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恐惧观后感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级恐惧观后感大全
《一级恐惧》是一部于1996年播出的
悬疑惊悚电影,影片剧情精彩,耐人寻味,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观
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通过杂志采访作为人物出场,同时出场的还有暧昧的女秘书。
人物出发,城市与唱诗班叠印,律师到达之后,唱诗班出现。
介绍三个人物与预定下一个场景的内容。
律师的前女友,律师的客户,主教,建构律师的人物形象。
再次城市,律师早上见客户,谈妥了某件事情,一个很棒的调度是航拍的一个转身,从高楼大厦转到黑漆漆的贫民区,一个暗含的有目击者的谋杀场景与律师去找西班牙
人的场景。
又一个人物出场,出场的方式是前来办案,混论场面记住一位警探的方式,大肚子与喝咖啡,高大威猛与女性黑人,或者是一
位生病的警探。
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表现方式,现场去抓这位杀人犯与电视直播,而律师在酒吧的电视上看到。
两人的关系建立。
律师打电话到办公室,前去警局见到杀主教的年轻人。
律师回家,看电视报道,思考研究,自然逻辑。
电视专场到第二天,他的办公室先出来,一位黑人律师,他进入,大概讲了一讲故事,他们现在要编一个自己的故事让陪审团相信了。
同时,主教那边请来了他的前女友做辩护。
接着两人同时出现在出事地点勘查。
从一个曾经贴近这位律师的女人口中,第一次透露这位律师的另一面,他的职业性使得他做事不近人情,但他私下也会不安。
这种事情的透露一定是由亲密者在对话中
流露给观众的。
留给主角独自在一个空间的镜头非常
有必要,安静下来的状态有利于观众走进他。
律师在杀人空间随便走走,镜头留在他的脸上,好吧,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拿着衣服去找年轻人,两场戏通过带一个物品有了一个勾子,甚至三场戏。
开庭,之前出场的两
位,成为他的助理,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人物。
同时穿插年轻人从监狱里走出换上衣服。
结束的镜头由穿插剪辑的主体人物之外的人
物带入,也就是法官。
隔开镜头,同时,大家都各就其位了。
第一场很快结束。
黑人助手到屋内搜查,两件事情,明里是被人攻击,扯下对方的耳环,目的是让年轻人跟观众说出他是谁,暗里是律师拿来一张照片,他承认那是他女朋友,他说他什么都不知道,律师说他有所隐藏,这是第一次他以他人的怀疑的方式表露出自己的异常与隐情。
很快出现心理医生,律师需要借助心理医生,观众需要借助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是看到另一种人格的窗口,也是确认他的窗口,同时也是迷惑观众的窗口。
人格揭示的同时,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诱因,将他的另一重人格激发出来。
另一面,律师发现自己的前雇主有一笔烂账与主教相关,涉及他影片一开头的案件,给女律师这边以理由为何要将他予以死刑,便是在调查主教的同时,与主教相关的另一些
事件会随着这个案件的调查而浮出水面。
揭示一部分案件隐情的同时,扶正律师的正面形象。
不惧强权。
将杀死主教的年轻人变成绝对弱势。
一系列法庭对决的蒙太奇,强调第三人作案,迷惑。
之前刻在主教身上的数字成为第一次较量的结果。
激发律师找到强有力的诱因,之前一直念叨的作案动机-色情录像带。
心理医生的角色是逐渐带出第二重人格的通道。
诱因一到,boom。
第一次高潮。
观众很爽,噢,双重人格。
心理医生用语言确认这件事情。
之后是一系列对话组成的低潮。
律师在酒吧与某人的谈话,回答了一个问题,毒鸡汤,完成某种人物弧线。
律师与前女友吃饭,呵呵,硬塞爱情线。
律师回去看录像,反复,预示着他被逼迫就会出现另一种人格。
决战时刻。
揭露。
一句话揭露。
结束。
02
1.第一个一定要说的是这是诺顿的处
女作,真心没有想到处女作已经这么精彩了,以前对他的《搏击俱乐部》很有好感,《浩克》表示一般,其它的作品基本上没看过。
不好最后还是想说,这部戏诺顿表现的真是一级棒,尤其是洛伊和马丁的那段戏,太精彩了,吐槽艾伦的那段挺逗的。
2.为什么片名叫《一级恐惧》呢,我的理解是:结尾马丁对自己坚持正义的信念崩塌了,他也分辨不出到底什么是正义了。
他第一眼看到艾伦就认为得他不是杀人犯,以此为坚定的信念,支撑他为艾伦辩护,不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相信艾伦是无罪的。
可结果艾伦免除死刑后,发现艾伦的双重人格却是假的,这让马丁的信念崩塌了,他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真正的正义在哪里,杀死变态主教艾伦是正义?还是艾伦处以死刑才是正义?还是帮艾伦
免于死刑是正义?
