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孙忠英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2期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社会传统发展方式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经济增长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增长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大体经历了从“发展=经济增长”,到“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过程。
而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方式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也就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西方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开采和投入、大量的消耗和排放,大力追求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文明和极大的物质财富,在世人面前展现了繁荣的经济现象和发达的社会时代。
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进行深刻反思,发现传统的生产模式再也不能发展下去了,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1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反思,人们终于得出这个结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长久、安定、健康和永续发展的发展观和应该选择的道路。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中国的GDP总值已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人民的生活由实现温饱奔向小康。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发现原来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外延的粗放型扩张、以耗竭资源能源、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
2007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中国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也占当年GDP的8%~13%。
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
尤其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如北方的沙尘暴让人们生活在灰暗的黄沙之中;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让无锡城200多万市民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山西临汾等城市的大气污染严重超标已经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这说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发展下去了。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主编的《偿还生态欠债》这本长达32万字的巨著,系统地对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我国生态和环境现状“形势严峻,令人忧虑;生态赤字,触目惊心;偿还欠债,刻不容缓”。
因此,要彻底纠正我国发展中的偏差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用新的发展模式,即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这个重要观点的提出表明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来把握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
这是我们党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而得出的科学论断和指导思想。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含义不同
中央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往我们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虽然只改了一个词,即把“增长”改为“发展”,但是含义却不同。
(1)经济增长主要指是数量的增加,即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2)增长不等于发展。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这就是有的地方经济虽然增长了,但没有发展,即“有增长无发展”。
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
(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增长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物质条件,也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其他目标提供基础。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的内涵丰富的多,方式复杂得多。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数量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一些内容;但经济发展方式要复杂得多,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要涉及到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等。
因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经济增长积累到了一定量的程度时,就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增长的速度,而是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
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发展方式要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好与快的发展。
发展理念的核心要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科学涵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把握好经济发展规律,就是把握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就是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发展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
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做社会发展的保证。
另一方面,我们所要的发展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速度。
在我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基础。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会更加突出。
从我国资源现状来看,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来看,又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为主。
这种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方式不但使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且使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就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两个指标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因此,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纪戎:在“六五”环境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峰会上的专题发言[N].中国环境报,2005-06-03
[2]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学习时报》,2007-7-10
[3]姜春云: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根基,绿色中国[N].2008-01-17
[4]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N].《学习时报》,2007-9-28
[5]洪银兴孙宁华:《发展经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