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意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的意象分析
作者:梁存周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11期
玉露:“露”因着一“玉”字而境界全出,从色调上讲,玉是白色的冷色调,体现出秋的悲凉,照应了因秋起兴的主旨。
枫树林:虽是红色的暖色调,但一“凋伤”把枫树林的暖色破坏殆尽,遭受动乱的唐朝就像巫山巫峡一样萧索冷落。
风云: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云,也是笼罩在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唐朝的阴云。
动荡不安的局势,唐朝恰似一叶行走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的扁舟。
寒衣:“寒衣”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借代,指那些等寒衣穿的人。
“衣”着一“寒”字,表明时间已近深秋,一股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充斥其中。
暮砧:风送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一“急”字又把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寒衣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急”字既表明家人的急切,传达出家人对游子的关爱,同时也是游子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急切,更说明时令来得快。
群山万壑:着一“赴”字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昭君的美丽。
杜甫并没有直说而是用衬托的手法来写。
紫台与朔漠、青冢与黄昏:“紫”显出台的华贵,“朔”彰显漠的凄冷,对比鲜明,“青”本为冷色,而黄昏更加重了这种凄清与悲凉。
“一去”写出了昭君孤独地离开京城,与下句中的“独留”相对应,极言王昭君生前与死后同样寂寞孤独,明知此去独行独处,也只能含泪隐忍;这也是诗人之心,杜甫虽然此时已是晚年,但报效国家为国效力的思想并没有改变。
琵琶:本是胡地传入中原的乐器,但在诗中却是昭君从汉宫带入胡地,可见昭君在胡地境遇的凄凉,生活的落寞。
于是下句中的“怨恨”也就能理解了,既是昭君对汉宫的怨恨,也包含了诗人对不能重用人才的唐王朝的怨恨。
鸟:则写其飞舞盘旋,言极低徊,就像居无定所的诗人,只能四处漂泊流浪,这是诗人晚景凄凉的写照。
长江:江水不尽,滚滚而下,诗人内心的感慨只能是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
秋:本是思乡之时,一个“悲”字将诗人此时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万里”写其漂泊异乡,“常”言状况之差。
“台”本高,照应题目,登高而思归是古人的抒怀之由,排遣满怀愁情之法,但抱病多年之躯岂能舒缓胸中的郁闷?
酒:愁的代名词,但借酒消愁愁更愁,同时多病的身体又使得诗人不得不放下酒杯;“浊”字言其环境的凄凉,曾经做过官的杜甫本应有买清酒的钱,但如今却囊中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