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ST 段抬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ST 段抬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施翔翔;施陈刚
【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
【年(卷),期】2012(031)004
【总页数】5页(P293-297)
【作者】施翔翔;施陈刚
【作者单位】325000,温洲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325000,温洲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众所周知,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急诊科、心脏内外科、老年科等),但对其检查报告,尤为对ST段改变,临床医生往往认识局限,缺乏与临床各种病种的综合分析。
现就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与其各种常见的临床意义阐明如下:
ST段抬高可依病因分为原发性复极异常和继发性复极异常两大类。
1.原发性复极异常系心肌本身病变所致,如心肌缺血、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发
生机制有损伤电流学说和除极波受阻学说。
①舒张期损伤电流:当心肌细胞损伤时,在复极后的静息期,损伤区心室肌细胞膜外仍有一部分正电荷不断进入细胞膜内,使膜外电位降低。
而健康心肌细胞膜外电位高于损伤区心室肌细胞,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舒张期损伤电流,直接引起TP段下降,使ST段相对抬高(图1)。
②收缩期损伤电流:心肌细胞受损后,损伤区心室肌细胞不能正常除极,健康心肌细胞除极结束后,损伤区心室肌细胞膜外仍有一部分正电荷,与邻近健康心肌相比,
其电位较高,损伤电流由受损区心肌流向健康心肌,产生收缩期损伤电流,在面向损伤区的导联表现为ST段抬高,而TP段仍在等电位线(图2)。
③除极波受阻
学说:是指损伤区心肌细胞膜外电位逐渐减小直至丧失除极能力时,在受损心肌的边缘产生了阻滞,使受损心肌未能除极,但健康的心肌仍可正常除极和复极。
当心室除极结束后,健康的心肌细胞膜外排列一层负电荷,而受损区心肌细胞外排列一层正电荷,电流由受损区心肌流向健康心肌,在面向损伤区的导联表现为ST段抬高。
ST段抬高的幅度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与缺血心肌的面积无关。
2.继发性复极异常指由于心肌除极异常引起的继发性复极异常,如左心室肥大、
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一般认为,心肌除极过程延长时,当心外膜下心肌除极尚未结束时,心内膜下心肌已开始复极,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进行,与正常的复极方向顺序相反,引起以S波为主导联的ST段抬高和T波直立(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功能性复极异常如早期复极综合征,其ST段抬
高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左心室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复极较早,动作电位2相缩短,心
外膜电位高于心内膜而引起透壁性复极电位差。
年轻人ST段抬高幅度较大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ST段抬高的另一少见原因是倒置P波后出现直立的Ta 波。
3.其它机制某些前壁心肌缺血患者,ST段压低前后可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推
测可能系腺苷释放所致。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首次成形术后ST段抬高的机制可能是小血管损伤引起。
持续性ST段抬高可能与心肌运动不协调有关,而且ST段抬高的幅度、范围与心
肌运动协调的程度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室壁受牵张时在无心肌缺血的情况下也能引起ST段抬高。
有研究表明:室壁瘤切除术前ST段抬高的患者,在室壁瘤切除
术后60.8%仍保持原有的ST段抬高图形,另有13.5%的病例ST段抬高更加显著,据此对室壁瘤引起持续性ST段抬高的机制提出质疑。
1.变异性心绞痛[2] 近10年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变异性心绞痛的共同特点是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心电图上出现特有的ST段明显抬高,但不出现q波,肌钙蛋白阴性,可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缓解后,ST段也同时恢复正常,以后如发生心肌梗死,梗死部位多与ST段抬高的导联部位相符合。
见图3。
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 特征性标志是ST段抬高(损伤电流),ST段抬高的部位即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部位,而心肌梗死部位对侧出现对应性ST段压低,随着心肌梗死病理改变的演进,心电图可出现动态性改变,ST段抬高,q 波形成,T波对称性倒置。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通过分析心电图ST段偏移迅速判断心肌损伤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并应迅速将患者转送心脏介入中心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
见图4。
3.室壁瘤[4] 由于心室壁运动不正常,导致ST段持续抬高。
一般认为心肌梗死后ST段抬高≥0.3mV,持续半个月以上,可以诊断为室壁瘤。
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壁瘤占66.7%,其他部位心肌梗死占33.3%。
超声心动图或左心室造影可明确。
4.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心肌内小血管,或由免疫机制产生心肌损伤,也可能是由于心肌炎后释放少量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心电图可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及R波减低。
心肌酶学增高,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常有发热等是呼吸道感染症状。
见图5。
5.急性心包炎[6]当心包炎症波及心外膜下心肌导致心室肌复极异常时可引起心电图ST段抬高。
其ST段在J点上抬高。
特点是:除aVR、V1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均出现ST段抬高,弓背向下,无相应导联的对应性改变,无病理性Q波,无Q-T间期延长,aVR PR段抬高,Ⅱ及左胸导联PR段对应性压低,心肌酶学正常,常有QRS低电压及窦性心动过速。
