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概况(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区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

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

政区沿革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
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

西汉置汶山郡。

晋、隋袭旧制有所拓展。

唐代建置时有兴废,演变频繁。

宋置茂州
通化郡、威州维川郡。

元为土司制度之始,
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
及千户所。

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
懋功厅。

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
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
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
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
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
备。

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创
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
权,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

长征途中,党中央先后在阿坝州召开了两河口、卓克基、芦花、沙窝、毛儿盖、巴西等10次政治局会议(含扩大会议、常委会议、非正式会议),这些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等关系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战略方针。

全州13个县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 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政区划分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223个乡(镇),1354个行政村。

政区面积人口幅员8.42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898846人,其中:农业人口697255人、非农业人口201591人。

总人口中,藏族占56.6%,羌族占18.5%,回族占3.3%,汉族占21.4%,其他民族占0.1%。

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政区自然特征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

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

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惟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

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

山原地带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5.6℃~ 8.9℃。

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

政区资源特点旅游、水能、生物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及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旅游景区闻名遐迩。

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直波碉楼(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8处(22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水卡斯达温、九寨沟 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12 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河流落差大,距离负荷中心近,年发电小时长,造价低。

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良好的种植区。

有优质天然草场422万公顷,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2010年末,牛存栏205.42万头、羊存栏115.81万只、猪存栏35.66万头。

野生中药材1900余种,年生长量8.5万吨,贝母、红豆杉、黄芪、红景天、党参等地道名贵药材和羌活、秦艽、大黄等大宗药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迄今为止,已发现矿种54个,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

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泥炭、温泉等。

经济发展简况改革开放30年来,阿坝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城乡市场蓬勃发展,交通通讯网络日臻完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0年间,全州经济总量翻了五番,到200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0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7.2%。

人均GDP由1978年的523元增加到2007年的11725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6.3%。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4:48.1:11.5演变为2007年的18.6:42.3:39.7,2007年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78亿元,较1978年增收8.52亿元,是1978年的33.6倍,年均增长13%。

2010年,是阿坝州基本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年、决胜年。

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9.4%和25.7%。

人民生活 2010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97.4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4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9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全州13县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牧民达18.2万人。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州级统筹,养老保险人月均待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2.18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1.99亿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财政金融 2010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24.8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亿元,增长82.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96亿元,增长26.6%;各项贷款余额136.87亿元,增长10.5%。

招商引资 2010年,全年招商引资协议合作项目66个,协议资金400亿元,履约执行项目89个(含续约项目),国内省外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

新批准外资项目2个,批准外资增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670万美元。

在第十一届西博会上,签订合作项目21个,协议资金350亿元。

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47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2%。

其中,出口总值85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9%;进口总值61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倍。

交通通信公路:到2010年末,行政区划面积内公路总里程达1169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383公里。

机场:开通京、沪、杭直飞九寨黄龙机场航线。

通信:实现了全州1353个行政村通信实现全覆盖,全州223个乡镇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率,同时,有效解决了937个行政村的宽带通信,覆盖率达70%。

2010年末,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2.22万户,互联网用户4.70万户。

全州共有邮路29条,总长度2692公里。

生态农牧业阿坝州是著名的“生物基因宝库”,是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的优良种植区,同时,又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优质天然草场422万公顷,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初步形成了酿酒葡萄、优质蔬菜、特色果业、特色马铃薯、优质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六大种植业特色产业。

2010年,全州特色农产品达126万吨、粮食总产量达17.1万吨、肉产量9.7万吨、奶产量10.8
万吨。

工业阿坝州拥有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一是四川阿坝工业园区,二是成都—阿坝工业园区,两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形成了水电、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和盐化工等七大产业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2010年末,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户、资产346.18亿元,全州水电装机容量388万千瓦、发电量132.35亿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9亿元。

旅游业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再尝民族人文景观”的旅游大格局,旅游业成为阿坝州的主导产业。

2010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78亿元。

生态建设全州365.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1.6%提高到2009年的24.2%。

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4处(其中,国家级4处),面积达205.51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4.4%。

已建立九寨沟、夹金山、雅克夏等3处国家森林公园。

若尔盖高原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教育文化卫生 2010年末,全州有大专院校1所,有专任教师383人,在校生6845人,当年招生2479人,当年毕业1946人;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专任教师295人,在校生3595人(含“9+3”州内学生136人);电大1所,在校生2458人;有小学校312所,专任教师5963人,在校生82292人;初级中学40所(含九年一贯制12所),专任教师1605人,在校生38762人;高中18所,专任教师1848人,在校生14022人;幼儿园57所,在园幼儿10813人。

