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
纵观其诗,
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
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
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
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
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
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
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
这些“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
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
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
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
《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
《杜诗祥注》说此诗“君”
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
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
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一泪。
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二者联系,揭发统治阶级的罪恶,就是诗人经常整体表现的关键主题。
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低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嘲讽
了在唐玄宗的初生之犊不畏虎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华放荡的生活;在《遣突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掠夺洗劫一空,导致时时卖儿鬻女交纳租庸的悲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化现象予以多方面批评:在《洗脸兵马》中,他
斥责李林甫等官僚的失势猖狂;在《草堂》中,他抨击成都军阀李正直的作威作福和屠戮
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取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懦弱……可以说道
杜甫的不少诗都充分反映了徭役、租税和出征等给普通百姓增添的灾难,抨击堪称入木三分。
在儒家文化中,“骨”、“骨气”,“气骨”是刚健中正的表征,诗人仁心广被,泽
及天下苍生,以诗抒怀,用仁义培植和浇灌的爱国爱民的伟大品格在诗中得以充分彰显。
应该说,这些仁爱情怀是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推演。
儒家仁的观念中带
有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是一己之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泛爱,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
深远影响。
杜甫生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速转变时代,一生饱经忧患,境遇十分坎坷,他
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体会,因而往往能一语中的,引起读者深层次的共鸣。
在唐代,给人民增添最深苦痛的就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引发的内乱外患,这种情形
在杜甫诗中获得了深刻的.充分反映:“路衢唯见到大哭,城市不闻歌”(《征夫》)。
更
为难能可贵的就是,诗人不仅充分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增添的破败景象,而且阐明出来了更
锋利的社会矛盾。
由于连年战乱,人口激增,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暴虐手段,把
成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成年的“中男”,甚至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应征入伍或服役,这
一切都充分反映在知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整体
表现得最分散、最深刻。
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因此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
让人民过上太平的生活。
他在诗中不断喊出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
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蹂躏着祖国的土地,在
大敌当前时,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极为悲惨,另一方面
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
来极大祸害的叛乱。
正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迁
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
天下就能安宁。
所谓“盗贼”,其实是被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
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
中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
碎裂的祖国一旦发生山河复整的气象,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下了快乐而感人的诗,
例如知名的《言官军交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八十衣裳。
却看看妻子
恨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不仅从他的每一个形象里喷出欢欣的感情,而且它
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是春天的旋舞曲似地Jhunjhunun着轻快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是为人民忧虑的一生,是为人民歌唱的一生。
直到他病倒在湘江船上,在
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忘记过多难的祖国、多苦的百姓。
他在最后一首诗中慨叹道:“公孙
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风疾舟中伏枕抒怀》)这就是壮怀
一腔忧国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中,广大民众的苦难忧乐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
的对象,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摇旗呐喊。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难能可贵
的品质,从而教育、鞭策了后世无数诗人和爱国者――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等人。
杜甫了不起的诗篇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迎合和启迪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从中唐
的白居易至晚清的黄遵宪,他们的创作与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都就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杜甫的“骨”诗可谓“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是其仁爱精神的诠释,这种情
感恰恰是诗人在生活中的体察,激发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珍重与责任,并在生命里
程中越来越深厚地表露出来,这种“爱”与责任不是简单思想的投射,而是重天下轻己身
的利他人格的体现,是封建文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显现。
这种无时无处由其胸襟发
出的对国家、对人民、对朋友、对亲人的关爱,正是人文关怀的良知性善的真切发现。
其
大量深切关注人民疾苦、仁爱之情的“骨”诗,全面诠释了儒家“为人之仁”的人格追求
与真谛。
开拓:杜甫的概述
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
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
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唐朝当时出现的凡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关键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到,杜甫的诗
就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充分反映。
比如杜甫科火筒《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
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并作《洗脸兵马》则就是在听见胜利消息时,心生惬意
所并作。
而三吏三别则就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兵役制度的残暴与统治者无情的抨击,以及对于碍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
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
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见比史料记述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宽广的生活画面,他
的感叹、忧伤,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就是
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
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
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
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极好,家境得天独厚富裕,家族文化气息浓郁,自小就在文
学诗歌方面浅存有天赋,且为人刻苦创作,据介绍他私底下的习作能够整整装进一麻袋。
杜甫早年间也例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就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恋,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就是敬仰,即使在两人拆分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
到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
当时由于宰
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
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
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徙,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不见靠,生
活得很艰苦。
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走上辞官的渡船,可是生活艰辛,社会的动荡
不安,最后病故在一条小船上,享寿59岁。
《月圆》杜甫
《月圆》就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徙于夔州时所写下,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绘月亮,随着相同的角度,意境深刻宽广却夏日无垠,抒发了诗人在正视明月时的孤独以及对
于荒凉亲信的真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
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
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
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
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
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
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相同的
视角,通过描绘圆月本身的光亮以及月光照衬托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刻画了一个活
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
而颔联写下的就是,起初在楼上远眺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回
真实写照入屋里的月色。
颈姚学甲,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返回了外面,再次俯视天空中的
明月。
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回首至连绵不断千里的亲人们,则表示了十分
渴求与其团圆一同赏月的意愿。
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独,并通过荒凉的月
亮去倾注自己浓郁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