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部编版九下】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习题】
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
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B、“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由宋朝郭茂倩编写。

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1、分析:B 无心理描写。

2、分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分析: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

4、分析:B “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5、分析:C 这是一首叙事诗。

6、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
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习题】
1、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B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
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2、下列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B.全诗想象奇特,以冬春之际一天之内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C.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3、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A、叙事诗自由诗
B、写景诗叙事诗
C、边塞诗送别诗
D、田园诗抒情诗
4、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

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5、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7、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8、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
【答案】
1、分析: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

应该是:北风吹扯着红旗,红旗被冻住,一动不动。

2、分析:B、应该是秋冬之季。

3、分析:C 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送别诗。

4、分析:A 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这种说法不正确。

主要表现诗人对朋友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

5、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6、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7、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
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8、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

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习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5、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

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分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

2、分析: 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

3、分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分析:D
5、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6、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

“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7、答: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
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习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分析: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分析:C、没有拟人。

3、分析:A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

没有大战告捷。

4、分析:D 不是拟人手法,而是一语双关。

5、答: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
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6、答: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原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习题】
1、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

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对这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
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是说从秦汉旧址经过很伤心。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3、仔细品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说说“聚”“怒”的字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答案】
1、分析:A、潼关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

2、分析:C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3、答:“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

“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

4、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