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为99.2%
和101%。

就读“9+3”藏区免费教育的学生6390人,全部免除学费,同时享受每学年3000元的生活补助。

2010年末,全州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4个,文化站110个,公共图书馆9个。

2010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1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36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3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75.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8%。

2010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4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0个,妇幼保健站14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监督所14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及在职培训机构各1个。

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026张,卫生技术人员342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65人,注册护士826人。

(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自然条件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

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

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惟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

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

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

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年平均气温5.6℃~8.9℃。

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年平均气温1℃~5℃,海拔4100米以上为寒带,终年积雪,长冬无夏。

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构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下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如熊猫、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

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为发展生态农牧业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撰文:何飚)
历史和民族
早在5000年前,阿坝州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近年在茂县营盘山出土的文物与马家窑文化、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营盘山文化。

古蜀蚕丛时代(夏朝初年,约公元前21──16世纪)曾建都于蚕陵(今茂县叠溪)。

公元前316年,秦在岷江上游东岸设置湔氐道,管理岷江流域诸民族事务。

秦汉之际,岷江流域上游形成了冉、駹两个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汉书》、《后汉书》等历史典籍中有"西山八国"、"六夷、七羌、九氐"等关于阿坝州古老民族历史的记载。

秦汉至明清历代中央王朝都加强了对阿坝地区的管理。

明朝大力推行土司制度。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逐步构成这块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汉,他们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被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的“民族走廊”经过这里,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20世纪30年代初,人类军事史上最具英雄主义的长途远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的最艰苦、最危险的行军在阿坝州,中共中央召开了11次政治局会议,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水草地,建立了少数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权之一──格勒德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阿坝州因此被称为“雪山草地”。

红军在阿坝州转战停留16个月,全州13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1952年阿坝州全境获得解放,年底成立四川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7月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撰文:何飚)
优势资源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距成都80公里,幅员8.42万平方公里。

西北部大草原,一马平川,蓝天白云,牛羊牧野;东南部高山峡谷,层峦叠嶂,林泉相映,鹃啼猿鸣;“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东方圣山”四姑娘、“活化石”大熊猫......美景如画,不胜枚举!境跨我国两个地理台阶和5000米的垂直高差,造就了分异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局部生态,孕育了丰富的药材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野生中药材1960余种(占全省的50%),蕴藏量达8.5万吨;有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材179种(占49%),盛产虫草、松贝、麝香和羌活、甘松、当归、刀党、黄芪等名贵、大宗药材。

阿坝是旅游王国,生态阿坝富饶神奇。

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独特,有濒临绝迹的大熊猫、珙桐等动植物活化石。

阿坝州拥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
界级旅游资源。

全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4处,占幅员面积的29%。

有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和若尔盖湿地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九寨沟和黄龙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2006年7月12日,我州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门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至此,我国5处世界自然遗产中,阿坝州占有其中3处。

有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米亚罗、草坡、曼则塘、三打古、南莫且等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米亚罗、叠溪-松平沟、三江、九顶山-文镇沟大峡谷等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连绵起伏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江河,珍稀多样的动植物,在川西北高原的这片热土上,演绎出自然造化中壮美灵动的山水风光。

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阿坝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雪山草地",红色的阿坝浩气长存。

20世纪30年代,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艰苦、最悲壮的历程在阿坝州,红军先后在这里召开了11次政治局会议,翻越了8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3次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转战停留16个月,建立了中国革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全州13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这里有周恩来总理亲自定名的红原县,这里有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碑园。

阿坝这块红土将永远铭记并昭示红军精神,红军精神在这里炳照千古。

阿坝是"民族走廊",多彩的阿坝瑰丽迷人。

阿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千百年来,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形成了古老的民风、独特的民情、丰富的民俗,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直波碉楼(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8处(22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水卡斯达温、九寨沟 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4 项民族文化遗产入选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近年来,中共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在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

实施以规划为前提、保护为核心、管理为关键、文化为灵魂、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的旅游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复合型、外向型、经营型、休闲型、文化型旅游,精心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冰川、大石海等五大品牌,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

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阿坝州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自然遗产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大熊猫生态旅游目的地、藏羌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红军长征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撰文:何飚)
阿坝州蕴藏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迄今为止,已发现矿种54个,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

