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一名宫廷唱诗班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善良温顺的普通女性。

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童年的贝多芬每天练琴数小时,并经常在半夜被他的父亲从床上拉起来继续练琴。

这种严格的训练使贝多芬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其音乐天份也逐渐从中展现出来。

但1800年,一件可怕的事不停地折磨着他,在他身上开始出现耳聋的征兆,随后便完全失聪。

虽然倍受命运折磨,但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贝多芬坚毅倔强的性格,并最终战胜了病痛,将这种毅力变成了音乐作品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贝多芬的创作是建立在古典传统基础上的,音乐和结构具有逻辑感、均匀感,音乐的感觉具有宏伟的气概,有效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

纵观贝多芬的一生,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且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他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对后世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是一批宝贵的财富。

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不仅代表了欧洲古典钢琴音乐的最高峰,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流传最广的有《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等,每一首作品都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音乐境界。

其中,《月光奏鸣曲》更是演奏家和音乐院校专业学生特别喜爱的作品,该曲打破了传统格局,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变的代表作之一。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实际上就是贝多芬1801年创作的《升c小调奏鸣曲》,该作品是贝多芬最有独创性、最充满灵感、最感人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在该作品的乐谱上使用了“幻想曲似的”标注,表明了作品具有自由、即兴的特点。

这首奏鸣曲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

“月光”这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在刊物上发表的听后印象,他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

其实,从贝多芬的创作意图与音乐形象来看,这首乐曲与月光没有任何联系。

这一点正如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鲁宾斯坦早就指出过的:“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却是悲剧性的。

”而当时出版商为了增加作品的销路,就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钢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

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
一位盲人姑娘在演奏,他进屋了解后才知道姑娘非常喜欢自己的音乐,贝多芬非常感动,于是在月色辉映下,写下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艺术特点
(一)曲式结构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个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其结构为奏鸣曲式。

1-63小节为呈示部,66-102小节为展开部,103-159小节为再现部,160-202小节是尾声。

该乐章在《月光奏鸣曲》中属于重点部分,整个乐章以急板的速度、明快的节奏、丰富的和声以及充满激情的跑动,表现了贝多芬充满激情的内心情感,这也是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

(二)调式和声
第三乐章为升c小调,在该乐章中,主部主题的第一个主题是1-9小节,作曲家运用分解和弦的转位上行,表现了无比激动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使乐章的开始呈现出狂风暴雨般的气势,经过9小节的半终止,一直延伸到第14小节处。

在9-12小节,低声部使用了不断重复的小二度,使音乐转到了一种着急不安的情绪当中。

主部主题的第二主题犹如作者内心深处的申诉,随后出现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烈的情感上升。

副部主题是21-32小节,升g小调,内心激动的情绪表现得更为强烈,副部主题的旋律清晰,虽然带有忧伤的情绪,但却流露出一丝热情。

展开部是在呈示部主题音乐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化、发展,再次将音乐推向带有戏剧性的高潮。

再现部中,贝多芬大量使用转调的音乐技法,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分别在升C大调和升f小调上呈现,左手部分演奏出如朗诵般的旋律,同时主题材料的缩减和变化也使音乐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尾声为160-202小节,乐章的尾声,采用了三十二分音符的减七和弦分解形式,承上启下地急剧进行,将尾声写作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尾声的开始,音乐转向下属方向,将主部主题的音乐素材发展变化,随后音乐又转回主调,将内心不安的心理现象和剧烈的矛盾冲突推向顶点,特别是减七和弦琶音的运用,使音乐增加了不稳定色彩,至177小节充满幻想性的右手琶音跑动,音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跨钢琴的高低音区,使该乐章音响更为华美。

(三)旋律特点
该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一系列极具流畅的琶音,每个乐句末尾都带有一
个爆发性重音特征记号的和弦,每一串琶音都从弱的力度开始。

升g小调副部主题出现在21-24小节中,在这个主题中每个短乐句都以一个叹息式的颤音解决。

主题在第25小节以切分节奏逐渐加强且反复,这也是快板乐章的一个特征,然后延长到第43小节中解决。

在第43小节,旋律以重复的和弦断奏开始,并在激烈的气氛中随之消退,与前两个主题形成对比。

呈示部以一个短小的尾声结束,它暗示了第一乐章如歌的主题。

展开部作为这首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中间段落,在保留主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从第103小节开始为再现部,是主部主题和其后的属和弦结构的准确再现,接着贝多芬去掉了连接部,副部主题从第117小节开始。

该乐章的尾声从第160小节开始,旋律以分解和弦的方式向下属方向转调,将主部主题的素材进行发展,然后回到主调上,戏剧性的音乐变化和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四)情感内涵
第三乐章表现出了贝多芬“向命运挑战”的坚强性格。

该乐章是《月光奏鸣曲》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矛盾冲突和戏剧变化最强烈的乐章。

在该乐章主部主题表现出暴风骤雨般的激情,音乐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从低音区快速到高音区,加上力度的强弱对比,其旋律有极强的流动感,简直就像一股锐不可当的洪流;副部主题则刚劲有力,整个乐章的激情自始至终丝毫没有减弱,音乐的紧张度也有增无减,这正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所特有的热情、炽热的气质所在,该乐章在他的钢琴音乐中属最为激情澎湃的一个乐章。

三、《月光奏鸣曲》的艺术评价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其没有被古典奏鸣曲的规范所局限,而是出色地把音乐深刻的戏剧变化、完整的主题以及不断发展的情节综合在一起,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描写。

正如阿萨菲耶夫所说:“这首奏鸣曲的音乐内涵充满了力量和激情,音乐虽带有一定的神经质,但振奋人心,有时候燃起熊熊烈火,有时候则陷入绝望中。

正是这种特质,使它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奏鸣曲。


总之,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其《月光奏鸣曲》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色彩、大胆的布局、鲜明的个性、精练的音乐语言、生动的形象等特点,在古典钢琴作品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该曲不仅是音乐会上演奏家们久演不衰的一部精品,同时也是音乐院校师生钟爱的一部作品。

作为演奏者,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把握作品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准确演绎这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