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1 故乡
【教学设想】
《故土》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点可评之处实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有鉴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紧扣精神家园和情感主线去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合本文内容实际,我想在教学时关键是在充分预习的根底上,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的探究重点应该是运用比照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而要探究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来阅读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明确主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运用比照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根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忧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比照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对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本文较长,需要学生充分预习,在教学之前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再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这是解读本文的重要一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土人”。
确实,“故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语,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土》,看看“我”回故土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2.请学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由此导人课文。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在感情上缩短与小说内容的年代间隔,然后逐渐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地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二、检查预习
对预习作业进展检查,解决生字难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全面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学生提前“预热”课文的情况,由于本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易感受,因此,这一环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我”对记忆中的故土和现实中的故土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记忆中的故土: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
现实中的故土:萧索、荒寂。
记忆中的故土和现实中的故土相去甚远,变化宏大,“我”对自己的这次故土之行深感“悲哀”,“我”的心情不禁悲凉起来。
(这一环节符合新课标“在通读全文的根底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也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 四、细读课文,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开展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紫色的圆脸
昔日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今日破毡帽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滔滔不绝,无所不谈。
今日:称“我”为“老爷”,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天真活泼、热情、富有朝气。
今日:像石像,像木头人。
④性格的变化: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小英雄变为一个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2.杨二嫂的变化: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今日:外貌:凸颧骨、薄嘴唇、圆规
语言:尖叫,贵人眼高
动作:讨东西,塞手套,造谣
性格变化:由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变为一个自私、泼悍、尖刻、爱贪小廉价的庸俗小市民。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
五、小结本课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是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在比照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展比照,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展比照,将故土情景的前后变化进展比照。
此外,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比照,“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与水生关系的比照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联系时代背景及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命运变化的根源。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含注释)找依据,结合预习作业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人物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
二、畅所欲言,体悟人物典型意义
作者刻画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意义何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
1.反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3.提醒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4.反映愚昧、、的轮回。
5.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三、品味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品读文章77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
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进一步理解本小说的内涵。
)
四、自主质疑,合作解疑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合作解疑。
如:作者已经重点刻匦了闰土的宏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塑造杨二嫂这个形象呢?
讨论明确:
一是用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二是以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用此说明中国农村破产的广泛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由于本课较长,学生的问题可能较多,故设置这一环节。
同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土为线索,按照“回故土——在故土——离故土”的顺序安排情节,运用比照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宏大变化,从而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