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湾7种海藻栽培比较及其对栽培海区水质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沙湾7种海藻栽培比较及其对栽培海区水质的影响
谢恩义;陈秀丽;申玉春;叶宁;吴灶和
【摘要】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 irrational culture structure in Liusha Bay, seven economic macroalgae, Kappaphycus alvarezi, Sargassum henslowianum, S. Integerrimum, S. Polyporum, S. Naozhouense, S. Hemiphyllum, and Hizikia fusiforme were cultured in Liusha Gulf of Zhangjiang from October 2008 to August 2009.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reproductive periodicity and phenology of all wild Sargassum populations, compared the phenology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populations and the wild populations of seven seaweeds, and measured the condition of seawater quality in the cultivation sea area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sh weight of the seven seaweeds was 6.3, 5.2, 5.2, 3.5, 2.5, 2.3 and 0.9kgm-2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eriod. The seawater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sea area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adjacent sea area, and the maturation duration of six seaweeds was earlier in cultivation area than in wild inhabitable area (except for
K.alvarezi). In the view of economic value, production and length of growth period, macroalgae Kappaphycus alvarezii, S. Naozhouense and S. Integerrimum can b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good species to cultivate in Liusha Gulf and other areas in western Guangdong.%为改善流沙湾当前不合理的养殖结构,用传统的筏式栽培方法,于2008年10月-2009年8月在流沙湾进行了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亨氏马尾藻Sargassum henslowianum、全缘马尾藻S.integerrimum、多胞马尾藻S.polyporum、硇洲
马尾藻S.naozhouense、半叶马尾藻S.hemiphyllum和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等7种大型经济海藻的栽培,观察了各种野生马尾藻的繁殖周期和栽培物候学,比较了各种栽培藻类与其野生种群的物候,测定了藻类栽培海区和邻近海区的水质.结果表明,长心卡帕藻、亨氏马尾藻、全缘马尾藻、多胞马尾藻、硇洲马尾藻、半叶马尾藻和羊栖菜栽培产量(以鲜重计)分别为6.3、5.2、5.2、3.5、2.5、2.3、0.9kg.m-2;除营养繁殖的长心卡帕藻外,各种藻繁殖期较自然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藻类栽培海区的水质明显优于邻近海区.通过经济价值、栽培产量和生长期的长短等综合比较分析,认为流沙湾等粤西地区可以栽培的经济海藻有长心卡帕藻、全缘马尾藻和硇洲马尾藻.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3
【总页数】7页(P69-75)
【关键词】流沙湾;大型海藻;栽培物候;生长;产量;水质
【作者】谢恩义;陈秀丽;申玉春;叶宁;吴灶和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5.1
马尾藻科羊栖菜 Hizikia fusiforme在人工栽培等方面研究较多, 目前已实现全人
工育苗及栽培技术体系[1−3]。

近年来我国北方开展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人工育苗及栽培技术研究[4−8]。

孙建璋等[9]对铜藻 S.horneri的繁殖生物学和育苗进行了研究; Yoshida等[10−11]对低温5℃保存长达一年的铜藻的合子进行了室外培养, 观测到大于 80%的萌发率, 且健康生长形成幼苗, 发现5℃条件下长期保存的铜藻幼苗可健康生长和成熟。

刘东超等[12]报道了利用废旧虾塘栽培鳞茎马尾藻 S.bulbiferum的结果; Hwang等[13]开展了新引入韩国海藻养殖业的无肋马尾藻S.fulvellum的人工育苗和栽培。

但是, 目前尚未见对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全缘马尾藻S.integerrimum、多胞马尾藻S.polyporum、硇洲马尾藻S.naozhouense、半叶马尾藻 S.hemiphyllum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报道, 前人也未在粤西地区开展过长心卡帕藻 Kappaphycus alvarezii和羊栖菜的栽培研究。

有关流沙湾(20°22′—20°31′N, 109°55′—110°1′E)的概况见申玉春等[14]在流沙湾进行的“贝-鱼-藻”养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流沙湾的鱼类和贝类养殖面积13.6km2, 鱼类和贝类养殖业已达到过饱和状态, 整个湾内没有经济海藻栽培, 养殖结构不甚合理。

栽培大型海藻可吸收二氧化碳、氮、磷等, 释放氧气,在改善海水养殖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