3.影片里面有好多翻转,这也是影片精彩的地方。
首先是红衣主教、检察长开始是很正派的,律师马丁是金钱主义者;后来呢红衣主教是个性变态、检察长是个官商勾结
的败类,马丁则是一个相信犯罪的不全是坏人的一个律师。
艾伦开始是一个杀人犯,后来被判定是双重人格,免除死刑,最后翻转为这都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根本没有什么双重人格。
电影后半段马丁和记者喝酒时说,他以前做过非法的事,所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我理解的意思大概如此),而最后他迷茫的走在法院里,不
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4.排在第二名的影评“ 我认为的结局
与大部分人理解的大相径庭—因此才让我
对这部电影无比敬佩”中提出艾伦和洛伊
是真正的精神分裂,最后洛伊胜出,全面的占领了艾伦的身体,如果影片真是这样表现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会更加精彩的,但是以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来说,应该是艾伦自己编出来的一个精神分裂,其中有几点能看出来:
一.开始第一次马丁和艾伦见面时,艾
伦说他去送书,然后听到争吵,上前查看主教已经倒在血泊之中,看到一个影子在接近主教,第三个人看到他就走过来,然后他晕
倒了,再醒来时已经是浑身是血,警察这时候赶到,他害怕就跑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艾伦是精神分裂,并且洛伊控制身体时他是失忆的,艾伦是怎么看到第三个人,并提前看到主教倒在血泊之中的,如果是精神分裂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来还书,然后就晕倒了,醒来时浑身是血,发现主教倒在血泊之中,警察赶到,心里害怕就跑掉了。
二.影评中有说如果他不是精神分裂,以他这么缜密的心思,为什么不是计划好杀死主教,并且成功逃跑呢。
因为被抓后他铁定是死刑,如果不是碰巧遇到马丁,坟头青草已经一米高了。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偶然性的杀人事件。
电影表现了主教刚起床,这可不可以理解为主教前一晚干过什么比较龌龊的事情,刺激到艾伦了,艾伦早上头脑一热就把主教杀了,本以为不会很快被人发现,有足够的时间处理现场跑掉,结果碰巧被一个快递小哥碰到,警察来的很快,导致没有跑掉。
而精神分裂是碰到马丁以后或者是被抓以后才产生的一个想法,打算以这个进行脱罪,反正不装也是死刑,装一装还有
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就赚到了,所以才有了以后的精彩表演。
他其实不需要被录像机录下精神分裂的表现(因为检方完全可以说这是辩方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只要让辩护律师相信就可以,最后庭审的时候再表演一下就OK了。
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马丁纠结于不能主动提出艾伦是精神分裂(不明白这里的法律知识),我估计艾伦应该不知道这个,以为只要是表现出精神分裂就有可能脱罪。
三.最后马丁问:“从来没有洛伊?”,艾伦回答:“从来没有艾伦”。
影评这里就是说洛伊占据艾伦整个身体了,洛伊人格吞并了艾伦的人格。
其实我认为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从来都是一个残暴的洛伊,软弱的艾伦从来都没有存在过,只是我表演出一个软弱的艾伦给你们看的。
内心从来都是残暴的,软弱的外表是表现给主教、周边人、马丁、法官等周边人看的。
最后一段演的确实是很神经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艾伦。
其实这也算神经分裂了,在外人面前是一个软弱的样子,其实是很残暴的一个人,只是这
种转换是由自己控制的,而不是由人格控制的。
5.很喜欢前面的“ 法庭与真相”这个
