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八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学设计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学设计3
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
目“架起理解的桥梁”,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如何看待与父母的矛盾。
教材一开始,设计一个活动,意在让学生正确对待与父母的代沟和矛盾问题。
得出“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的结论。
第二,介绍与父母沟通的过程。
教材通过一个具体情景,让学生想办法、出主意,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
通过商量,弄清与父母的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回旋的余地。
沟通得好,子女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主意。
我们的教学不光要讲道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即解决方法问题。
安排这一名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
教材在此安排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扮演、模拟与家长沟通的过程,让学生从模拟中体验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并把自己获得的与父母沟通的有
效方法和切身体验说给大家听。
这种安排,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主地探究所学的内容,达到感悟过程、体验情感、增强能力的目的。
第二目“交往讲艺术”,由四部分构成。
通过活动,让学生交流与父母交往的窍门儿。
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结合已有经验探讨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第二,有针对性地突出三点学生应该注意的具体要求。
现在不少学生觉得父母对自己呵护、养育是理所当然的,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因而不会感激父母,更不会赞赏父母。
其实父母也是人,喜欢别人赞赏,会赞赏父母对增进亲情和沟通来说,非常有益。
有鉴于此,教材强调“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并作了阐释和说明。
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话。
这里有矛盾、抵触的问题,也有学生不会听的问题。
其实聆听也是艺术,学会聆听同样是与父母沟通必须注意的。
因此,教材强调“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并作了一些简要解释。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娇惯,加上家长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多用功,家务事上不指望孩子,导致一些学生懒惰、没有责任心,不会帮助父母做事。
这种情形也不利于与父母交往。
因此,教材强调“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
障碍”,并作出简要解释。
第三,与父母交往三字经。
这是与父母交往艺术的他人经验,也是非常有用的经验。
这段三字经给学生以有益的提示,分别涉及多种情景:“父母误会了我们,父母生气骂我们,父母动手打我们,父母说起来没完,所提要求遭拒绝,自己有事要外出,自己出行在外地,父母想打听情况,父母对我们批评,父母夸奖好儿女,我们不慎犯了错。
”在不同的情景中,三字经有不同的行为要求。
教学中不妨让学生结合三字经谈体会,还可以改造这一现有的三字经,总之让学生参与、体会,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第四,家庭交往要宽容。
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多原谅,不必非与父母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有时即使争赢了,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快乐、给家庭带来幸福;孩子认了错,不会带来耻辱,反而让孩子丢掉包袱,化解隔阂,增进家庭的温馨氛围。
这里有个辩证思维问题。
如果人们总在对立的两极中想问题,往往陷入误区。
家中矛盾有是非,我们要教育学生坚持“是”,舍掉“非”。
但若将此绝对化,往往不利于家庭交往。
宽容家长的错误,自己得理又让人,更有助于家庭的和睦。
这里有个途径和目标的关系问题。
目标在于增进家庭亲情,营造温馨和睦的家,途径方式要服从这一目标。
如果
得理不让人,看似正确,实则有悖目标,结果适得其反。
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于理解的问题,教材用了个相关链接,以具体材料来说明。
二、教学准备:
准备课堂角色扮演;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面对两代人的代沟、矛盾和冲突,我们该怎么做呢?
常言道:“快乐与别人共享,快乐可以增加一倍;痛苦与别人分担,痛苦可以减少一半”,其实说的就是沟通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呢?其中最冷静的办法就是找到分歧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可能涉及的多种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寻找“共同语言”。
另外,沟通中还要懂得并善于“妥协”,退一步海阔天空!
讲授新
架起理解的桥梁
要亲近父母,跨越代沟
活动一:如何认识家庭矛盾和冲突
活动过程:
学生:请学生阅读教材两种观点,并反省自己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思考应如何对待,选一到两名学生谈谈看法和对策。
教师小结
在家中,父母与我们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代沟,对此不能否认,不能漠视,但也不能夸大,积极的做法是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
活动二:帮助小冰正确处理与爸爸的分歧,探求解决冲突的方法。
活动过程:
情景选择: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
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
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
请同学们一起帮小冰正确处理这件事,寻求解决冲突的方法。
①、选择A、干脆不去同学家了;
B、按照家长的意思办,8点前回家;
c、先斩后奏,写完作业、看完录像再回来;
②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何处理,寻找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
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善于和父母沟通。
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
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四旋的余地。
沟通得好,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父母的主意使我们如愿以偿。
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
常言道:“快乐与别人共享,快乐可以增加一倍;痛苦与别人分担,痛苦可以减少一半”,其实说的就是沟通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呢?
