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里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里的小故事
弟子规里的小故事
在生活中,弟子规有时也很有用,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我们从弟子规中,我学会了好多道理,我要做一个好少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里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故事]孝敬父亲的小黄香
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黄香。

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对父亲非常孝顺。

这年的冬天,十分寒冷。

黄香在睡觉的时候,感觉被窝里简直像个冰窟窿,浑身直打颤。

正当黄香即将睡去时,他突然想到:我的床这么冷,父亲的床不也一样吗?透过窗户,他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

唉,都这么晚了,父亲还在劳作,真是辛苦呀!黄香一骨碌爬起来,向父亲的床走去。

他一头钻进了父亲的被窝。

嗬,真凉啊,父亲的棉被比自己的要薄!黄香躺在父亲的被窝里,冷的有些受不了了,他就一边躺着,一边背诵白天刚学过的诗文。

过了一会儿,被窝里就渐渐暖和了。

劳累了一天,疲劳不堪的父亲来到自己的床边,正准备睡觉,忽然发现了躺在被窝里的黄香。

“我的儿,你这是在干什么呀?”父亲惊讶地问道。

黄香忙从被窝里爬了出来,匆匆向自己的床走去。

“我这是为父亲温暖席被啊,您劳累了一天,这样睡进去也可以驱驱风寒。

”小黄香边走边说。

“嗬,嗬,我家的香儿真懂事,真懂事!”父亲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
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
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
“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
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
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
“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
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弟子规》的小故事
1 “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3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4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

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
蹄和白米。

拓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

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

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弟子规的短篇小故事
我看了《弟子规》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

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

”给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
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

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吗?这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

’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

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己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弟子规中李密辞官的小故事
李密,字令伯,晋时犍为武阳人。

父母先后去世,密时年幼,赖祖母刘氏抚养成立。

其祖母年高多病,密日夜侍奉左右,顷刻不离,衣不解带,目不交睫。

仕蜀为郎。

蜀亡后,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密上表陈情,中有句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密今年四十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氏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武帝嘉其诚,怜其孝,赐奴婢二人,命郡县供其祖母食用。

及祖母殁,哀毁逾恒。

服终后,迁为汉中太守,后因事去职,遂归里不复出,以耕读自娱。

时人钦其节操。

密尝语人云:“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伴。

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观其所言,即可知其人格。

有独立之精神,始能做独立之高士。

如李密者,在晋时人物中,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矣!
【译文】:
李密,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乐山东南)人。

父母先后去世,李密当时年幼,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

祖母年高多病,李密日夜侍奉在其身边,片刻不离,衣不解带,连打盹的工夫就不曾有。

三国时为蜀郎官。

蜀灭亡后,晋武帝聘他为太子洗马。

李密上书说明情况,其中有这样的话:“臣如果没有袒母,就不会有今天;祖母如果没有臣,就无法安度晚年。

臣今年44岁,祖母刘氏今年96岁,这就是说臣为陛下效力的时间长,报答祖母的时间短。

臣这种心情就像是乌鸦反哺一样,希望能够侍奉祖母终身。

”晋武帝嘉奖其忠诚,怜爱其孝顺,赐给他两个奴婢,命令郡县供给其祖母的农食之需。

祖母死后,李密悲伤得超过了礼数。

守孝三年后,朝廷提升他为汉中太守,后来因事离职,于是就回到家乡,不再出来做官,而是靠耕种读书自我消遣。

当时的人钦佩其节操。

他曾经对人说:“我独立于世,孤身一人,没有同伴。

但是,我却不害怕,这是因为我对人从来没有彼此之分的缘故。

”听了他的话,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

有独立的精神,才可以做独立于世的高士。

像李密这样的人,在西晋人物中,可以说是铁骨铮铮、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

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

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