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持续时间长(300-400ms)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2ms 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 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 极化。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血液循环
心肌的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兴奋性(Excitabil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lity)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 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Ca2+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
活, Ca2+内流而启动;
×
4期少量Ca2+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 位,周而复始。
血液循环
动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 位形成:
由Ca2+内流所引起的缓 慢0期除极是窦房结细 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最大复极电位(-70)小 于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 位(-90),相当与后者的 阈电位(-70)水平.这是 窦房结细胞自动去极化 的条件之一.
传导性(Conductivity)
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 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传导性。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闰盘(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形成功能上的合胞体,保证左、 右心房或心室能够同步兴奋和收缩。
connective
肌小节
肌浆网
线粒体
肌纤维膜
肌原纤维
血液循环
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 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 间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 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 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 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 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一些常规检查部位的动脉血压。 血压的高低以KPa。 血液充盈血管——前提 血压成因 外周阻力——充分条件 动脉弹性缓冲——维持
心房收缩
心房收缩0.1s 心房舒张0.7s
心室舒张
心室收缩0.3s
心室舒张0.5s
房缩0.1s 房舒0.7s
室缩0.3s 室舒0.5s
心动周期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心率 40
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 全心舒张期0.4s→利于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是舒张期 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第4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血管生理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
第一节
概 述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 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 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 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
血液循环
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态。这样 的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当刺激频率升高时,可描记出平滑的收缩曲线,这样 的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引起完全强直收缩所需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临界融合频率。
血液循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室收缩力
静脉回流血量
心 率
血液循环
心音(heart sound)—心脏在泵血过程中由于瓣膜、动
脉管壁、心肌等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听诊器(胸壁区域) “通—塔”这两个心音
第一心音:
发生在心缩期,持续 时间长、音调低,主要反 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房室 瓣的功能状况。
第二心音:
血液循环
P-Q间期:
从P波起点到QRS 波起点之间的时程, 即代表从心房去极 化开始至心室去极 化开始的时间。
若P-Q间期显著延长,表明房室结或房室束传导阻滞, 这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液循环
Q-T间期: 指从QRS波起点到 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 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 至完全复极的时间。 其长短与心率有密 切关系,心率越快, 此间期越短。
血液循环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
是心电活动由体表描记所 得的电位变化曲线,反映心脏 兴奋起源以及兴奋扩布于心房、 心室的过程——与心脏的机械 活动无直接的关系。 包括:P波、QRS波群 和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 现一个较小的 U波。
血液循环
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心动周期 1.5 室缩期 0.35 0.30 0.25 0.15 室舒期 1.15 0.50
75
150
0.8
0.4
血液循环
心率(heart rate)—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为心搏 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总的来说,初生动物高; 体质弱>强; 运动、情绪激动>安 静、休息;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 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
原因:Na+通道失活后, 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 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 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血液循环
窦性节律(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正常心搏节律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冲动 引起,故称窦性节律。称窦房结为心搏起源或心 搏起步点(pacemaker)。 异位节律(异位心律ectopic rhythm) 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抢先占领(capture)和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2.4期自动除极速度
b. 分配血管——中动脉
特点:膜的平滑肌较多,管壁弹性强,其收缩和舒张可以调 节分配到全身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血液循环
1、血管的结构:
e. 容量血管——静脉系统
特点: 静脉血管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易扩张,容 量大,起血液的贮存作用。
f. 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
特点: 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主要 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
正常P波历时0.08-0.11秒
血液循环
QRS坡群: 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的电位变化。
Q波——室间隔去极, R波——左右心室壁去极, S波——心室全部去极完毕。 QRS复合波所占的时间 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 时间。
血液循环
T波: 是继QRS波群之后的 一个波幅较低而持续时间 较长的波,它反映心室兴 奋后的复极化过程。复极 化过程较去极化过程缓慢, 故占用时间长。
发生在心舒期,持续 时间短、音调高,主要反 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半月 瓣的功能状况。
(1) 第一心音产生因素: ①产生于心室收缩时,房室瓣闭合运动时所发生的 振动; ②心室肌收缩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 (2) 第二心音产生原因: ①产生于心室舒张时; ②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迅速关闭所产生的振动。 (3) 第三心音 一种低频、低振幅的心音。由心室快速 充盈末期,血流充盈减慢,流速突然改变,引起心壁 和瓣膜发生振动而产生的。 (4) 第四心音 是与心房收缩有关的一组心室收缩前的 振动,故也称心房音。
经过充分训练的动物心率较慢。
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 2、心室收缩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张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血液循环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 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 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 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
解剖学结构:
