是,一切将尽成 必然。
“可然律”则指未发生的而有可能发生的事所遵循的规 律,它内含“必然律”。亚里士多德:“‘可能的’一义就 是那个并非必假的。另一义就是那个真的,又一义是那个可 能是真的。”这三方面都具有真实的因素。因此,在诗人所 描述的事中,纯粹属于偶然性的东西就消失了,具有历史的 必然性。
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 罗素:“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 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 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 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 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 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 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美学上,朱光潜:“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 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 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 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 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 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 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 指事之不必然上承它事,但自然引起它事发生者;所谓“尾”, 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 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都具有这种整一性。 悲剧、史诗等叙事性艺术作品“整一性”的内在根据还是 “可然律、必然律”。“整一性”是个体中一种统一的运动, 它以内在的有机性而使个体具有丰富而又一致的性质和特征。 从事物的最高因来说,这种“整一性”的根源来自于最高 的善。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美不等于善。“善常以行为为主,而美则在不活动的事 物身上也能见到”。 丑和恶的事物,只是事物自然发展受到阻碍、歪曲的结 果。 自然事物具有趋同美的本性: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奇 花异木的植物界;从珍禽异兽的动物界,到聪明理智的人类; 从光明璀璨的日月星辰,到辽阔无际的宇宙,整个自然界显 得异常和谐、完整,像是一个万能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它的存在,就是美的法则的证明。
上溯到最高的实体,推至最高因,就是永恒的“第一推动 者”。它推动别人,自己不动,是一种纯形式的实体,没有潜 能和质料,是一种生命和心 前 500——428 年 ) 所 谓 的 “ 心 灵 ” (Nous)。亚里士多德又把它称为“神”。
最高因(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最高 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法则,同时, 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 质上也是美的动因。因此,自然事物都有美与善的趋向,它们 的生长过程,就是美与善的显现过程。因此,说到底,
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 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1.模仿的意义: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著作, 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艺术的著作。它通过对大量悲 剧、喜剧作品以及荷马史诗的分析,展开了对于艺术的本体论 问题、艺术的基本性质和艺术的美感特征的论述。
事物发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据是善,美是外在形式, 这个观念接近基督教思想。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一个美的事物 ——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 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 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 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 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 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wholeness)。 美就是“整一性”。“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 性”。“整一性”既不是单一,也不是杂多,而是像音乐一 样,五律调和,八音克谐,在丰富复杂的多样性中又保持统 一性。 “整一性”是艺术作品的标志: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 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 仿……
创造因、目的因归又属于形式因,因此,一切事物主要是 由形式因和质料因构成的。
潜能——质料(潜能的存在)
事物存在状况
实现——形式(潜能的实现)
事物的形成过程:质料(潜能)——形式(实现)
自然事物从潜能走向实现,形式因(含有动力因)是决定 的因素。(这种动力也来自事物本身的一种“缺乏”)。事物 的“形式”,就是事物的本质。 一粒种子自身就有长成一棵幼苗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先有雕刻家的构思,大理石才会变成具体的雕像。 质料因与形式因之间也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有形 式因作为目的和动力,由此可见,具体实体也有由下到上的等 级。实体越往上,质料或潜能就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纯粹。
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 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 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 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 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 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 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 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他把科学分为三类: 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 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 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 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 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 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艺术是模仿”是古希腊的传统说法,问题在于,模仿艺 术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是否像柏拉图所说的是与“真理隔三 层”,是“影子的影子”?这里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柏拉图的 “相”的理论能否成立?
悲剧通过模仿一个悲恸事件,引起人们对戏剧中正在遭 受苦难命运的人物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达到对于观众情感的 净化。 悲剧的直接效果:“怜悯”和“恐惧”。 悲剧所模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和 怜悯之情。 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 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即怜悯和恐惧——引者)。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悲 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善良的、高贵的。坏人遭受厄运不会让观 众产生怜悯。 因此,悲剧模仿好人,喜剧模仿坏人。(“‘坏’不是指一 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 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因此,“整一性”既有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 理性的根源。这种美,与外在形式相关,也与精神和理念相通。
3.艺术的功能和悲剧心理学说
亚里士多德:城邦(国家)的最高目的,是实现最高的 善。一个好的城邦的标志就是“个个公民都是善人”。《政 治学》的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诗 学》中也论述了悲剧的“净化”(katharsis)功能。 一个善人,即一个有美德的人,在情感方面必须是有自 制力的人,行为必须符合“中道”(mean ):就是“在适 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 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情感,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 种情感即是美德。”情感太强太弱都不好。 并非每个人天生都是善人,人性中常常有卑劣的成分, 心灵中也有不健康的情绪,奴隶们的“工匠习性”也会影响 自由人的情操和心灵。人性中的这些卑劣的、不健康的东西, 只有让他们在适当的时间宣泄出来,才能保持心灵的安静, 维护理性和善德。而音乐和悲剧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可然律和必然律”是衡量艺术的一个根本标准。在悲 剧中,他要求情节的安排,首先要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 同样,悲剧性格的塑造也“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 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 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 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
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艺术在模仿现实的时候,还不 能拘泥于现实。有时候, 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 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因此,悲剧可以虚构人物。例如《安透斯》甚至没有一个 真实的人物,其中事件也是虚构的,可仍然是成功的。就像绘 画艺术一样,优秀的肖像画家们并非只求刻肖模特儿。 因此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 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与柏拉图不同,他所谓的天才,就是一般诗人和艺术家所 需的天才,而不是柏拉图所谓的爱智者或哲学家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