大型海藻的光合固碳在海洋碳循环和降低大气温室效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利用藻类生产生物柴油等新能源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16−17]。

文章旨在通过评价海藻栽培产量、经济效益和开发价值等指标,筛选出有栽培前景的大型经济海藻种类, 以加快发展我国南方海藻栽培产业, 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养殖结构, 改善和修复水产动物养殖对水质的污染, 使湛江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研究地点
从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人工栽培筏架上取得长心卡帕藻种藻 150kg, 从浙江省洞头县鹿西岛取得人工培育的羊栖菜苗种 20000株, 从流沙湾周边海区采集硇洲马尾
藻、全缘马尾藻、亨氏马尾藻、半叶马尾藻、多胞马尾藻等野生马尾藻幼体。

在位于徐闻县大井村的流沙湾进行海藻人工栽培比较实验,实验所用到的栽培设施主要有水泥桩、木质桩根、缆绳、苗绳、塑料浮球、毛竹、吊绳以及管理小舢板等。

1.2 栽培方法
1.2.1 筏架设置与苗绳布局
筏架和苗绳全部设置在高大的双层围网内, 没有篮子鱼Siganus sp.的危害。

全浮式筏架共2台, 筏架之间相距14m。

每台筏架的宽度为5m, 长度40m,在每侧缆绳上每隔2m置1个塑料浮球。

每根缆绳长10m, 梗绳长66m, 每隔5m置1条5.5m毛竹固定。

一台筏架横行挂4m长苗绳250条, 苗绳之间相距16cm。

1.2.2 夹苗
羊栖菜和马尾藻的夹苗选用直径为 8mm的聚乙烯苗绳, 其方法与夹海带苗基本相似, 苗距为10cm, 平均每簇2—3株。

长心卡帕藻切割分苗后用软的尼龙绳捆扎吊养于水表面下20—30 cm处。

1.2.3 海上管理
海上管理与海带栽培基本相似, 主要是及时补充脱落苗种、调节水层、维护筏架和脱落苗绳,清除水云等杂藻、定期抖动清洗藻体上附着浮泥等。

1.3 生长数据测定与栽培产量计算
在测定苗种体长的基础上, 每月定期从栽培浮架上采集有代表性的藻体10株以上进行体长数据的测定。

各种藻苗绳长 4m, 收割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苗绳称量每 1条苗绳上鲜藻的重量, 然后按每 1km苗绳为667m2来计算每 1种藻的平均鲜重产量。

1.4 水质测定
在海藻栽培区设置 3个采样站, 在距离示范海区外缘 2km 处, 沿潮流方向设置 3 个采样站。

在2009年2月23日和3月22日用5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示范海区内
及毗邻海区各采集 1次水样, 测定溶解氧、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硅酸盐、溶解氮、溶解磷、总氮、总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叶绿素 a、细菌总数、铜、铅、锌、镉和铬等水质指标。

水质测定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B/T 12763.4—2007)[18]。

1.5 数据统计
应用Statistica 6.0 数据处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 结果以平均值与标准偏差表示。

2 结果
2.1 栽培海区与原生态各藻类成熟和枯死时间比较
为便于掌握各栽培海藻的物候学, 利于栽培生产, 本实验将栽培藻类与流沙湾周边海区野生同一种类的成熟和枯死时间进行了比较, 结果如表1。

羊栖菜和马尾藻人工栽培海区较野生同一种群不同程度提前形成生殖托, 生长期相应地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可能是由人工栽培海区温度较高所致。

表1 徐闻人工栽培海区与野生海区各藻类成熟和枯死时间比较Tab.1 Maturation and decaying time for seven economic macroalgae in cultivation area and wild habitat at Xuwen
2.2 生长比较
除长心卡帕藻从3月22日开始栽培外, 其他几种藻在流沙湾海区栽培的时间和各月体长生长比较见图 1。

几种马尾藻适宜夹苗和收割的时间各不相同, 羊栖菜使用人工苗夹苗较早, 多胞马尾藻夹苗最晚, 各种藻都是在繁殖盛期结束之前平均体长达到最大。

此时也是生物量最大适宜收割的时候, 半叶马尾藻和亨氏马尾藻适宜夹苗和收割时间较早,分别为11月初和2月底; 多胞马尾藻适宜夹苗和收割时间最晚, 分别为1月初和5月中旬; 其次是全缘马尾藻, 夹苗和收割时间分别为 12月初和 4月中旬。

