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西洋画焦点透视局限——中国绘画“散点透视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受西洋画焦点透视局限——中国绘画“散点透视法”
中国绘画技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散点透视”,为了使章法适合于表现内容,以突出主题,中国画家不满足于西洋画构图中的焦点透视的局限,自由大胆地运用“散点透视法”来处理画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家可以由高及下、由远及近地布置景物,既可以在画面上根据主题要求画同一时间、同一场面的景物,也可以描绘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从而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完整。

五代南唐董源《夏山图》
关于“散点透视法”,古代画家有过深入的理论研究。

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梁元帝萧绎在《山水松石格》中指出:“路广石隔,天遥鸟征。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诀》:“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

一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进。


郭熙作品:早春图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提出了“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的三远法,更是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也提出了分疆、三叠、两段与八层沙的构图方法,但他反对死板地利用这些方法和搬运古人成稿,反对公式化、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要求画家有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独出心裁,冲破前人束缚,以求别出蹊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我国的古代绘画遗产中,有许多运用“散点透视法”处理画面的佳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首都汴京东水门外运粮河上的虹桥为主体,布置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不但使观者通过画面看到当年汴京的繁荣景象,也体会到北宋时代的整个社会面貌和封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形色色。

工笔如何与写意结合:追求新意境,显出新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