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盈利渠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会盈利渠道分析
5月1日到10月31日,180天的运营,世博会运营支出预计为106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园区维护、大型活动(开闭幕式、馆日、会议等)、国内外宣传推介及营销、安全保卫(含应急)、行政管理、保险以及门票提成等费用。
106亿的运营支出将通过门票收入、赞助收入、特许权收入等多种市场渠道予以筹集。
21世纪的第一场世博会在德国汉诺威举行,这大概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世博会之一,但也难逃“亏损”的命运。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德国政府为了举办世博会欠下了10亿美元的债务。
至此,世博会能否盈利成为了各主办国的一个禁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目标不是以盈利,而是力求做到收支基本平衡,这需要通过商业化运作来实现。
上海世博会预计整体财务收入为96.1亿元,收入渠道包括门票销售、赞助、特许权、场馆出租等。
其中要实现60亿元门票销售收入。
上海世博会的商业化运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上海世博会赞助、标志特许经营、活动经营、票务推广营销、场地租赁和其它商业化运作内容。
所有商业化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所取得的收入将全部用于世博会的运营支出。
总的来说,本届世博会的盈利渠道有这样几个:
一、门票收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期将有半年之久,而其它两大盛会(奥运会,足球世界杯)持续时间均不超过一个月,这是它们之间重要区别之一。
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上海将吸引以千万计的游客来参与这次盛会。
因此,门票收人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正如经济学中著名的需求供给曲线一样,要制定合适的价格,才能使收益最大化。
汉诺威世博会当初对参观人次的预计是4000万人,而实际人员流量仅为1800万人,其中票价定价过高就是原因之一,成人预定门票为34美元,现场购买门票为44美元,使许多人放弃了参观的机会,最终给政府留下了10亿美元的债务。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参考国际定价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各类门票的定价。
为了提倡“越早买票越能以更少的花费获得更多的世博体验”,组织者初步设计了预售票折扣。
门票收人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票价的高低,考虑到参观者带来的其它附加收益,最为关键的还将是参展国、参展组织以及参观人次的数量。
二、赞助收入
上海世博会赞助计划为二级架构,包括合作伙伴和高级赞助商。
合作伙伴是上海世博会赞助体系中最高级别的赞助企业,除了在上海世博会推广、现金、实物、服务和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外,还将在其行业领域内成为组织者和筹备上海世博会的合作者。
高级赞助商是级别仅次于合作伙伴的赞助企业,能够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推广、现金、实物、服务和技术等方面支持。
上海世博会赞助是商业化运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赞助收入是上海世博会商业化运作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可口可乐为例,粗略估算,该公司为赞助世博会投入的现金和资源在30亿元以上,包括全球合作伙伴门槛费用5亿元以上,配合世博赞助商的广告费用等约25亿元以上。
三、标志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产品的开发将紧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产品范围涉及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十余大类,包括家居用品、服装、时尚饰品、文具、礼品、媒体产品、软件技术产品、玩具和游戏、个人护理用品、休闲小食品等。
特许经营分为国内特许(大陆地区)和国际特许(大陆以外地区)两部分,国内特许将采用由组织者指定特许生产商和特许销售商的模式,而国际特许将采用由组织者指定区域特许代理商,并由其负责该地区特许企业招募的模式。
四、营业场地招商
主要指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特别是展示区和世博村内的所有用于经营的场地的租赁。
营业场地主要划分为餐饮和购物两大类,其中餐饮类场地组织者规划出特色餐厅、美食广场、简餐、快餐、咖啡、茶座、甜品和大型餐厅等餐饮形式;购物类场地组织者规划出特许产品销售点、专卖店、便利店等零售形式。
上海世博会期间园区公共区域
将开设80个特许品零售店铺,还有8家便利店为参观者提供餐饮补充,据统计,世博会园区公共区域零售可达10.5亿元。
五、各项经营性收人(展会期间餐饮、住宿等)
各项经营收人属于世博会期间的衍生收人,在合理的组织与管理下,将获得比门票收入更高的回报,因此这部分收人将直接影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经济收益,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
展会期间在上海其它领域的收入体现的是2010年世博会所带来的乘数放大效应,将在展会期间甚至之后给上海各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举办世博会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世界了解上海,了解中国,也是依靠这部分收人的拉动效应,使上海经济、长三角经济进入更加平稳与健康的发展轨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