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最新的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叫做“看图猜故事”。
同学们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画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课件展示故事图片
生依次猜出《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2、复习寓言定义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这四个我们学过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
那大家还记得这四个故事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吗?
生:寓言。
师:那什么叫寓言呢?
师指名生回答,并明确寓言的定义:“寓”,寄托;“言”,讲道理。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
3、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知晓一个新的人生道理。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猜猜这个人在干什么?
师出示图片,生思考并回答。
师释题:掩:遮住、捂住;盗:偷。
师;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呢?他成功了吗?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一起到课文里找找看吧!
二、初读课文
1、师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课文。
2、听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句话写了题目的意思?
师读课文,生听读并思考。
三、深入分析
1、生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去偷别人的铃铛呢?在文
章中找出来。
指名生回答: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2思考:他知道偷铃铛的后果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请画出来。
生回答: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明明知道什么?“发觉”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明确:“明明知道”是很清楚明白的知道。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发觉”是指被人发现。
4、思考:“丁零丁零”是什么词?
生:拟声词,表示铃铛响的声音
5、思考:碰和响之间是什么关系?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关联词说说。
生:条件关系,只要······就·······
6、用“只要······就······”说话。
7、思考: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会被发觉,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
生:可是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8、思考: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想好了办法他是怎样做的呢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9、那他偷到了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用原文回答
10、师出示问题:1,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2,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3,明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生思考并回答:1,他掩住的是自己的耳朵,他自己听不见了但是别人还能听见。
2,知道,“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 3,自己。
师小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四、揭示道理
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切不可“自欺欺人”。
五、联系生活
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人和事呢?
生举例。
六、拓展训练
师:学了这么多寓言故事,同学们也了解了它们各自的寓意,那我们就试着来活学活用吧!
师出示题目,生回答
七、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掩耳盗铃》,明白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不能够自欺欺人,而是应该踏踏实实。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个道理铭记于心,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高素质小学生。
最后就让我们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生齐读课文。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一):掩耳盗铃的故事简介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我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捂住自我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道理: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道理(二):掩耳盗铃的道理成语故事我国古代春秋的时候有个人看上了一口大钟想偷走,但是他又担心砸钟的时候钟的响声会惊动人。
想来想去这个人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我的耳朵盖住在去砸不就听不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大家明白掩耳盗铃的道理说的是什么意思吗?掩耳盗铃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活在世上做人做事都要光明正大,千万不能够做哪些自欺欺人的事情。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这就是故事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
盗铃的道理利用掩耳盗铃造句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道理(三):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我欺骗自我,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之后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汉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
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义词语】开诚布公【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相关谜语】聆【成语来源】《吕氏春秋·自知》【英文版】 Plug One" 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very foolish thief。
Do you know what he did one day well, he wanted to steal the bell on his neighbor" s door。
He walked up to the door, took hold of the bell and pulled hard。
The bell made a very loud noise。
The thief was frightened and ran home。
Then he sat down to think。
"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e noise, " he said。
He thought and thought。
At last he had an idea。
"Ah, I" ll put some cotton in my ears。
Then I won"t be able to hear the noise。
" The next day he went to the door of his neighbor" s house and took hold of the bell。
This time he pulled even harder。
The bell rang loudly but the thief did not hear anything。
With another hard pull he got the bell out。
Just then the neighbor came running out。
"Steal my bell I" ll teach you a lesson, " the angry man shouted, and he hit the thief on the nose。
The foolish thief did not know how the neighbor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the bell。
"Why did he e out just then " he wondered。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总结范文]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一):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介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我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捂住自我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道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
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道理(二):
掩耳盗铃的道理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春秋的时候有个人看上了一口大钟想偷走,但是他又担心砸钟的时候钟的响声会惊动人。
想来想去这个人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我的耳朵盖住在去砸不就听不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大家明白掩耳盗铃的道理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掩耳盗铃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活在世上做人做事都要光明正大,千万不能够做哪些自欺欺人的事情。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这就是故事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
利用掩耳盗铃造句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道理(三):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我欺骗自我,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之后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汉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
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开诚布公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相关谜语】聆
【成语】《吕氏春秋·自知》
【英文版】
Plugone’sEarswhileStealingaBell
onceuponatimetherewasaveryfoolishthief。
Doyouknowwhathedidonedaywell,
hewantedtostealthebellonhisneighbor’sdo or。
Hewalkeduptothedoor,tookholdofthebellandpulledhard。
Thebellmadeaveryloudnoise。
Thethiefwasfrightenedandranhome。
Thenhesatdowntothink。
”Imustdosomethingaboutthenoise,”hesaid。
Hethoughtandthought。
Atlasthehadanidea。
”Ah,
I’llputsomecottoninmyears。
ThenIwon’tbeable tohearthenoise。
”Thenextdayhewenttothedoorofhisneig hbor’shouseandtookholdofthebell。
Thistimehepulledevenharder。
Thebellrangloudlybutthethiefdidnothearanything。
withanotherhardpullhegotthebellout。
justthentheneighborcamerunningout。
”StealmybellI’llteachyoua lesson,”theangrymanshouted,andhehitthethiefonthenose。
Thefoolishthiefdidnotknowhowtheneighborfoundouthewasstealingthebell。
”whydidheeoutjustthen”hewondered。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铃、椎、铿”。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
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
看到在座的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那你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那该怎么称呼我呢?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
二、游戏导入
1、游戏:你说我猜
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猜中照片相对应的寓言故事即可过关。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
2、出示铜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钟。
(师简要介绍钟:古代的一种乐器)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
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铃”是什么意思?掩:捂住。
盗:偷窃。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大钟。
(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二、初读文章,读通课文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的语言不同,它们都是文言文,你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代人说的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
(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
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
生字:“铃、铿”是后鼻音;“椎”读chuí也可读zhuī,本文中作chuí。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各种形式读通课文。
(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a、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 除了注释中的字比较难理解,你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的意思?
注释:铃:这里指钟。
钟:古代乐
器。
负:背着。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很响亮。
遽:急忙。
难理解的词:者:...的人。
欲:想要,将要。
以:用。
毁:毁掉。
(毁)之:钟。
恐:害怕,担心。
闻:听到。
(闻)之:钟声。
其:他,他的。
(2)这篇课文大概意思是?(学生自由说)
有一个人偷到了一口钟,想把这口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他就想用椎子敲碎了再带回家,但椎子一敲,钟就发出响亮的声音。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赶来抢夺这口钟,他就急忙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3、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四、揭示寓意,启发引导
1、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2、你知道他掩耳盗铃的结果会是怎样?想一想。
3、你觉着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
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愚蠢可笑在于——他
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捂住别人的耳朵!)
4、盗铃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5、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要老实,不能贪小便宜,耍小聪明,更不能自欺欺人,,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
六、
总结拓展
1、现在,你知道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了吗?(指明回答)(讽刺那些玩弄笨拙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现象?
3、带上我们的收获,再一起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七、布置作业
1.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起因:有得钟者,钟大不可负
发展:以椎毁之
高潮:遽掩其耳
结果:?
(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
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
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
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
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
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
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
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
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
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1 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
钟↓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吕氏春秋·自知寓言故事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
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
(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
谬。
(8)恶(e):害怕。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
《掩耳盗铃》说课稿
杜波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
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
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
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
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
所以要根据指导思想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
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
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篇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