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改革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改革的思考
公文写作课程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已经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公文写作既是当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实施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多种工作的必备技能。
然而即便是对该课程给予充分重视的专业,其应届毕业生也表现出缺乏公文写作基本常识与能力素质的情况,对公文的格式、语体、用词等都还不能熟练掌握。
这难免使公文写作在高校课程中陷于尴尬境地。
一、当前高校公文写作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校对公文写作课程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校中如果开设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档案管理、文秘等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其目的无非是让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顺利对接未来用人单位的需要。
然而,虽然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公文写作课,但这些专业之间的性质差别还是存在的,不能以一个广义的目标来定位所有这些专业的公文写作课。
例如文秘专业,学生势必将公文写作课视为自已日后安身立命的重要途径,自然高度重视该课程。
而在行政管理专业中,学生看重的是行政事务管理能力、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掌握与执行能力等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公文写作只是其中一个相对较小的专项能力,因此对公文写作课程的整体重视度不会达到文秘专业的水平。
再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主要基于文学、文字能力的掌握,写作能
力的培养范围远超过公文写作一项,因而也难以视公文写作课程为核心课程。
有鉴于此,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公文写作课程,在目标定位上应该在有针对性的基础上有所区别,甚至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日后在工作实践中对公文写作能力的不同要求。
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安排他们的公文写作课程时,应考虑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文写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教科书对学生进行灌输,如此则失去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文写作的意义。
第二,高校安排公文写作课程的时间不尽合理。
课程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与教学效果是否达标、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由很大关系。
所以当前很多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难达到,与课程时间的安排有关。
绝大部分高校都会将公文写作课程安排在前四个学期。
事实上,这种安排并不合理。
前四个学期一般是公共课、专业课课程相对较集中、较繁杂的阶段,学生还要面对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考证”任务,课业与学业压力都比较大。
学生为保证他们认为重要的课程学习与考试,往往会偏向轻视甚至放弃诸如公文写作这样的“边缘”课程,这对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致命的。
也有少部分高校将公文写作课程安排在最后两个学期,理由是该课程教授的能力重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大四临近毕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助于他们在学完之后能立即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岗位上去。
这种安排看似合理,但其实往往事与愿违。
比起日后工作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大四
学生更看重的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和顺利通过,以及考研或找工作,对课程教学的兴趣整体比不上低年级的学生。
由此看来,将公文写作课程安排在大三、即第五、第六个学期,才是比较合适的。
但目前极少有高校能够做出这样的安排,盖因这一阶段的课程基本被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占满,很难有课时可以留给公文写作这样的基础课。
第三,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公文写作课程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是非常广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写作技巧。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予以替代,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手段大多有创新的形式,但实际创新依然不足,新手段的运用存在诸多问题。
以多媒体教学为例,部分高校受限于财政投入,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不足或设备老旧。
部分高校尽管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但多数时候是用于应付各种检查的“摆件”,实际使用率却不高。
此外,有相当比例的公文写作课程教师平常很少接触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存在不足,往往只能用教材附带的课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教师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教学加工能力。
第四,高校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当前不仅是公文写作课程,高校不少课程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说、学生不明所以地听”的教学模式。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
放的不断深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越来越受到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上多元文化在高校中的不断被包容、不断相互融合,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心理预期也越来越强。
这就对很多课程原有的灌输式教学形成了冲击,其中就包括高校公文写作课程。
此类课程在西方教育先进的国家是不会单独开设的,因而没有所谓的经验可学,必须在改革中靠自己摸索。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转型期,公文写作课程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气氛缺乏新鲜感,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此外,教材在公文写作的教学模式改革与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公文写作的教材建设十分滞后,对教学模式改革非常不利。
例如教材出版市场上,众多不规范、审核不严格的公文写作教材流入课堂。
即便是编写规范、严格审核的教材,其间内容又多是文体样式的固化、措辞应用的枯燥,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改革的思考
第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公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关键点就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前文所述公文写作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艰巨任务,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首先要抓住源头,即教材建设。
公文写作教材是教学内容最直观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由于公文写作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容随意发挥,紧紧围绕教材才是比较稳妥的方法。
如果游离于教材之外实施课程,势必给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培养带来反效果。
当前,全国
高校没有统一的公文写作教材,高校的教材使用情况可谓五花八门,因此高校与有关部门亟需在教材建设上下大功夫。
公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必须尊重实用性原则,编写前后都需要密切跟踪社会实际需要。
一方面可以以编印课程提纲为切入点,分时分段向学生提供专项学习资料,并主动剔除过时的教学内容、增添新的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加以区分,制定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或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