各藻体收割时平均体长由大到小依次为亨氏马尾藻 126cm(范围 80—
175cm)、全缘马尾藻125.8cm(范围 85—138cm)、多胞马尾藻 99.8cm(范围46—112cm)、半叶马尾藻 73.2cm(范围 42—96cm)、硇洲马尾藻 59.5cm(范围43—80cm)、羊栖菜45.8 cm(范围15—70cm)。

2.2.1 羊栖菜
图1表明羊栖菜生长速度没有其他几种马尾藻快, 原因是羊栖菜适宜生长水温为7—27℃[1−2], 栽培海区为全日潮, 退潮后有10h左右水深只有30—60cm, 水浅导致白天水温高。

10月栽培海区白天退潮后水温常在29—31.5℃, 11月上旬水温常为27—29.5℃, 此期羊栖菜生长缓慢, 羊栖菜在流沙湾适宜的夹苗时间为11月中旬。

栽培区的水温适宜羊栖菜生长的时期为12底至3月下旬, 但这期间筏架上水云生长繁茂, 常覆盖藻体, 使羊栖菜的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 观察发现水稍深处一排筏架水云较少。

从3月下旬开始白天退潮后录得最高水温达33.7℃, 平均达27.4℃, 使羊栖菜生长较慢, 到5月中旬收割时的平均长度只有45.8 cm左右, 最长只有70 cm; 5月底羊栖菜开始成熟腐烂。

结果表明, 流沙湾的水温不太适合栽培羊栖菜, 羊栖菜生长在流沙湾较适宜水温的时间不到3个月, 较短的生长期影响了其产量。

图1 流沙湾几种栽培的马尾藻科海藻体长生长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thalli length of several Sargassaceae macroalgae cultivation in Liusha Gulf
2.2.2 半叶马尾藻
半叶马尾藻是我国东海和南海沿岸常见种和优势种。

作者观察到近岸种群高常为80—100cm, 离岸种群最高可达300cm左右, 是不耐高温的温带种;野生种苗出现较早, 11月初野生种苗高平均已达10.3cm(范围5—15cm), 可夹苗栽培。

2月初栽培藻体开始形成生殖托, 2月中旬平均体长达55.2cm时生殖托成熟, 2月23日开始收获。

没有收割的藻体在 3月中旬随水温升高开始腐烂, 苗绳上发达的假根可第 2次萌发新苗, 到5月上旬新苗可生长到平均体长 15.2cm。

在流沙湾其栽培适
宜生长期是 12月到次年的 3月份, 由于生长期短, 成熟收割时的平均长度只有73.2cm(范围42—96cm), 比同期野生种群的平均长度短。

野生种群 4月初腐烂枯死, 随后萌发新的幼孢子体度夏, 高温期间幼孢子体生长几乎停止。

5月初观察到带有成熟生殖托的15cm 大小的个体藻体, 应是当年假根萌发的幼孢子体长成的。

2.2.3 硇洲马尾藻
野生种群最大个体可达1.7m以上。

由于流沙湾栽培海区水温较高, 栽培种群平均
长度较同时间野生种群个体大, 性成熟时间约提前 1月左右, 生长期缩短至3月底
或4月初, 最大个体体长为80cm。

4—5月是野生种群快速生长期, 这阶段其体长、体重增加非常明显。

但在本次水浅、水温易升高的海区栽培时, 因生长期缩短约1—2个月, 故产量较低。

若栽培在退潮后水深2m以上的地方, 水温受太阳照射变化较小, 生长期不会缩短, 个体大小和产量预计可大幅度提高。

2.2.4 多胞马尾藻
多胞马尾藻野生状态下, 分布潮位较低。

5—6月为生长和繁殖盛期, 6月底枯死, 然后以假根萌发幼孢子体度夏延续种群, 为最迟夹苗和成熟腐烂的种类。

其适宜夹苗时间为 1月初, 适宜收割期为 5月中旬。

多胞马尾藻耐高温, 栽培早期生长较慢, 2
月初由于种苗小(平均2.8cm), 浮泥覆盖造成部分死亡。

到 2月下旬从假根又发出
新苗, 苗长 1—3cm;3月下旬最长个体已达77cm, 平均38.6cm; 5月上旬大部分
个体达 80—120cm, 平均达 99.8cm, 可以收割。

