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2(细胞生物学)(共23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3× 网格蛋白分子 + 3× 短肽链
(重链)
★三腿蛋白复合物
(轻链)
五角形或六角形网格状结构
(衣 被)
重链 轻链
钩状:装配结合部位
三腿蛋白复合物
第20页,共23页。
装配的中间物
(二)胞吐作用
(zuòyòng)(exocytosis)
概念 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质膜下方,与质
特点: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消耗代谢能,如钠泵、钙泵等。 ★★ 钠钾泵(Na+-K+ pump) ①化学本质: Na+-K+ ATP酶,兼有载体蛋白和酶的双重活性
②化学组成: 大亚基:跨膜蛋白,催化部位 外侧:K+、乌本苷的结合部位 内侧:Na+、ATP的结合部位
小亚基:膜外半嵌入的糖蛋白,作用不详
膜融合,把物质排到细胞外的运输过程。
结构性分泌
按作用方式分类
调节性分泌
第21页,共23页。
第22页,共23页。
(三)质膜循环
(xúnhuán)
定义:在细胞的内吞与外吐过程中伴随着膜的运动,质膜与细胞内膜之 间不断地进行着移位、融合或重组,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一现象 称质膜循环。
第23页,共23页。
C、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
D、为细胞主动运输葡萄糖、氨基酸提供驱动力。
第12页,共23页。
5、伴随(bàn suí)运输 (cotransport)
由Na+-K+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钠离子浓度梯度驱动的葡萄糖主动运输 由两种载体蛋白协同完成
①钠钾泵:将Na+泵出细胞,造成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 ②葡萄糖特异性载体蛋白:利用Na+ 势能驱动,结合葡萄糖,
※ 指细胞内吞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的过程,如 细菌、无机尘粒、细胞碎片等 ※ 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称吞噬体(phagosome)
※ 是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的重要方式
※ 在高等动物和人类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第17页,共23页。
2.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 指细胞内吞大分子溶液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物的活动 ※ 吞饮形成的囊泡称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通道蛋白----只参与被动运输
第6页,共23页。
(二)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方式 1、简单(jiǎndān)扩散(simple
diffusion)
特点: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不依靠专一膜蛋白分子,使物质
顺浓度梯度从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
第7页,共23页。
2、离子通道扩散
(kuòsàn)
特点:快速、特异性强, 由通道蛋白构成的闸门控制间断开放,
使之与Na+相伴进入细胞(因此又 称共运输或同向协同运输)
第13页,共23页。
单运输:葡萄糖载体蛋白、钠钾泵等载体单纯转运一种物质的运输方 式。
协同运输:钠钾泵和葡萄糖特异性载体蛋白同时转运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
如果同方向转运物质,称为(chēnɡ wéi)共运输或同向协同运输。 如果相反方向转运两种物质,称为对向运输或逆向协同运输。
特点: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不消耗代谢能,顺浓 度梯度转运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和金属离子 等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
简单扩散速率与易化扩散速率比较
与物质浓度差成正比
在一定限度内与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当所有载体蛋白的结合部位全部被占 据时,速率达最大并维持在此水平上
第9页,共23页。
4、离子(lízǐ) 泵
第18页,共23页。
★ 3.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zuòyòng) (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概念:特异性很强的胞吞作用,大分子与质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然后内 陷成有被小窝,继之形成有被小泡,完成物质传送。 细胞对胆固醇 的摄取为例:
第19页,共23页。
组成: ★网格蛋白(√);短肽
★根据物质转运与能量耦联,分为两种运输方式: ①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物质借助于膜转运蛋白,顺着Hale Waihona Puke 化学梯度自发穿越细胞膜,不需消耗能量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物质借助于膜转运蛋白,逆着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需消耗能量 载体蛋白----既可参与主动运输又可参与被动运输
胞吞作用
★ 分类
胞吐作用
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结构性分泌 调节性分泌
第16页,共23页。
(一)胞吞作用 (zuòyòng)(endocytosis)
定义:细胞表面发生内陷,由细胞膜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物质
包围成小泡,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运输过程。
1.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第五章 细胞膜及其表面
(biǎomiàn)
第1页,共23页。
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细胞外基质:是由一些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构成的纤维网络胶体
(jiāo tǐ)结构体系,是细胞生命代谢活动的分泌产物,同时也构成了 组织细胞整体生存的功能活动的直接微环境,不仅是细胞功能活动 的体现者与执行者,也是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和结构成分。
第3页,共23页。
一、穿膜运输
(yùnshū)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机制
1、膜对物质分子的通透性 ------取决于物质本身分子特性及膜的结构属性
物质本身 分子特性
1、分子量大小 2、脂溶性程度
人工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相对透性
膜结构属性
1、脂质双层 2、膜蛋白特性
第4页,共23页。
2、膜物质转运(zhuǎn yùn)工具 ----膜转运蛋白:转运特定类型物质的膜蛋白
第14页,共23页。
思 考 题:
1、各类小分子物质的穿膜机制有何不同?各自有哪些穿膜 运输方式?
2、小肠上皮细胞具有两种葡萄糖载体,它们(tā men)各自如何 进行葡萄糖的转运的?
第15页,共23页。
二、膜泡运输
(yùnshū)
★ 概念:
大分子及颗粒物质并不直接穿越细胞膜,而是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 和融合来完成物质转运,此过程需消耗能量。
顺电化学梯度转运物质,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
离子通道蛋白的类型:
A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 B 配体门控通道(ligand gated channel)
C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 gated channel)
第8页,共23页。
3、易化扩散(kuòsàn)(facilitated diffusion)
第10页,共23页。
③运输(yùnshū)过程—:—逆电化学梯度转运Na+和K+
第11页,共23页。
④工作效率 1个ATP酶分子(fēnzǐ)每秒钟水解1000个ATP分子,进行1000次Na+、K+的主动运输; 每水解1分子ATP所释放的能量可泵出3个Na+,同时泵入2个K+。
⑤生理意义
A、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浓度梯度; B、维持膜电位;
★按运输 机制分类
①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
②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蛋白质在膜上形成一个亲水性通道,允许特定溶质穿越
第5页,共23页。
3、膜物质转运方向的控制因素 ----物质的电化学梯度(tī dù)(包括浓度梯度和跨膜电压)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1、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2、胶原和结构蛋白
3、非胶原糖蛋白
第2页,共23页。
第五节 细胞膜与物质(wùzhì)的跨膜转运
概述 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膜有选择性地允许或阻 止一定物质穿越的性能。
物质
穿膜运输 ——小分子和离子的运输
运输
形式
膜泡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