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街头政治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街头政治评析*
徐小明
提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使街头政治异常活跃。

晚清街头政治对当时的社会政局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晚清街头政治评析
作者徐小明,女,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科研部博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

(杭州310018)
晚清社会发生的变迁广泛而深刻,多种不同的变迁形式并存互动,汇成社会渐变与突变交错发生的多重变奏,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晚清的/街头政治0对于当时的社会政局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厘清晚清/街头政治0的发生发展,深入探讨其对晚清政治的走向以及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有益的启示。

一、街头政治的界定
/街头政治0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

/顾名思义,街头政治就是到大街上去从事政治活动。

通常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发动民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或围困政权机关的活动。

它是一种政治斗争形式。

革命的阶级可以用,反革命的阶级也可以用;反对派可以用,当权派也可以用,只是他们的目的不同,诉求不一样。

0¹极端的/街头政治0就是阵地战和街垒战。

温和的/街头政治0则是群众游行示威和街头政治宣传。

前者作为暴力活动的基本手段,构成为/街头政治0的非常态形式。

后者作为非暴力活动方式,构成/街头政治0的常态情形,主要表现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集会,举办街头讨论会或组织辩论演讲,发起街头签名活动、搞群众性串联、罢工罢课、静坐绝食、占领广场、围困政府机关等。

0º对于/街头政治0,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本文将/晚清街头政治0界定为:清末,广大民众走上街头,采用暴动、暗杀和游行集会、请愿抗议、罢工罢课等主要手段与形式,反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实现改变社会现状为目的的政治活动。

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中。

/晚清街头政治0是晚清民众参加政治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面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经济、政治地位低下,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不得不联合起来进行反抗,以期改变社会残酷的现状,改善生存条件。

他们通常是/街头政治0活动最活跃的分子。

而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的有志之士,大
部分都没有实际官职但却拥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他们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觉悟到封建统治存在的危机,但苦于封建政治体制的僵化和腐败,其政治诉求无法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反映,更得不到封建当局的重视、回应和采纳,于是,被迫采取一定的手段占领街头,以影响民众的价值观和公共行为,施压于统治阶级,最终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

他们往往是温和/街头政治0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二、晚清街头政治爆发的国际国内背景
/街头政治0在一国的发生,通常有着国际和国内的两重背景。

就国际背景来讲,外部势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街头政治0在任何一个国家得手,还须具备特定的内部条件。

通常来说,经济社会矛盾激化、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缺乏民主、官场腐败等,都是/街头政治0爆发的内因。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

以鸦片战争为契机,/欧风美雨0随着侵略者的枪炮飘入中国,中西文化开始了直接的碰撞,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使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迫使一切不甘亡国的中国人对本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认真的反思,审慎地评判。

传统的专制制度的价值遭到了怀疑,人们开始从体制外寻求改变中国现状的出路。

这是/晚清街头政治0爆发和活跃的社会历史条件。

具体而言:从国际背景看,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的时候,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

0¹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鸦片战争洞开了天朝大国封闭的大门,使传统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

在此之前,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外交往和贸易建立在/朝贡体系0的基础上,国家还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统治。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打破了传统中国人妄自尊大的/天下0观念,而且使西方的商品、制度和思想大规模的输入中国。

中国社会结构被迫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持续变迁。

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的范围,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政治格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封建经济形式依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损害,国人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反帝爱国的刚愤激情一直影响着近代国民的民族情绪;伴随着/华夏中心论0观念的破产,主权观念开始产生,国家的边界更加清晰,国人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西方文化的输入,传播了近代科学、民主思想,国人的眼界大开,大大削弱了传统君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一连串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

在此过程中引发了深刻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危机,中国在政治上一度处于分裂状态,并因此不得不寻求重新进行国家整合。

这就为/街头政治0的爆发和活跃提供了一个大的舞台和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第一,清政府的经济财政出现严重危机,百姓生活困苦,人心期待变革。

清王朝的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困苦,而人口急剧增长引起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更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流民人数激增,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鸦片的大量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不仅极大的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而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世纪初,大量对外战争的赔款使清政府背上沉重外债,清末新政的开展与维持庞大的官僚队伍、军队和警政的开支,亦使清政府的财政包袱加重,不得不竭泽而渔地把财政危机转移到民众身上。

到清朝末年,清政府被迫以大借外债、征收苛捐杂税、滥铸铜元、滥发纸币度日,导致全国通货膨胀,工厂破产,银行、钱庄倒闭。

严重的经济问题必然应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从乾隆后期起,特别是进入嘉道年间,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频繁和激烈。

第二,清政府的政治危机空前严重,政权丧失了民心。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政治生活实质上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系统所垄断,一般民众无缘参与政治,皇帝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整个官僚机构只是皇权的附属物,而绝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皇权的合法性来自天命,具有浓厚的神意色彩0。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框架内不但不能发展出确保政府履行责任和民众参与的政治机制,相反,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旧的观念和体制一直在起着阻碍作
晚清街头政治评析
用。

这种具有刚性、保守性的传统政治结构加剧了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难度。

到清朝末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清政府颓废保守、腐败无能,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均遭败绩,割地赔款,使它的政治威信和统治能力不断遭到削弱和打击,人民对它普遍失望。