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泥炭、温泉等。

金矿:现已探明黄金储量116吨,约占四川省的49%。

随着地勘工作的不断深入,金矿储量还会逐步增加。

锂辉矿:分布在马尔康、金川两县境内,探明储量(矿石量)1546.5万吨,居四川省第二位,平均品位1∽1.2%。

呈现集中、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且锂矿与国内紧缺的铌钽矿共生。

大理石:已探明储量1239万立方米,占四川省的33%,优势品种“蜀金伯”被列入全国80个“名特石材品种”,主要分布在小金和汶川两县境内,品种主要有“夹金花”、“竹叶青”等,其中“夹金花”被列入全省40个花岗石“名特石材品种”。

水泥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汶川境内,已探明储量5000万吨,占全省的22%,远景资源储量在20亿吨以上,居四川省第一。

泥炭:已探明储量5000万吨,远景资源储量在19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在红原、若尔盖、阿坝县境内。

石榴子石:为四川省内独有,已探明储量1398万吨,分布在理县、汶川境内。

矿泉水:境内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泉水有九寨沟、松潘、理县、若尔盖等6处。

水温在35∽62度之间,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阿坝州国土资源局)
阿坝州境内江河纵横。

黄河在阿坝州流经165公里。

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阿坝州。

岷江干流及最大支流大渡河纵贯全境,其流域内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全州大小河流530余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46亿m3。

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占四川省水能蕴藏量的14%;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占四川省的11%;水能资源特点是河流落差大,距离负荷中心近,年发电小时长,各类电站单位造价低。

截至2010年4月底,全州发电额定装机容量358 万千瓦,并网投运装机容量318.3万千瓦。

其中:“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恢复装机容量253.16万千瓦,正在恢复36.6万千瓦。

特大地震后,新增柳坪、狮子坪等8座水电站,总装机68.3万千瓦。

装机190万千瓦的大渡河双江口电站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截至2010年4月底,全州已恢复110千伏—500千伏电网变电容量261.56万千伏安。

恢复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电网输电线路1460公里,未恢复175公里。

阿坝州按照“保护生态、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为更好地对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外围的水能资源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除国家组织实施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用电的小水电项目外,一律不再开发5000千瓦以下水电项目;在人口稠密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禁止开发水能资源。

岷江
干流茂县县城以上河段、梭磨河松岗以上河段、涪江上游丹云峡河段、白水河九寨沟县城以上河段作为我州首批禁止开发区域。

(撰文:何飚阿坝州水务局阿坝州经委)
阿坝州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是我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林业用地387.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04.57万公顷、疏林地2.82万公顷、灌木林159.6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4.2亿立方米,2009年底森林覆盖率24.18%。

截至2009年底,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处,总面积218.6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6%。

其中,国家级4处: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若尔盖辖曼,面积48.7万公顷;省级12处: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沟、米亚罗、草坡、曼则塘、三打古、南莫且、弓杠岭,面积91.6万公顷。

有各类植物资源1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种,芳香油植物70种,淀粉植物37种,油脂植物80种,纤维植物79种,单宁植物68种)。

有野生动物38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6种(其中一级保护23种、二级保护53种),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梅花鹿、猕猴、牛羚等。

阿坝州是四川省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

阿坝州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名、特、优、稀水果和反季节蔬菜良好的种植区,金川雪梨、小金苹果、汶川甜樱桃以及无公害蔬菜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有优质天然草场422万公顷,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麦洼牦牛、贾洛藏系绵羊、河曲马、汶川三江铜羊、黄牛等畜种是全国、全省的著名优良畜种,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阿坝州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据1985年普查,全州有野生中药材165科、559属、1900余种,占四川省中药材品种的50%;有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材179种(占全部重点普查对象363种的49%)。

年生长量8.5万吨,川贝母、虫草、红豆杉、黄芪、红景天、党参等地道名贵药材和羌活、秦艽、大黄等大宗药材十分丰富,刀党是古代上贡朝廷的佳品,松贝、当归、红芪、红毛五加等道地药材自古闻名。

(撰文:何飚阿坝州林业局)
阿坝州农业概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总人口88.2万人,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辖马尔康、汶川、九寨沟等13县,224个乡镇,1351个行政村,幅员8.42万平方公里。

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旅游、水能、生态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

境内,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及大熊猫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等世界级景区闻名遐迩。

走进阿坝,你就走进了古朴、走进了风景、走进了自然,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香巴拉。

新中国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让阿坝完成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巨大社会变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雪山草地,一条条致富的大路在藏寨羌村延伸、一曲曲幸福的欢歌在各族儿女心田唱响;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让资源富集的阿坝插上经济腾飞的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