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模.样(mó)疲惫.(bèi)濒.临绝境(bīn)并行不悖.(bèi)
B.麻痹.(bì)包庇.(bì)心潮澎(bài)步履蹒.跚(pán)
C.贮.藏(zhù)鞭笞.(chī)瞠.目结舌(chēng)解.甲归田(jiě)
D.畸.形(jī)机械.(jiè)破绽.百出(zhàn)伺.机报复(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提纲舶来品一幅对联一诺千金
B.凑合主弦律旁征博引死皮赖脸
C.家具炒鱿鱼雍荣华贵流芳百世
D.坐镇明信片枉费心机平心而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_____,作出诊断。
②孩子过多玩网络游戏,父母应适当加以_____。
③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_____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病症干涉虽然B.病症干预即使
C.病征干预虽然D.病征干涉即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
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
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
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
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
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
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
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
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5.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6.(小题2)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7.(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
朱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待;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
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
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
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
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
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
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
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
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
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
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
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
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
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
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8..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请阐释该划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答:
9.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答:
1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
11.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答: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3分)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
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
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临发,太祖戒彰曰: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
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
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
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
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北方悉平。
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
彰自代过邺,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
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三年,立为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课.彰读《诗》《书》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及:达到。
D.召彰诣.行在所诣:前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3分)
A.太祖尝问诸子所.好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尔其.戒之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C.虏乃.退散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斩首获生以.千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15.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侶鱼虾而友麋鹿。
(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16.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4分)
17.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4分)
五、句子默写
18.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关于汉字构成,前人有“六书”之说,即,六种方法。
(2)满载一船星辉,,
(3)沉默呵,沉默呵!,。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
(5),依依墟里烟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7)贾谊《过秦论》总结秦亡原因是。
(8)素月分辉,,。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9)人固有一死,,。
(司马迁《报任安书》)(10)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登岳阳楼》,。
六、语言表达
19.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4分)
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20.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
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2分)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①在②一次③期末④考试⑤中⑥在⑦考完⑧了⑨语文⑩后
21.口语词语,往往生动。
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 擦个边儿,真是
既巧妙又形象,! 举出一个四川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4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说,人生似乎有不少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
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
也许等得百无聊赖,也许等来另种风景……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对此你有何感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模样”的“模”应读“mú”,B项中“心潮澎湃”的“湃”应读“pài”,D项中“机械”中的“械”应读“x iè”。
这道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
俗话说,“秀才识字识半边。
”,其实是不对的,看来我们平时复习应多注意不能读半边的形声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的“一幅对联”的“幅”应为“副”,“副”用于成套的东西;B项中的“主弦律”的“弦”应为“旋”,这两个字在四川话中读音是相同的,其实普通话中读音是有区别的;C项中的“雍荣华贵”的“荣”应为“容”。
故正确选项是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C
【解析】
本题的突破点在第二个空格上,“干涉”含贬义,与语境搭配不当,所以,A、D两项可以排除。
所谓“病征”是指在病人身体显示的病的征象,而“病症“则是疾病的泛称。
根据语境,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的显然应该是病人身体显示的病的征象即“病征”,排除B项。
所以,正确选项是。
4.B
【解析】
试题分析:A结构混乱,“充满”前面的主语应当是“论述”,前面是“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的主语是“他”,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C不合逻辑,句子前后构不成转折关系。
D语序不当:①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构成“不仅艺术活动……而且技术活动……”对举形式。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
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A“充满”前面的主语应当是“论述”,前面是“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的主语是“他”,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5.C
6.D
7.D
【分析】
5.试题分析:原文中却是这样表述的:“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很明显,“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应属于“文化的更深层次”,而不是“文化的浅显层次”。
在选项的设置上,偷换了概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
而D项却说“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明显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明显将这个主次关系颠倒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
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大意答到即可)(4分)
9.(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6分)
10.(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
(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
(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
(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6分) 11.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
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大意答到即可)(6分)
【分析】
8.试题分析: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对比喻句的理解。
比喻句是“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只要找到“书”和“遗民”在文中的相似点就行了,相似点是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
想到此答案自然得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答案要点可从第四段(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
)从第五段(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段(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按照原文顺序第一第二段(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
第三段(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
第四第五第六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
最后一段(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试题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学生在作此题时,若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一问是不难的。
第二问中(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
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
)是联想和想象;(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
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是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
)是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第18题就是对比喻句的理解。
)体现了比喻的运用和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12.C
13.B
15.
(1)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似的跟从他。
(4分)
(2)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涵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3分)(3)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及:遇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B前表祈使语气的副词,后代词,指代屈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应该是曹丕封他为任城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哪个字用得好,1分;分析2分)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景1分,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