高等哺乳动物的心脏分化为两个 心房和两个心室—两个泵 体循环(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淋巴回流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
(代谢原料、产物) 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
具有内分泌功能
(心钠素)
血液循环
心内膜 普通心肌细胞
心脏壁
心
肌
——工作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
心外膜
心脏功能:循环功能 内分泌功能(分泌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和心脏射血: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 心率(Heart rate) 心脏泵血压力容积变化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心音(Heart sound)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血液循环
ST段(ST Segment)
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 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 常心电图上ST段应与基 线平齐。ST段代表心室 各部分心肌均已处于动 作电位的平台期,各部 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
(1)标准导联 这是一种双极肢体导联,它们具体的联接 方法如下: 导联名称 正电极位置 负电极位置 Ⅰ导联 左前肢肘关节内侧 右前肢肘关节内侧 Ⅱ导联 左后肢膝关节内侧 右前肢肘关节内侧 Ⅲ导联 左后肢膝关节内侧 左前肢肘关节内侧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3)胸导联 哺乳动物典型的心电图通常由一个P波、一个 QRS波群和一个T波组成,有时在T波后,还会出现一个 小的U波。
血液循环
第三节、血管生理
1、血管的结构 2、血压(Blood pressure)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与静脉脉搏
5、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1、血管的结构:
a. 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大量分支。 特点:管口粗,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扩张性与弹性。
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
高等动物心脏内的自律性组织的节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 (蛙类为静脉窦)
心脏内兴奋传导速度不均一※
传导最慢的是什么部位? 房室结---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 房室不同时收缩,心室收缩紧跟在心房收缩完毕后进行 传导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心室内浦肯野氏纤维(细胞) 生理意义? 保证心室肌几乎完全同步收缩,产生较好的射血效果
收缩性(Contractility)
在受刺激时,先在膜上产生电兴奋,然后通过兴奋-收 缩耦联使心肌纤维缩短。 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血液循环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或额外收缩:※ 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 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血液循环
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和心脏射血 心电图
心脏的结构:心内膜、心肌和心外膜。 心肌细胞类型:
工作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不 具自律性。心房(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几乎 没有收缩功能。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 形成原理,基本上与神经细 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 由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膜外 流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 平衡电位。心肌细胞的静息 电位为-90mV。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神 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不同: 复极化过程复杂 特点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停
止,膜上K+-Na+-ATP泵活 动,将Na+、Ca2+泵出,泵 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 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 电位水平。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产生及机制: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Ca2+
动作电位只有0、3、4 三个时期;
持续时间长(300-400ms)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2ms 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 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 极化。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血液循环
心肌的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兴奋性(Excitabil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lity)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 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Ca2+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
活, Ca2+内流而启动;
×
4期少量Ca2+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 位,周而复始。
血液循环
动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 位形成:
由Ca2+内流所引起的缓 慢0期除极是窦房结细 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最大复极电位(-70)小 于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 位(-90),相当与后者的 阈电位(-70)水平.这是 窦房结细胞自动去极化 的条件之一.
传导性(Conductivity)
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 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传导性。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闰盘(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形成功能上的合胞体,保证左、 右心房或心室能够同步兴奋和收缩。
connective
肌小节
肌浆网
线粒体
肌纤维膜
肌原纤维
血液循环
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 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 间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 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 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 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 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一些常规检查部位的动脉血压。 血压的高低以KPa。 血液充盈血管——前提 血压成因 外周阻力——充分条件 动脉弹性缓冲——维持
心房收缩
心房收缩0.1s 心房舒张0.7s
心室舒张
心室收缩0.3s
心室舒张0.5s
房缩0.1s 房舒0.7s
室缩0.3s 室舒0.5s
心动周期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心率 40
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 全心舒张期0.4s→利于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是舒张期 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第4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血管生理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
第一节
概 述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 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 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 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
血液循环
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态。这样 的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当刺激频率升高时,可描记出平滑的收缩曲线,这样 的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引起完全强直收缩所需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临界融合频率。
血液循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室收缩力
静脉回流血量
心 率
血液循环
心音(heart sound)—心脏在泵血过程中由于瓣膜、动
脉管壁、心肌等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听诊器(胸壁区域) “通—塔”这两个心音
第一心音:
发生在心缩期,持续 时间长、音调低,主要反 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房室 瓣的功能状况。
第二心音:
血液循环
P-Q间期:
从P波起点到QRS 波起点之间的时程, 即代表从心房去极 化开始至心室去极 化开始的时间。