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和交流沟通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教师小结:
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
有效沟通要掌握基本要领。
其中,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
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招式一: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
招式二: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
招式三: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
招式四: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
招式五: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
招式六: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
招式七: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心动不如行动!想想看,在未来的一个月内,你跟父母沟通时,可以尝试用哪些“招式”呢?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是需要时间的。
从自己做起,慢慢学习,不轻言放弃。
如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招式,千万别忘了与我们大家分享。
过渡:在家庭生活中,在矛盾、代沟和冲突面前,我们要学会与父母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同时,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发生,我们需要与父母交往,我们要善于与父母交往,特别是交往要讲艺术。
交往讲艺术
活动四: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谈平时与父母交往的经验和窍门儿。
活动过程
学生:进入书中所给的情景,研究与父母交往的窍门儿和真谛。
并结合自己说说,自己有过毛毛的体验么?并理解“你想让父母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父母”的与父母交往的黄金法则。
最后,谈谈自己与父母交往有哪些窍门?跟大家一起分享。
赞赏父母
学生:谈谈赞赏父母的看法,并说说如何赞美父母?
教师:赞美父母对我们的爱,他们会感到甜;赞美父母
当年之勇,他们更开心。
要学会真诚,得体地赞赏父母,这是增进亲情的有效方法。
认真聆听
学生:说说如何认真聆听父母的讲话?
教师: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说话是学问,听话也有艺术。
与父母交谈,要先倾听,再倾诉。
尤其是接受批评时,有错就承认,有理委婉地说。
帮助父母
学生:说说在与父母交往中如何帮助父母?
教师:我们竭力为父母分忧,努力帮助父母做事,这样交往起来就无障碍,即使小有冒犯,父母也会原谅我们。
宽容别计较
教师:家庭交往要宽容。
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多原谅,不必非与父母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有时即使争赢了,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快乐,给家庭带来幸福。
孩子认了错,也不会丢面子,反而让我丢掉包袱,得到更多的爱和快乐。
小结新
人生之路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如花的季节里,也会碰上雨季的来临。
那就让我们与父母携起手来,共同为对方撑开一片晴空,搭起一座虹桥。
知识拓展:
招:“读心”术。
大家要了解父母,孝敬父母。
如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送点礼物表达心意,或一同外出联络感情;多利用言语表达你的关心,如早上要向父母说声“早晨好”,外出时要向父母说声“再见”并交代预计回家的时间等。
第二招:“出击”术。
每周主动跟父母一起做几件事,边做边交流;每天可在饭前饭后,和父母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让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第三招:“责任”术。
除读书学习外,还要积极协助父母做家务,主动分担一些家庭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地板等。
第四招:“道歉”术。
如果有些事情是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要主动道歉,这样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第五招:“写信”术。
如果直接和父母对话,可能会惹他们生气,或者没有和父母对话的机会,你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在信中写出事情的真相、自己的心情,以及对父母的希望等。
第六招:“协议”术。
与父母协商签订沟通协议书,在协议书中,除了对自己提出要孝敬、尊重父母的要求外,也对父母正确养育教导孩子的行为做出要求,并随时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监督。
第七招:“倾听”术。
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急于反驳,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人的事,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这样也许会真正理解你的父母。
作业:和父母相约开展一次家庭活动,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四、备课心得
.教学设计不应是一个计划性的教案,而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预案。
因为真正的课堂应该出现种种“想不到”,如果课堂的凡事凡物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握之内,那么课堂中生命的灵动也就没有了。
.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即教学环节设计在注重严谨性的同时,更应强调生成性,不要把“对话”变成“问答”,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设好的套子里,最后变成一场师生间虚伪的对话。
这对教师的驾御能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契机。
.由于课堂往往只能从认识层面上对学生有所触动,更多、更有效的改变应该体现在对学生今后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态度的影响上。
由于这种延迟的作用和表现我们无法从课堂中观察到,因此教师在辅导中应注意:联系实际、
提倡争鸣、以理服人、求同存异、活用事例。
五、教学中的困惑和建议
.学生的价值观念对其人生态度和今后的各种行为有重要影响。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许多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还不是很清楚。
在教学设计上应选取一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选择,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可以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
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罩在头上的美丽光环;不是假大空,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的,是具体而有真实地存在着的。
.本课是一个培养亲子关系、感情的活动课,教师可对家长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学校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来上这堂课。
家长和孩子平时这种坦诚的沟通也不很多,即使不能够起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会产生积极的感情。
当然,对于那些与父母出现严重沟通障碍的孩子,教师不要强求他们和家长一起来上这堂课,应该单独找他们坐下来聊一聊,不要冒失地强迫他们的家长来学校,这样可能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光讲道理,因为正确不等于有效,道理上的正确不代表结果上的有效,我们应追求的是有效。
引用毛泽东的
一句话,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即解决方法问题。
当然没有一招通吃的方法,只是提供解决家庭矛盾的思路。
尝试使用,可能会对学生有帮助。
.沟通的过程是一个选择最佳方法的过程,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各有其理。
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权衡利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有助于帮学生选择,帮学生放弃。
放弃也也是一种选择,不任性就意味着可能放弃一些需要或打算。
.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尽可能多地例举有效方法,但最后需要师生共同归纳出最适用的几条,因为多了的话,表面上看选择余地很多,其实学生反而无所适从。
就好比春游,学校回发一张告家长书,密密麻麻写了很多注意事项,学生反而不会去看,每次我都是让学生记住八个字:安全、守时、尽兴、文明。
与父母沟通也如此,归纳起来不外三句:前提是尊重了解、方法是换位思考、结果是求同存异。
.有个度很难把握,一方面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得理又让人。
我想老师需要点明的是:如果得理不让人,看似正确,实则有悖目标,结果适得其反。
.教师要对学生想出的沟通方法进行点评,但要强调不同家庭的沟通模式是不同的,沟通的技巧因人而异。
