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促成课堂活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化”促成课堂活力
作者:章国宝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8年第04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至九年级)的教学目前已进入第四年了。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为,只有当学生要学、肯学、爱学时,才能让教学发挥出更大的精彩。

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高涨,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是我们所要考虑和达成的。

一、课堂导入活动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

采用搞活动的方法来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让学生在愉快中进入角色,在互动中进入课堂。

如在教“相互作用力”这节课时,我面带笑容要求大家为某个同学的进步而鼓掌。

教室中顿时响起了“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极了。

我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拍掌的学问吗?”这下同学们都被问住了,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到底有啥学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力的相互作用。

这样的课堂导入生动,形象自然,融科学性,趣味性一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教学内容习题化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出科学问题是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

教师就得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其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有机地编制和设计教学内容也很必要,让内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在上“惯性”这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内容:10月2日,一队学生乘汽车出去到某地旅游,问:
(1)当汽车突然加速向前,在座的人会有什么感觉?
(2)当汽车突然减速了,在座的人又会有什么感觉?
(3)当汽车突然向左转弯,在座的人又会有什么感觉?
先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完成,最后小组交流。

三、探究过程游戏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化,是以活动为主要特征,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由此我深感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在课堂中多搞一些以小组为基础的游戏化活动,鼓励学生去表演,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复习课上,我让学生做了以下的游戏,目的是去理解和记住“当蜡烛靠近(或远离)透镜时,像将变大(或变小),同时像也将远离(或靠近)透镜”这个结论。

过程如下:
1.准备:选A、B、C、D、E五位同学。

2.分工:C作为凸透镜,A作为蜡烛,B、D、E作为像。

其中身高E>A=B>D。

3.过程:当A在凸透镜左边某位置时,右边B站立在某位置,但当A朝远离透镜方向走,右边该换谁呢?向哪个方向走呢?(答案是换D而且向透镜靠拢)当A朝靠近透镜方向走,右边又该换谁呢?向哪个方向走呢?(答案是换E而且远离透镜)结果D、E两个同学都换对了。

同时通过换组让大多数同学参与了这个游戏。

活动游戏化,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讲述还得简缩化
简缩化就是去提炼教材知识的关键部分,然后进行概括成一个或一组“信息符号”,便于让学生的大脑接收、存储和提取。

也可以用心寻找关键性作用的字进行连接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句子,学生很快会理解和熟记。

表现方法是用鲜明形象的比喻、易记的缩句。

这样的讲述,让学生不至于记不住知识而发愁,产生厌烦。

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互动的一种方法。

例如,教学“凸透镜成像”知识时,我说这相当于抗战时期用的游击战——你进我退,你退我进。

这样不但记住物体向透镜靠拢(或远离),像距增大(或减小)的知识,也搞活了课堂。

又如在上
八年级上册的《风》这节课时,我告诉同学们用一句话记:无软(论)轻微和清强(0级到7级的风名依次是无风、软风、轻风、微风、和风、清劲风、强风)。

五、提问必须技巧化
即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当课堂上出现“冷场”时作为教师要去引导学生提问,可以教师先示范提问。

例如在讲授动物的有关知识后,教师提出“有人说蚯蚓既聋又瞎,你认为有道理吗?”,讲了植物的“根、茎、叶”后,教师提出“南方和北方的植物的根、茎、叶的不同和什么有关呢?”然后要求学生模仿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同学们会踊跃发言,让课堂充满活力。

六、评价应该情感化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积极评价要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

”在平时教学中就要以表扬为主,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学习科学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某某同学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问题及解题方案。

总之,以思促动,以动带思,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动起来,这样会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杨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