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关于禁言的主张和做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名臣关于禁言的主张和做法鸦片是中国近代社会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国内鸦片泛滥,曾经一度成为清政府内部官员如何站队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态度使得清政府内部官员分为了驰禁派和禁烟派,他们针对是否应该禁烟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官员也倾向了应该允许百姓种植罂粟,到1882年以后,清政府甚至还实现了鸦片出口。

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摺》,以及《奏请弛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的附片,正式提出了弛禁鸦片吸食、允许内地民人栽种的弛禁主张。

许乃济认为,禁止中国百姓种烟,利益都归了英国人,得不偿失。

如果准许百姓种烟,就可以抵制英国的鸦片进口。

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清朝一部分官员的支持,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是这些人的代表。

当时对于如何禁烟在清朝内部爆发激烈争斗,最后禁烟派取得上风,于是有了虎门销烟。

但鸦片战争后,这种主张被越来越多的官员接受,他们认为允许鸦片种植,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同时百姓在土地上种植鸦片所获得的利益比中粮要高得多,可谓是“利国利民”之举。

就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在后来也认为应该鼓励百姓种植鸦片。

后来在清政府的默许下,国内大量种植鸦片,鸦片手的税收是粮食的20倍,由于税收的增加,清政府更加放任,最后尽然实现了鸦片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