2.2.5 全缘马尾藻
全缘马尾藻野生个体较大, 最大个体可达 3m以上, 5月中旬为繁殖盛期, 6月中旬
藻体枯死。

藻体纤维较羊栖菜和硇洲马尾藻粗硬, 鲜藻可做凉拌,干品可做汤料, 故
有栽培前景。

野生种群12月初可长至10cm左右, 可以夹苗栽培。

该种藻耐高温, 在栽培海区生长较好, 其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羊栖菜、半叶马尾藻和硇洲马尾藻等, 2月中旬至3月底受水云的影响较羊栖菜小。

2月 23日其平均长度已达75cm(范围
54—95cm); 3月 22日其平均长度达115cm(范围 74—120cm); 4月 14日, 平均125cm(范围92—200cm), 已形成生殖托, 可收割, 产量较大。

本次栽培海区藻休因水温较高, 成熟期较野生种群提前 2个月左右, 若栽培在水深的外海, 产量还可大幅度提高。

2.2.6 亨氏马尾藻
野生的亨氏马尾藻分布潮位较低, 高可达 2m以上, 在 11月初平均达
11.4cm(10—25 cm)。

与其他几种马尾藻相比, 其适宜夹苗栽培时间最早, 但其繁殖消亡时间也最早。

野生种群3月中旬形成生殖托, 4—5月为繁殖盛期, 5月底枯死。

亨氏马尾藻不耐高温, 流沙湾大井村栽培的亨氏马尾藻生长快,从开始夹苗到 2月中旬因水云影响生长较慢, 但到了2月初开始迅速生长。

2月16日平均长
65.7cm(范围30—80cm); 2月23日短短1个星期藻体平均长度已达126cm(范围80—175cm), 可以收割, 没有收割的3月初开始腐烂枯死。

2.2.7 长心卡帕藻
长心卡帕藻于2009年3月20日从陵水经24h低温运输至徐闻大井; 21日下午放入 1个33.3hm2的鱼塭中暂养; 3月22日上午测定未分苗前平均苗长为 40.9cm, 平均质量为 662.5g, 分苗后平均长为32.5cm、平均质量为52.3g 。

将其一部分悬挂于鱼塭中吊养珍珠贝的缆绳上, 一部分栽培于外海筏架上。

外海和鱼塭中海水温度和盐度相同, 温度为28.5℃, 盐度为23.9‰。

5月 11日收割时观察悬挂于外海浪大鱼塭中的藻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浪小鱼塭中栽培的藻体, 重量约增加 1倍, 但浪大的外海较浪小的鱼塭掉苗较多。

鱼塭中栽培的长心卡帕藻新芽已长出5—15 cm, 平均10 cm, 重量增加1/3—1/4。

6月上旬雨水开始增多, 导致鱼塭中海水盐度降低, 盐度为18.3‰时藻体发白腐烂, 尚未腐烂的部分呈灰绿色。

7月22塭日鱼中的藻体已全部腐烂;7月22日观察栽培于外海筏架上的藻体最大株重约5kg, 增加了 100余倍, 因此时外海海水盐度为22.2‰, 虽然上部有少部分腐烂发白, 但
仍在生长。

8月23日观察到少部分外海栽培的藻体, 少数藻体没完全腐烂, 还可见灰绿色的正常藻体部分。

2.3 栽培产量
各种藻的栽培产量如图2。

从图2可知, 长心卡帕藻产量最高, 避开雨季盐度的限制, 在流沙湾等粤西海区1年可以栽培2茬, 如果有稳定的苗种来源, 在盐度较高、风浪较小的湾口是很有栽培和推广前景的。

其余6种栽培海藻以亨氏马尾藻和全缘马尾藻产量最高; 多胞马尾藻适宜夹苗时间较晚,但生长期可延长至 6月中旬, 产量也较高; 硇洲马尾藻产量居中。

图2 7种经济海藻的栽培产量Fig.2 Cultivation production of seven economic macroalgae
2.4 流沙湾藻类栽培区与毗邻海区水质比较
从表2海藻栽培区和邻近海区水质的总体情况看, 藻类栽培海区的水质明显优于毗邻海区, 栽培大型海藻有利于改善水质, 达到养殖海区生物修复的目的。