同时,在清政权内部,权力个人化、私有化倾向加重,朝廷大臣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政治体制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在政治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清廷既不从事实质性的政治改革,又不进一步畅通、拓宽民众参与政治、表达诉求的渠道,而是从满洲贵族狭隘的政治利益出发,对广大民众要求变革的政治请求一拖再拖。

迫使民众自行在街头奔波、抗议、僵持、冲突,以抒发意见,积聚力量,施压清廷,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第三,清政府的主导文化系统危机严重,统治集团一贯奉行的封建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失去了感召力、说服力。

一直以来,清朝统治者出于保护自身权力的需要,竭力维护封建的/道0和/本0,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0,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但是,到了清朝社会末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输入,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虽遭到清廷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对,却在晚清社会里逐渐生长。

特别是20世纪初年,废科举、兴学堂和青年学生的出洋留学,把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带回国内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民主潮流开始在国内激荡。

卢梭的/天赋人权0说、洛克的权力分立说与密尔的代议政府论等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系统和广泛传播,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支撑皇朝专制统治的话语系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感召力、说服力,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遭到了严重的质疑。

第四,新生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反政府力量不断壮大。

在晚清社会结构的艰难转型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而中国国门的进一步敞开,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输入渗透以及新式教育和留学热潮的兴起,使中国出现了一个知识结构、思想主张、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与旧式士代夫不同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资本主义的模式;他们大都推崇西方民主体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同时晚清经济政治发展存在的严重腐败和不和谐因素,也给反政府力量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反对清政府的派别和队伍迅速壮大。

这些阶层和派别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社会号召力,往往成为街头政治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总之,晚清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不断尖锐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得街头政治异常活跃。

三、晚清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暴力街头政治
1.暴力街头活动
晚清由于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尖锐和激化,加之天灾人祸,迫使许多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的饥民走上了造反之路,暴力活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晚清暴力街头活动总体上可以分为:一是农民不甘清政府的压迫和洋人的统治,抗租和争田斗争连绵不断。

这些暴力活动大多披着宗教的外衣,并呈现出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

据5清实录6披露,1842年-1850年的八年间,全国范围内较具规模的农民反清斗争近百次。

二是清末广大民众反抗清朝暴政的自发斗争也日益高涨。

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东、广东、广西等各地都发生了抗捐、抗税、抗官斗争和抢米风潮,民众拦抢米船,捣毁米行、钱庄、当铺、衙署,有的地方还激成暴动,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残破和广大民众的苦难。

¹三是全国各阶层人民反帝和反洋教斗争如火如荼。

5马关条约6签订后,清政府将台湾割与日本,激起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台湾绅民为求自保,在街头浴血抗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三元里抗英斗争,各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都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勇气概。

与此同时,反洋教斗争不断发生。

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和传教士就企图用/十宇架0征服中国。

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

他们中不无为信仰而来华传教者,也有的在传播西学和兴办文教慈善事业方面作出过贡献,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从1861年贵州首先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开始,反对教会侵略怒火迅速燃遍湖南、江西、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直隶、内蒙、云南、西藏、福建和台湾等省区的几十个城市和广大农村,凡有外国教会盘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¹李侃等编著:5中国近代史6,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66-368页。

踞的地方,几乎都发生了暴动。

上海租界也出现了反教会的匿名揭帖。

¹他们驱逐打死国传教士,烧毁外国教堂,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反教会武装起义。

并且,参与人数之众,波及地区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5辛丑条约6订立后,外国传教士更加横行霸道,气焰嚣张,因而在浙江、湖北、江西、四川、河南、广东、福建、安徽、直隶、山东、山西、云南、西康等省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激烈反抗。

仅据5东方杂志6的记载,1904至1908年间,发生/闹教0的地方就有35处。

实际上在20世纪初年发生反洋教斗争的州县在六七十以上。

1903年浙江桐庐濮振声/仇教起事0,1905年湖北宜吕、沙市间居民设立/灭洋0义勇队,1906年安徽霍山张正金、河南遂平苗金声/毁堂杀教0、/栽官劫狱0和江西的/南昌教案0,都是较为著名的事例。

º
2.暗杀
街头暗杀作为暴力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晚清得到广泛地运用。

从事暗杀活动的主要是革命党人。

/革命党人把暗杀作为革命的辅助手段,认为面对强暴的残敌,暗杀可以唤醒沉睡的人民,成为革命的导火线,而又简便易行。

因此,从兴中会到同盟会,组织了七八个暗杀团,策划过50起以上的暗杀活动。

有的作为起义的先声或配合、响应起义的行动,有的为了惩除叛徒、奸细,有的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扫除革命的障碍和唤醒国人。

0»清末,由于革命屡屡受挫,给革命人士带来很大的绝望情绪。

/举目前途,众有忧色。

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叹息,相视无言。

0¼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去从事暗杀活动。

这也是清末最后两年暗杀活动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清末总共发生了19次暗杀事件,为人们所熟知的有1900年史坚如谋刺两广总督德寿、1905年吴樾刺杀出洋的五大臣、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1910年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等。