若P-Q间期显著延长,表明房室结或房室束传导阻滞, 这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液循环
Q-T间期: 指从QRS波起点到 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 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 至完全复极的时间。 其长短与心率有密 切关系,心率越快, 此间期越短。
血液循环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
是心电活动由体表描记所 得的电位变化曲线,反映心脏 兴奋起源以及兴奋扩布于心房、 心室的过程——与心脏的机械 活动无直接的关系。 包括:P波、QRS波群 和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 现一个较小的 U波。
血液循环
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心动周期 1.5 室缩期 0.35 0.30 0.25 0.15 室舒期 1.15 0.50
75
150
0.8
0.4
血液循环
心率(heart rate)—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为心搏 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总的来说,初生动物高; 体质弱>强; 运动、情绪激动>安 静、休息;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 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
原因:Na+通道失活后, 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 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 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血液循环
窦性节律(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正常心搏节律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冲动 引起,故称窦性节律。称窦房结为心搏起源或心 搏起步点(pacemaker)。 异位节律(异位心律ectopic rhythm) 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抢先占领(capture)和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2.4期自动除极速度
b. 分配血管——中动脉
特点:膜的平滑肌较多,管壁弹性强,其收缩和舒张可以调 节分配到全身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血液循环
1、血管的结构:
e. 容量血管——静脉系统
特点: 静脉血管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易扩张,容 量大,起血液的贮存作用。
f. 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
特点: 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主要 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
正常P波历时0.08-0.11秒
血液循环
QRS坡群: 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的电位变化。
Q波——室间隔去极, R波——左右心室壁去极, S波——心室全部去极完毕。 QRS复合波所占的时间 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 时间。
血液循环
T波: 是继QRS波群之后的 一个波幅较低而持续时间 较长的波,它反映心室兴 奋后的复极化过程。复极 化过程较去极化过程缓慢, 故占用时间长。
发生在心舒期,持续 时间短、音调高,主要反 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半月 瓣的功能状况。
(1) 第一心音产生因素: ①产生于心室收缩时,房室瓣闭合运动时所发生的 振动; ②心室肌收缩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 (2) 第二心音产生原因: ①产生于心室舒张时; ②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迅速关闭所产生的振动。 (3) 第三心音 一种低频、低振幅的心音。由心室快速 充盈末期,血流充盈减慢,流速突然改变,引起心壁 和瓣膜发生振动而产生的。 (4) 第四心音 是与心房收缩有关的一组心室收缩前的 振动,故也称心房音。
经过充分训练的动物心率较慢。
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 2、心室收缩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张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血液循环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 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 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 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
解剖学结构:
高等哺乳动物的心脏分化为两个 心房和两个心室—两个泵 体循环(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淋巴回流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
(代谢原料、产物) 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
具有内分泌功能
(心钠素)
血液循环
心内膜 普通心肌细胞
心脏壁
心
肌
——工作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
心外膜
心脏功能:循环功能 内分泌功能(分泌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和心脏射血: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 心率(Heart rate) 心脏泵血压力容积变化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心音(Heart sound)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血液循环
ST段(ST Segment)
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 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 常心电图上ST段应与基 线平齐。ST段代表心室 各部分心肌均已处于动 作电位的平台期,各部 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
(1)标准导联 这是一种双极肢体导联,它们具体的联接 方法如下: 导联名称 正电极位置 负电极位置 Ⅰ导联 左前肢肘关节内侧 右前肢肘关节内侧 Ⅱ导联 左后肢膝关节内侧 右前肢肘关节内侧 Ⅲ导联 左后肢膝关节内侧 左前肢肘关节内侧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3)胸导联 哺乳动物典型的心电图通常由一个P波、一个 QRS波群和一个T波组成,有时在T波后,还会出现一个 小的U波。
血液循环
第三节、血管生理
1、血管的结构 2、血压(Blood pressure)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与静脉脉搏
5、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1、血管的结构:
a. 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大量分支。 特点:管口粗,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扩张性与弹性。
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
高等动物心脏内的自律性组织的节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 (蛙类为静脉窦)
心脏内兴奋传导速度不均一※
传导最慢的是什么部位? 房室结---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 房室不同时收缩,心室收缩紧跟在心房收缩完毕后进行 传导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心室内浦肯野氏纤维(细胞) 生理意义? 保证心室肌几乎完全同步收缩,产生较好的射血效果
收缩性(Contractility)
在受刺激时,先在膜上产生电兴奋,然后通过兴奋-收 缩耦联使心肌纤维缩短。 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血液循环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或额外收缩:※ 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 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血液循环
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和心脏射血 心电图
心脏的结构:心内膜、心肌和心外膜。 心肌细胞类型:
工作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不 具自律性。心房(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几乎 没有收缩功能。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 形成原理,基本上与神经细 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 由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膜外 流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 平衡电位。心肌细胞的静息 电位为-90mV。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神 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不同: 复极化过程复杂 特点
血液循环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复极化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停
止,膜上K+-Na+-ATP泵活 动,将Na+、Ca2+泵出,泵 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 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 电位水平。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产生及机制:
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Ca2+
动作电位只有0、3、4 三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