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耳和听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耳和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1)咽鼓管:是由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的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
主要作用是使中耳内的空气跟外界空气相通,使鼓膜内、外的气压维持平衡,这样鼓膜才能很好地振动。
咽鼓管平时封闭,吞咽和打呵欠时张开。
(2)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头部位置和速度的变化,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微弱的刺激就能产生眩晕、恶心、呕吐症状;而功能良好的人,则能耐受一般车船颠簸,并无不良反应。
: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廓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3、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1)音调:指感觉到声音的高低。
(2)振动的频率:物体振动有快慢,1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
(3)音调的影响因素: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
把低于
20赫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把高于20000赫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5)声波用途
①蝙蝠在飞翔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
②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③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也可用来检查孕妇腹中胎儿的发育情况。
④使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清洗眼镜。
2、响度
(1)响度:是指感觉到声音的强弱。
(2)分贝: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分贝的符号为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人们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时间处于大于100dB的环境中对耳的听力会造成损伤,大于120 dB的声音则会导致耳疼痛,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听特别提醒:
实例:①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发声比较,蚊子发声的音调高;
②女同学发声的音调一般比男同学发声的音调高;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高;
③某人唱歌时说这首歌的音太高了,我唱不起,音太高指的是音调高;
④人唱歌时,按“1”“2”“3”……“7”“!”的音调依次变高;
⑤猫、狗可以听到大量超声波,因此它比人警觉;
⑥大象可以通过次声波交流;
○7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都会伴随有大量次声波产生,可以通过监测次声波来预测这些自然灾害。
觉障碍而听不到任何声音。
(3)响度的影响因素: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声源到听者的距离有关,越远,响度就变得越小。
3、音色
(1)音色:是指感觉到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音色的影响因素: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法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三、噪声污染
1、乐音:使人感觉轻松愉快,:声音叫做乐音,如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器声、悦耳的歌声等。
2、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3、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dB,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40dB。
3、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
如,城市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音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安装隔音屏或安放吸声设备;
(3)在人耳处减弱。
如:佩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等)。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A)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2、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D.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方面控制噪声
3、如图1所示是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B)不同。
A.振幅B.音调C.音色D.响度
4、(2020秋•万柏林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
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
5、(2019秋•常熟市校级月考)关于骨导式助听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骨导式助听器中声音传播速度会更快
B.助听器必须紧贴在颌骨上,才能带动颅骨振动,听到声音
C.骨导式助听器的制造原理是利用头骨、颌骨能传声效果较好的原理制成的
D.利用骨导式助听器能听到超声波
6、(2019•邵东县模拟)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B)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听觉产生的部位是( D )
A.鼓膜B.耳蜗C.听神经D.听觉中枢
8、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
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B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9、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中国的很多的古典音乐中都要用到。
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旋转改变音色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10、站在桥洞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C )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
B.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C.桥洞窄小,能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刚好抵消
1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听声音的变化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C )
A.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12、短时间内人突然从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处,人的鼓膜会感觉不适,需要张大嘴做咀嚼
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 C )
A.疏通咽鼓管,以改变中耳腔的压力,解除不适
B.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
C.放松耳部的肌肉
D.关闭咽鼓管,减少中耳腔的压力
13、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
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和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点,最低的是按住点。
【答案】(1)①长度;②a;b;(2)A;B。
14、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改变吉他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选填“乐音”或“噪音”)。
【答案】音调;空气;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