暗杀的地点主要是北京和广州,因为北京是高官的聚集地,而广州的革命风气最盛。

暗杀风潮的涌动与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无政府主义0思潮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关系。

/无政府主义者在革命的方法上,过于强调暗杀等恐怖手段对于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暗杀是革命的惟一方式,因而积极提倡暗杀。

辛亥革命时期暗杀活动的頻繁发生,与无政府主义的杂志5天义6和5新世纪6的大力鼓吹是有一定关系的。


暗杀就实际效果来看,确实给清王朝造成了一定的打击,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

/但如果把暗杀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就会把革命引向歧途,甚至造成革命的失败。


(二)温和街头政治
1.上书集会、请愿抗议
晚清温和/街头政治0其政治诉求主题鲜明,主要是反帝爱国和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政治变革。

晚清温和/街头政治0异常活跃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方面,清廷为挽救其垂危的命运,不得不尝试进行各种改革,逐步将政权向民众开放,以扩大其统治基础。

民众长期压抑的政治热情一下子爆发出来,新型知识分子因其接受了民主理念而呼唤政治改革,商人群体因其切身利益推动政治改革,政治参与成为清末中国社会的一大政治景观。

¿另一方面,面对大众政治参与的爆发形势,清廷更加担心其统治的前途,又尽力将权力集中于少数满族贵族手中,导致其统治基础更加狭窄,众叛亲离。

这种矛盾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和分离倾向。

À早在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知识分子就组织各种集会,评论政治,影响舆论,尤其是像强学会那样的由民间自发组织并有许多官员参加的政治集会,对清廷的政策取向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0,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10年,立宪派以速开国会、尽早立宪为诉求和理由发动了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给清政府以巨大的政治压力。

据统计,在1910年的三次请愿中,第一次有20万人,第二次有30万人,第三次签名的人数更多,而且还举行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游行,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其社会影响和意义不容低估。

同时,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政治侵略和经济侵略的不断深入,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在反帝爱国的拒俄、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等运动中,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示威、各界代表入京抗争,集会抗议,迫使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作出让步。

这也是晚清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显示了广大人民激昂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积极性。

2.罢工
晚清街头政治评析
¹¼½¿º»李侃等编著:5中国近代史6,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73、368、360-361页。

孙中山:5建国方略6,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¾郑大华:5晚清思想史6,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6、406页。

À高旺:5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159页。

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是是/街头政治0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增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增大。

在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工人们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为反抗资本家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和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以及日益恶化的劳动环境,各地罢工斗争相继发展,罢工次数不断增多,罢工规模日益扩大。

其中较著名的有:1906年,上海虹口瑞纶丝厂外籍经理无理扣发工人工资,全厂女工1000人立即罢工,终于迫使厂方照付工资。

1907年,山东坊子煤矿矿坑爆炸,110名工人遇难,激起了广大工人的愤怒,罢工持续了数周之久。

1911年8月,上海闸北协和、晋昌、长纶、锦华等丝厂克扣工人工资,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四家工厂女工2000余人举行罢工以示抗议。

¹20世纪初年的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在迅速成长过程中,已经与广大民众一起成为改变中国现状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晚清街头政治的评析
政治具体形式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在终极意义上则必须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政治评价就不能依据某种抽象的道德标准和正义原则,而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之中,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化和人自身的进化0。

º/街头政治并非专属某个特定阶级或派别,其本身不具备任何革命或反动的意义。

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街头政治的性质与意义取决于利用这一斗争形式的组织、派别、集团乃至阶级的性质与目的。

0»/晚清街头政治0虽然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也不彻底,没有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等。

但晚清的街头政治毕竟是广大民众对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人自身进化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冲击和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民族的危亡,催生了新生政权的到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晚清街头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晚清街头政治0尽管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摧毁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它使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不管是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所采取的暴力街头政治,或是晚清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分化而成的合法社团和政党所发起的温和街头政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它们以不同的活动方式从各个层面上向顽固的封建专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在社会中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在封闭、僵硬的传统政治结构中打开了一道裂口,在沉闷的专制气氛中透进了一缕清新的民主空气,动摇了清朝封建专制的无上尊严和统治的合法性,使清廷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充当了古老封建专制的掘墓人,对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的发展与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一定程度上抗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就一直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但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决定了中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侮、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中的空前团结。

除极少数民族败类外,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都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如由地主阶级士绅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进城斗争和反洋教运动,以农民为主力军和领导者的义和团运动,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有广大市民参加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等。

正是他们所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爱国运动,以及在反对侵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才阻止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曾率八国联军与义和团作过战的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一份奏拆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

/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0¼因此,他认为西方无法瓜分中国,/吞并土地0。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施行统治之善政,乃万事之最难者,况欲制御此亿万之众,岂能速以轻便之心行之乎.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0½美国前驻华公使田贝也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
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¹º»¼½李侃等编著:5中国近代史6,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69页。

万斌:5万斌文集6第四卷5政治哲学6,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19页。

刘明主编:5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6,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瓦德西:5拳乱笔记6,见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6页。

左原笃介:5八国联军志6,见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4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