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见图6。
6.扩张或肥厚性心肌病[7]为继发性ST段改变,是由于心室壁扩张或心肌肥厚,室
壁运动异常,导致心肌复极顺序异常。
其心电图特征为异常Q波和ST段抬高多出现于Ⅱ、Ⅲ、aVF、V3~V5,且短期内无动态变化,心脏超声检查可明确。
7.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3]多见于女性,由情绪激动或极度劳
累诱发。
早期可出现类似心肌梗死样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从临床发展及转归看,该病症状重,但预后好,左心室造影显示:心尖呈球囊状改变,心脏超声(心尖和左心室中部无运动)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见图7。
8.急性肺栓塞[8]肺动脉压力突然升高,右心室心肌做功和耗氧增加,主动脉与右
心室压力阶差缩小,冠状动脉灌注下降;另外,急性肺栓塞时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使肺血管收缩,在冠状动脉局部转化为内皮素的量也明显增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肌缺血。
患者常伴胸痛,心电图可见V1~V4、V3R~V4R、Ⅱ、Ⅲ、aVF ST
段抬高,T波倒置,而病理性Q波出现于Ⅲ、aVF,不出现于Ⅱ,V1呈QR型;
并且常呈现SⅠQⅢTⅢ波形,应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
患者有长期卧床或手术史、常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明显升高,肺通气灌注扫描和
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可确诊。
见图8。
9.主动脉夹层[3]与急性心肌梗死时的胸痛症状不同点:胸痛向后背放射,呈搏动性,与心脏收缩节律相一致,含硝酸甘油胸痛不缓解,心电图出现左心室肥厚的继发性ST-T改变,当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时,将出现心包炎、心包积液的相应的心电图改变,胸部CT、MRI、经食管超声有助于诊断。
10.早期复极综合征[9]是由于心室某一部分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之前,提前发生复极所致。
临床上被认为是原发的、良性的。
以R波为主的导联J点抬高,J点处常有一倒钩,ST-T多呈J字型,从J点开始ST段呈斜型向上抬高,T波高耸,QRS下降支挫折,运动后J点下降,ST段可回到等电位线。
多见于健康青年人,无任何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
但目前认为[10]早期复极也可以引起心室颤动及
猝死,对于反复发作晕厥且心电图存在早复极的患者,应考虑恶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可能,考虑植入ICD,药物治疗宜选奎尼丁。
见图9。
11.高钾血症[11]ST段抬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但T波窄而高尖,经降低血钾后,上述心电图很快消失,多见糖尿病合并酸中毒。
12.急腹症[11](如急性胰腺炎)Ⅰ、aVL及胸前导联可出现ST段抬高,血、尿
淀粉酶异常增高。
见图10。
13.颅内出血[11](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心电图可表现弥漫性ST段
抬高,头颅CT可明确诊断。
14.心肌转移性肿瘤[11]如颊黏膜鳞状细胞癌心肌转移,致心肌一部分被癌细胞占据,使局部成为“死亡地区”,可产生类似心肌梗死ST段抬高。
15.气胸[11] 可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心电图可出现V1~V4呈QS型,ST段轻度抬高或r波进展不良,肺部听诊,气胸侧呼吸音降低,X线胸片可证实,抽气后上述心电图改变消失。
16.某些心律失常[11] 如左前分支阻滞,V2~V3ST段可轻度抬高,V2可qrs型,且胸导联r波进展不良;A型预激综合征可出现Ⅱ、Ⅲ、aVF(下壁)ST段抬高与异常Q波,以及V1高R波酷似下壁与后壁心肌梗死;心房扑动(2∶1)时,相
当大的扑动波(F波)与相对矮小的QRS波并列产生酷似下壁心肌梗死Q波的幻影,给予转律后,Q波消失,假性上抬的ST段降至等电位线。
综上所述,除心肌梗死外,多种病因都可引起ST段抬高,临床医师遇到ST段抬
高时,应行动态观察心肌酶学、心电图并结合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及时作出诊断和处理,避免误诊、误治。
【相关文献】
[1] 刘元生.ST段改变的发生机制.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158-159.
[2]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22-323.
[3] 郭继鸿,李鼎.急诊心电图决策.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
[4] 王宝珊,杨惠兰,王美婵.室壁瘤患者的S-T段抬高幅度.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19∶677.
[5] 王淑红.非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弓背向是抬高10例报告.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
[6] 杨洪晶,扬帆,孙景兰.急性心包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鉴别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1,17∶686.
[7] 王金云,陈志,余夕丽.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393.
[8] 吴建琼.急性肺栓塞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2例.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7.
[9] 高文丽.麻继红,刘日霞,等.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1∶45.
[10] Hai ssaguerre M,Sacher F,Nogami A,et al.Characteristics of recurren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ssociated with inferolateral early repolarization role of drug therapy.J Am Coll Cardiol.2009,53∶620-622.
[11] 黄元铸,胡大一.心脏急诊心电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