海藻栽培区溶解氧含量增高, 营养盐含量降低, 都在国家二类水质以上。

藻类栽培海区中叶绿素 a、总有机碳、细菌总数、锌、铜和铅等参数值明显低于毗邻海区。

表2 流沙湾藻类栽培区与毗邻海区水质比较Tab.2 Water quality of sea area for macroalgae cultivation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in Liusha Gulf指标毗邻海区藻类栽培区溶解氧/(mg·L−1) 6.1300±0.2546 6.4500±0.0707溶解无机氮
/(mg·L−1) 0.0720±0.0042 0.0638±0.0389活性磷酸盐/(mg·L−1)
0.0114±0.0017 0.0029±0.0003硅酸盐/(mg·L−1) 0.8649±0.1728
0.5274±0.0293溶解氮/(mg·L−1) 0.7821±0.0356 0.5876±0.0205溶解磷
/(mg·L−1) 0.0287±0.0010 0.0263±0.0025总氮/(mg·L−1) 1.1243±0.0192
0.8973±0.0492总磷/(mg·L−1) 0.0425±0.0068 0.0365±0.0082石油类
/(mg·L−1) 0.0868±0.0041 0.0734±0.0321化学需氧量/(mg·L−1)
0.7690±0.0834 0.5480±0.0665总有机碳/(mg·L−1) 3.0270±0.2234
2.8340±0.5459叶绿素a/(μg·L−1) 2.0340±0.1655 1.8730±1.3520细菌总数
/(107个·mL−1) 2.8400±1.0041 1.8700±0.1414铜/(mg·L−1) 0.0184±0.0008 0.0142±0.0014铅/(mg·L−1) 0.0075±0.0020 0.0053±0.0686锌/(mg·L−1)
0.1157±0.0180 0.0859±0.0083镉/(mg·L−1) 0.0005±0.0040 0.0004±0.0001
铬/(mg·L−1) 0.0273±0.0008 0.0241±0.0021
3 讨论
3.1 影响海藻生长和产量的因素
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波浪、海流和敌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影响海藻栽培产量的重要因素[19]。

海藻需要在适宜的盐度范围内生长和繁殖。

本研究所选栽培海区海水盐度为22.2‰—26.1‰,平均为23.9‰, 各种类马尾藻都可适应。

但长心
卡帕藻要求盐度大于25‰, 在流沙湾虽然可以阶段生长, 但雨季易烂菜。

流沙湾筏式栽培海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2104.8h, 透明度平均为2m左右, 光照充足,光照不是海藻生长和产量的限制因子。

流沙湾由于长期高密度养殖马氏珠母贝, 营养盐总体水平较低。

栽培区溶解性无机氮(平均为0.0750mg·L−1)、活性磷酸盐(平均为
0.0102mg·L−1)、叶绿素 a(平均为2.1510μg·L−1)可能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马尾藻是喜浪海藻, 流沙湾栽培海区较为风平浪静, 大小潮平均流速为 0.2—
1.4m·s−1, 若栽培海区选择在潮流畅通的外海, 可能更加有利于其生长, 提高其产量。

刘东超等[12]在池塘栽培鳞茎马尾藻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说明波浪和海流不是影响
马尾藻等海藻生长和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各种藻生长早期受水云等敌害生物影响较大。

水云在水温偏低的2月开始繁茂, 簇重平均约2.9g, 长约10cm。

水深较浅的
一台筏架上水云更多, 由于水云抢夺养分, 遮挡光线,严重影响所栽海藻的生长, 因此水云是流沙湾藻类栽培一大敌害。

随着海水水温的升高, 水云至 3月中旬消失。

围网内少量的篮子鱼啃食长心卡帕藻,但并不危害体型较大的马尾藻。

温度影响种苗的成活率、生长速度、栽培期长短和产量等, 是流沙湾海藻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