影评,里面解释了“ 辩诉交易制度”这
个法律知识,解答了困扰我好一阵的一个问题。
就是最近看到美国电影,好多都是律师和检方和法官之间像做买卖一样,讨价还价,一般都是只要你认罪,处罚都是很轻的,都是好商量的,甚至都快有只要你认罪,你都可以不服刑的感觉,看后了解到,原来是有“ 辩诉交易制度”在里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存在即合理么!最近看了《守法公民》,就是“ 辩诉交易制度”产生的
悲剧。
6.最后说一个和这个有些类似的电影《副作用》,是由大帅哥裘演的,女主是鲁
妮(喜欢她的《龙纹身女孩》),女配凯瑟琳泽塔琼斯,演员阵容不错,故事情节和这个差不多,总体来说比这个略逊,但还是挺不错的,喜欢最后的结尾,女主没有逃脱正义的制裁(不是法律的制裁呦),感兴趣的可
以看看。
03
电影本身是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的,很多美国电影都在极力宣扬着美式价值观,以及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事物。
这其中便包括了独立宣言,三权分立与司法制度。
疑罪从无的法律思想根深到每个美国人心里,陪审团,成文法,惯例法共同决定审判结果。
但美国人仍然在思考制度本身,是否能带来最大化的公平?十二怒汉是陪审团的胜利,而辛普森制造是陪审团的失败。
控方证人及本片则又引出律师的职业道德等问题,美国人从未停止思考过。
但是最终美国人给出的答案是即使会让有罪之人逃离惩罚,也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清白之人蒙冤入狱,这是他们的最核心的认知。
这也是为何这些影片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不论疑犯是否犯罪,是否承担了法律责任。
归根到底,这全部都是美国人对人权的根本性理解,这就是一个民族深入骨髓的认知,人权,自由与平等。
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评价的,最终反转也在意料之中,大抵就是控方证人的翻拍罢了,只不过加了一些新元素,但最核心的思路是
完全一致的。
嘻嘻,最后开开心心剧透一下:一,其实真正的中译名是控方证人。
二,爱德华诺顿演技真好。
再补充一点,请注意剧中人物的英语表达,特别是艾伦与洛伊的用词与语法,会惊叹于其人物塑造的细节。
04
冲着Edward Norton看的(拖延症大概也就拖了一年才看吧…)说实话不好看,主要是因为同类型影片太多了,事实就会很好猜,这种人格分裂题材更好猜,说来说去就是这么一回事。
剧情很一般,结局也很狗尾续貂,看过致命ID之后就会觉得这种片子都很平庸了。
若非要挑出其中令人惊艳的闪光点,就是年轻时候的诺顿天才的表演令人咋舌。
人格分裂的表演难度非常大,而当年年轻纤细的他真的是游刃有余,那演技虽不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仍需打磨,但那收不住天才气息却是锋芒毕露。
在几年后的Fight Club 里面,那种演技有了打磨和成熟,更为完善
和完美。
这部里,有着性本善理念的律师最终被伪善腹黑的少年天才所戏弄,最终他也不再追随所谓正义了,不再追随所谓为无罪的人开脱了。
令人不禁产生这样的疑窦:这世上真的有所谓正义可言么?犯错了的罪犯,真的会回头吗?正义本也如道德之类,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本不该拿来做评判标准。
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最后成了司法制度,尽管灰色地带很多,然而基本上罪犯都会被狠狠惩罚。
然而站在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有不同的苦衷和不同的经历,自小被家暴被折磨的孩子,会有暴力倾向和报复社会心理,也并不奇怪,谁又来补偿这些罪犯呢,谁又来惩罚伤害他们的人呢。
边界模糊的正义与邪恶,从来不应该一直被拿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