最后,
教师要有条理地把自己认为有效的沟通技巧告诉同学们。
而沟通技巧、沟通原则等是很多的,教师可以参考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学生主要存在的沟通问题进行指导、点评。
.这种课程内容的实现还应与家长配合,更侧重于行为的落实。
因为,只有“说”和“做”相结合的体验,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达成学生观念的不断转变;而且这种课程还应该是长期坚持的实现过程,不应该几节课就结束了。
教师可否考虑如何长期坚持并在以后的其他课程中渗透和深化这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相关材料
.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
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
在车站里,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
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
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
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裤腰带,对女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关乎着一个人的荣誉、品格。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
探监的日子,二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来探望儿子。
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
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
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仁,手开始抖。
母亲亦无言无语,撩起衣襟拭眼。
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多少开支才凑足路费。
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再在煤油灯下嗑瓜子。
嗑好的瓜子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
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
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
在所有探监的人当中,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
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
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封特别的信
亲爱的妈妈:
你的儿子在给你写信。
我已经好久没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出差、度假、住医院了……
我们这里现在正是春光明媚、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寒冬腊月的时节。
我现在的身体还好、很好、不太好、很不好。
前不久我去逛过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
我打算再过1个月、1年、5年就来看你。
我知道你没钱花了,所以寄给你30、20、10、5个卢布。
我已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厂长、总局局长。
我和妻子祖莉菲娅向你问好。
你的爱子彼佳
月31日
这是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在信的背面有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彼佳,你只需将多余的字词划去再将信寄回来即可”。
.怎一个“爱”字
“只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父母”……随着两个孩子陆续上学,我们一家四口仅靠父亲每月不足300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父亲每天仍要喝酒,偶尔还讲些“穷当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类我们长大后才懂的道理。
有一次,我偷听到父亲向母亲发脾气:“酒当然要喝,可孩子们的书更要念!不念书将来拿什么谋生?”接着便是母亲那深深的叹息声。
我当时恨透了“酒鬼”父亲。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倒掉父亲的酒,让他喝不成。
可当我偷偷打开父亲的酒瓶时,却闻不到一点酒味;我用舌头舔了舔,才发现那酒瓶里装的居然是白开水!原来父亲背着母亲和我们一直以水代酒,把省下的钱供我们读书……
一下子,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父亲忠厚、刚毅和深沉无言的爱温暖着我的心。
以后多少次,每当我看到父亲用酒杯津津有味地喝着白开水时,就忍不住偷偷流泪,发誓要刻苦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父亲……
.同龄人的心声:
“我都上初中了,父母为什么还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无论我做什么事儿,他们总是不放心,一遍一遍地嘱咐,没完没了,真烦死我了!”
“我的父母很固执,根本听不进我的意见。
”
“父母不理解我,无论我交朋友、穿着打扮,还是吃东西、看课外书,只要是我的事,他们都要干涉,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
……
.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觉得自己家的空间变小了。
难道是我的个子长高了,才会觉得家里的天花板给了我一种压抑感?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不自由!父母与我朝夕相处,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
而且,他们总是苛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
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我们之间的代沟了!我现在和父母之间,只要一谈学习,就犹如电闪雷鸣!之后便会换来狂风暴雨!可是从不见有彩虹
出现!!——一位苦恼的女儿
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逐渐长大的。
可她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减少了,问她学校的事,总是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
平日里,你要她向东,她偏要向西;你认为美的,她嗤之以鼻;你认为丑的,她却津津乐道。
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锁,难道年仅14岁的女儿就有了隐私权?有一次,我趁她不在家砸开了抽屉,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记着学校生活的日记,几张明星照片,一本琼瑶写的小说和一些小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秘密。
可为此,女儿却与我大吵了一场。
望着抽屉上那无言的锁,那个善解人意的女儿似乎飘然离我远去。
我的心隐隐作痛……——一筹莫展的母亲
.关于成长的谈判
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
⑴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⑵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
⑶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生活。
⑷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⑸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⑹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⑺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⑻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
化。
⑼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⑽请不要一百零一次告诉我某事该怎么做。
⑾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习惯。
⑿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⒀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也请您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⒁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希望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回儿子的十四条回答:
⑴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⑵打碎个碗,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⑶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⑷若谈“自尊心”,父母儿、女都有;若谈“隐私”,你在18岁前的监护权归父母。
⑸你要把父母当朋友。
⑹若有意拿自己儿女做出气筒的人,则是天下最无知的人。
⑺能认识到我宠坏了你,你就别“坏”了。
⑻犯过的错误决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
⑼同样一句话,是命令,是建议,就看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