羊栖菜水温高于26℃时生长速度慢, 故在流沙湾的栽培产量最低。

各种藻类的生长期长短及繁殖期的早晚与温度有密切关系[13], 温度决定了藻适宜夹苗和收割的时间。

半叶马尾藻和亨氏马尾藻不耐高温,是较早栽培、收割和枯死的种类, 而多胞马尾藻是最能适应高温的种类。

温度高有利于性成熟, 加快繁殖速度[20]。

高温使藻体生长期缩短、个体小、产量降低; 低温则使藻体生长期长、个体大、产量增加, 但繁殖时间延后, 不利于性成熟。

在海藻的人工栽培中, 获得种苗是很重要的一步, 而掌握繁殖时间是获得种苗的关键。

马尾藻生殖托成熟往往要达到一定的积温[13]。

马尾藻繁殖时如果没有成熟种藻则可通过提升温度以促使暂养种藻成熟繁殖。

本实验栽培海区的潮汐特点为全日潮, 海水温度栽培期间变化范围为 20—33.7℃, 平均为27.7℃; 年均气温为24.1℃。

本栽培区的不足之处是高潮时水深为4—5m, 退潮后水深为 30—60cm; 退潮后水深太浅,使得白天受阳光照射后水温升高。

栽培海区最高水温达33.7℃, 不利于海藻生长, 严重影响各种海藻的产量和生长期。

3.2 适宜栽培种类的选择
长心卡帕藻耐高温, 但不耐低盐, 在温度大于20℃、盐度大于25‰且风浪较大的外海生长较快。

流沙湾6—8月为雨季, 受洪水影响较大, 海水盐度可低至19.6‰, 不适于其生长, 易烂菜; 长心卡帕藻在水温低于20℃时的冬季也会烂菜, 在外海栽培受篮子鱼危害也较大。

根据流沙湾水温和盐度的周年变化情况, 虽然其适宜的栽培时间比较短, 但生长速度较快、产量高, 又是制造卡拉胶的原料, 经济价值高。

如果按 3个月 1茬的标准, 流沙湾至少可栽培2茬, 即3—5月和9—11月。

粤西海区海藻栽培避开低温的冬季和低盐的夏季, 只要有苗种, 可以选择栽培长心卡帕藻, 但要注意避开篮子鱼的危害。

亨氏马尾藻生长快, 产量是几种马尾藻中最高的, 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可选择栽培。

全缘马尾藻的生长速度快, 产量也较高, 可以食用,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硇洲马尾藻是广东特产, 可以食用,产量居中, 食用价值不低于羊栖菜, 可做凉拌、汤料和“黑菜”米饭等, 口感好, 经济价值大。

如果栽培在水深2m以上的海区, 其产量会大幅提高,可选择栽培。

羊栖菜因温度高和水云的危害等产量最低, 难以获取苗种, 不适合在粤西发展。

半叶马尾藻和多胞马尾藻产量较低, 经济价值也不高, 综合考虑可以不选择这2种马尾藻作为栽培种类。

表3对流沙湾7种海藻栽培产量、生长特性、生长期和经济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可见适宜广东粤西地区栽培的经济海藻有长心卡帕藻、全缘马尾藻和硇洲马尾藻等热带种类。

表3 7种海藻栽培产量、生长特性、生长期和经济价值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growth property, economic value and growth period among the seven macroalgae种类产量/(kg·m−2) 生长特性适宜栽培期利用价值羊栖菜 0.9 高于26℃生长慢, 不耐高温 11月中旬—6月初高, 已开发种类半叶马尾藻2.3 生长慢, 不耐高温 11月初—3月初低硇洲马尾藻 2.5 生长速度居中, 较耐高温12月初—4月中旬高, 食用和药用多胞马尾藻 3.5 生长速度居中, 耐高温 1月初—5月中旬低全缘马尾藻 5.2 生长快, 耐高温 12月初—5月中旬居中, 可食用亨氏马尾藻 5.2 生长快, 不耐高温 11月初—3月中旬低长心卡帕藻 6.3 生长快, 耐高温, 不耐低盐 3—5月和9—11月卡拉胶原料
3.3 栽培大型海藻对改善养殖水域水质的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 藻类栽培海区的水质明显优于毗邻海区。

藻类栽培海区中溶解氧的增加与大型海藻光合作用放氧有关; 氮、磷等营养盐的降低与大型海藻同化吸收营养盐有关; 总有机碳含量较低可能与大型海藻生长固碳有关; 锌、铜和铅等含量较低可能是马尾藻等大型海藻对重金属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叶绿素 a含量较低可能是因为高密度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以及大型海藻对微藻有相克的作用。

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生长吸收水体中包括碳、氮、磷在内的各种营养盐和重金属元素, 合成自身的生物量, 最终可以通过收获的途径向外界输出, 使水体中氮、磷和重金
属等营养盐负荷明显降低, 水质环境明显改善。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混养大型藻类是吸收、利用营养物质, 净化养殖环境和延缓水质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14−15, 21−23]。

