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将美育融⼊语⽂学科
2019-06-17
语⽂课除了教授学⽣有关语⽂的知识外,很⼤的⼀个功⽤在于它能对学⽣的⾝⼼进⾏陶冶,对他们进⾏⼈⽂教育,让他们在学习⽂本之余,可以不断地调整⾃⼰的⼈⽣观、价值观、道德观。
但与思想政治课不⼀样的是,语⽂课对学⽣施加这些影响的途径不是直⽩的说教,⽽是对课⽂的分析讲解。
这就要求语⽂⽼师要有深厚的学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
所以在语⽂课本中,不仅有字词、语法,还有⽂学、审美。
美育⼜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审美的实践活动,使⼈树⽴正确的审美观,提⾼审美能⼒与培养创造美的能⼒,从⽽使⼈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的教育科学。
美是⼈类在社会实践中⾃由创造的感性显现;美是⼈类的理想、智慧和才能的形象化的表现;美是对⼈的本质⼒量的肯定和确证。
美学作为⼀门专门的学科来让学⽣学习,确实⽐较枯燥与乏味,但美育在⼈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将之融⼊课⽂的讲解中确实很有必要。
感悟美的过程总是让⼈感到愉快的,所以感悟美其实也就是感悟快乐。
西⽅⼈的⽂化是以“原罪”为基础的“罪感⽂化”,⽇本⼈的⽂化是以“耻辱”为基础的“耻感⽂化”,⽽中国⽂化从孔⼦开始就是强调愉悦的“乐感⽂化”。
学习是应该快乐的,这在全世界似乎是⼀个共识,⽆论是孔⼦还是爱因斯坦都有过相似的⾔论。
不过后来中国⼈慢慢地将学习变成了⼀件痛苦的事情,并认为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是痛苦的。
“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涯苦作⾈。
”这是很多学校都将其写于墙上的⼀句名⾔。
我则很不以为然;勤是要的,但为何⼀定要苦呢,不苦就不能成才吗?孔⼦学习苦不苦?孔⼦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强调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乐”。
他⾃⼰也⼀样,他是这样形容⾃⼰的:“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
”(《论语·述⽽第七》)强调的还是“乐”。
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师”就和孔⼦的想法⼀致。
“快乐教育、寓教于乐”,这是我们⼀直在喊的⼝号,但现实却是学⽣的压⼒越来越⼤,负担越减越多。
从我个⼈来看,职中⽣⽐之普通⾼中的学⽣最⼤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头上没有⾼考指挥棒,作为职中的⽼师,我们可以⾃由地选择教学的内容(从课本到形式)。
职中⽣们不适应“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我们何苦要为难他们?创设⼀个轻松快乐的环境,让他们在有限的语⽂学习时间中多获得⼀些裨益不是更好吗?但让学⽣快乐地学习却是说易⾏难。
这需要⽼师在操控课堂上下很⼤的功夫,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才能达到的⽬标。
要对学⽣进⾏美的教育,⽼师⾃⼰⾸先就要有较强的审美能⼒。
⼀个好的语⽂⽼师应该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在课⽂的分析中向学⽣传授发现美的⽅法,培育学⽣感悟美的能⼒。
只有⽼师⾃⼰的⼼中充满阳光,学⽣头上才能阳光普照。
当圣地亚哥⽤他那⼀叶扁⾈拉回那巨⼤的鱼⾻时,我们能从中感到那不可战胜的男⼦汉的精神,那巨⼤的鱼⾻将是我们成长的钙⽚;当孔⼦带着他的学⽣落魄地周游于列国之间时,我们感到的是那积极⼊世却不惧世⼈眼光的情操;当庄⼦坐在他妻⼦的遗体前⿎盆⽽歌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精神的强⼤、思想的豁达,那才是真逍遥;当屈原抱着⽯头在泪罗江边纵⾝⼀跳时,我们⽴时被他那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刚烈品格所征服,真切地感受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精神精髓。
语⽂之美,⽆分中外作品!
语⽂,⽆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种精神的传承与创造。
语⽂教育中的美感,就是通过⽂本,以美来滋养学⽣的⼼灵,引导他们去发现斑斓的世界,最终使他们达到精神世界的完美发展。
孔夫⼦曾⾔:“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学习语⽂就像乘坐⼀辆⾏驶在风景区的游览车,车窗外的景⾊是那么丰富多彩。
作为⼀个称职的“司机”,语⽂⽼师应该为学⽣选择⼀条⾜够精彩的线路,让学⽣们在结束这次旅程时,能在脑海中留下⼀些深刻的印象。
对于职中⽣来说,这不是⽐⼀味地深挖基础知识点更有意义吗?
噫!夫⼦之微⾔⼤义,于千百年后的今⽇,仍有深深的指导意义。
执御乎?执射乎?吾与夫⼦,执御矣!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如何将美育融⼊语⽂学科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