在鱼、贝养殖区栽培一定量的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藻, 不仅获得贝藻双丰收, 而且可有效降低营养盐的浓度,维持水体中较高的溶解氧[14]。

由于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因此可通过多元化立体养殖构建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14]。

目前流沙湾养殖模式比较单一, 除了珍珠贝养殖外, 只有少量的网箱养殖海水鱼类, 整个湾内没有人工栽培的海藻, 因此在流沙湾开展大型经济海藻栽培, 可有效改善当前不合理的养殖结构。

在提高单养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可用生物修复的方法解决或延缓流沙湾珍珠贝和鱼类养殖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病害等各种问题, 保证水产养殖活动安全有序, 使水产养殖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4 小结
在流沙湾进行 7种大型藻栽培试验, 筛选出适宜流沙湾等粤西地区栽培的经济海藻种类有长心卡帕藻、全缘马尾藻和硇洲马尾藻。

对水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藻类栽培海区的水质明显优于邻近海区。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孙建璋, 方家仲, 朱植丰.羊栖菜 Sargassum fursiforme Setch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浙江水产学报, 1996,15(4): 242−248.
[2]李生尧.羊栖菜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0(3):
251−255,265.
[3]逄少军, 费修绠, 肖天, 等.通过控制卵子和精子的排放实现羊栖菜人工种苗的规模化生产[J].海洋科学, 2001,25(4): 53−54.
[4]邹吉新, 李源强, 刘雨新, 等.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筏式养殖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 2005, 22(3):
25−28.
[5]原永党, 张少华, 孙爱凤, 等.鼠尾藻劈叉筏式养殖试验[J].海洋湖沼通报, 2006(2): 126−128.
[6]王飞久, 孙修涛, 李锋.鼠尾藻的有性繁殖过程和幼苗培育技术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 2006, 27(5): 1−6.
[7]张泽宇, 李晓丽, 韩余香, 等.鼠尾藻的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22(4):255−259.
[8]王增福, 刘建国.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有性生殖过程与育苗[J].海洋与湖沼, 2007,
38(5): 453−457.
[9]孙建璋, 庄定根, 陈万东, 等.铜藻 Sargassum horneri繁殖生物学及种苗培育研究[J].南方水产, 2008, 4(2): 6−14.
[10]YOSHIDA G, YOSHIKAWA K, TERAWAKI T.Germination rate and growth of Sargassum horneri embryos stored for a long term under low temperature[J].Nippon Suisan Gakk,2000, 66: 739−740.
[11]YOSHIDA G, YOSHIKAWA K, TERAWAKI T.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Sargassum horneri seedlings after long term storage under a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J].Japanese Journal of Phycology, 2001, 49: 177−184.
[12]刘东超, 赵素芬, 谢青明.马尾藻池塘人工养殖技术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 2006(1): 63−64.
[13]HWANG E K, PARK C S, BAEK J M.Artificial seed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edible brown alga, Sargassum fulvellum(Turner) C.Agardh: developing a new species for seaweed cultiv ation in Korea[J].J Appl Phycol, 2006, 18:251−257.
[14]申玉春, 陈文霞, 朱春华, 等.流沙湾养殖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技术[J].水产学报, 2010, 34(7):1051−1061.
[15]费修绠, 鲍鹰, 卢山.海藻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J].海洋与湖沼, 2000, 31(5): 575−580.
[16]CHISTI Y.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J].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7, 25: 294−306.
[17]HILL J, NELSON E, TILMAN D, et al.Environmental,economic, and energetic costs and benefits of biodiesel and ethanol biofue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30):11206−11210.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2763.4—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 4 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19]AMRIK S A.Phycology principles,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M].Dili: Daya Publishing House, 2003: 425.
[20]PANG SHAOJUN, LIU FENG, SHAN TIFENG, et al.Cultivation of the brown alga Sargassum horneri: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seedling production in tank culture under reduced solar irradiance in ambient temperature[J].J Appl Phycol, 2009, 21: 413−422. [21]AHN O, PETRELL R J, HARRISON P J.Ammonium and nitrate uptake by Laminaria saccharina and Nereocystis leutkeana originating from a salmon sea cage farm[J].J Appl Phycol, 1998, 10: 333−3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