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徐汇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2019.12
【考生注意】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姜夔《扬州慢》)。

(韩愈《师说》)
(填人名)将目光投向现实,用
“,
”暗示皇帝被奸佞包围,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

2.按要求选择。

(5 分)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19世纪末,随着牛顿的经典力学基础的崩塌,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开始松动起来,
它们之间除了“非此即彼”,还要适当承认“亦此亦彼”。

凡不是纯粹的思辨而包含一定经验内容的,
因而可以为经验“证实”或“证伪”①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经受检验的,即不可“证实”或“证伪”
的,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

这就是说,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并不在于理论是否与经验相符合,而在
于其中是否包含可用以解释某些已知现象并预测某些未知现象的经验内容。

即使后来有的现象它解释
不了,或者预测错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力学、托勒密地心说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仍然包含一定
的经验内容,仍然可解释或预测某些经验事实,因而仍然是科学。

而且,正由于科学理论只能包含有
限的经验内容,又总是注定了要为新的经验所否定,因而也可以说它们又总是具有“潜在反证”或者
潜在谬误。

从这点看,这不仅不是科学理论的缺点,而且恰恰表明它的科学性之所在。

总之,“金无
足赤,人无完人”,科学也同样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同样难免真伪混杂,是非难辨。

它已永远失去了那绝对真理的神圣光圈。

③那么,在这条界河另一面不受经验检验的东西,是否统统都是伪科学呢?
④“证实主义者”认为凡是不可证实的就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说“水是世界的本原”②就没有意义,
因为这里的“水”并不是实际存在的H2O,也无法用已知的物理化学手段加以测定。

这类命题既然无
法证明其真伪,因而也是超出于科学范围之外的,是“形而上”的。

至于它们是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
那种意义的“伪科学”,“证实义者”没有作正面的回答。

在他们那里,科学仍然拥有自己严密的围
墙。

⑤另外一部分“证伪主义者”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他们虽然也给科学筑了一道围墙——凡不可证
伪的就不属于科学的范围,但对于围墙以外的东西却不再一概斥之为“没有意义”。

他们在这里又划
分了两个不同的部分。

一部分是有意义的,如逻辑、数学等等,它们尽管不是经验科学,因而也不可证伪,但或者是经验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者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而推动了经验科学的发展。

例如“水是世界的本原”,就有力地推动过物理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

另一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如占星
术,总是含糊其词以逃避经验的检验,而且对于人类的认识也没有积极作用。

只有这一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伪科学。

在这里,伪科学缩小到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使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横亘着一个尽管不属于经验科学,但仍具有认识意义的广阔的中间地带。

⑦但是科学的实际历史并不完全是这样。

日心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甚至还早于地心说出现,但它战胜不了相对错误的地心说,反而被埋没了两千年之久。

可见,历史并不是一条真理战胜谬误的一往无前的康庄大道。

反之,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尽管有反证却并不一定立即遭到“证伪”。

牛顿力
学极盛时期就有许多反证:在天体力学中水星运动不遵守牛顿定律;在光学中粒子说从一开始就解释不了光的绕射现象。

但是它仍然巍然屹立,并不为这些反证所动摇。

可见,无论地心说或牛顿力学,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其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一面,说明科学也容许某种不可检验性,或不可证伪性。

⑧这是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定向的集体活动。

作为知识体系,它服从于经验的逻辑检验,即是否符合真理;但是作为社会活动,就要看这种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能否解决预定的问题,满足预定的需要,在这里,科学还要服从于功利的需要。

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抛开科学的有效性去谈正确性,是不对的。

4.下列语句中,可以用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4分)
父亲的树
①三年困难时期①,我正上高中。

一日父亲出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搭眼
就认出是
一遍,让我再填,他再踩踏。

他教我在土坑外沿围一圈高出地面的土梁,再倒进水去。

我遵嘱一一做
好,看着土坑里的水一层一层低下去,渗入新填的新鲜土坑里,成活肯定是毫无疑义。

父亲又指示我,
用酸枣刺棵子顺着那个小坑围成一圈栽起来,再用铁丝围拢固定,恰如篱笆,保护小椿树秧子。

父亲
坐在地上抽烟,看着我做。

我却想到,现在属于父亲领地的,除了住房的庄基,就门前的这一小片场
枝分杈的形态就保持下来,直到现在都合抱不拢的大树,依然是对称平衡的双枝撑立在天空。

④到八十年代初始,吃饱穿暖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的好光景到来时,我筹备拆掉老朽不堪的旧房换盖
新房了,不料父亲生了绝症。

他似乎在交待后事,对我说,场塄上那棵椿树,可以伐倒做门窗料。

椿
树性硬却也质脆,不宜做檩当梁,做门窗或桌椅却是上好木材。

父亲感慨说,我栽了一辈子树,一根
椽子都没给自家房子用过,都卖给旁人盖房子了,把这椿树伐下来,给咱的新房用上一回。

我听了喉
头发哽,一时说不出话来。

不久,父亲去世,椿树依然蓬勃在门外的场塄上,一直长着,直到现在。

⑤现在,父亲去世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拆掉换盖成水
泥楼板结构的新房了,只留下他亲手栽的树还生机勃勃,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心里。

⑥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
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
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注]①三年困难时期:指1959-1961年,因自然灾害与政策失误,产生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
缺危机。

9.有人认为第①段画线句可以删去,请就此发表你的看法。

(3分)
10.结合全文,对⑥段进行赏析。

(5分)
11.本文与《合欢树》都写了树,但史铁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陈忠实则全文都在写“父亲的树”。

请辨析这两种构思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渡青草湖①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④⑤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

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

杜若:香草名。

《楚辞》
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

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

巫峡:
有巫山神女的传说。

④逗:停止。

⑤讵:犹“岂”。

《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一
苇”指小船,“杭”即“航”。

)(1分)
B.左思的《咏史》
D.杜甫的《登高》
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14.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

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
叶秀发传(明)宋濂
②初授福州长溪簿,调安庆府桐城丞。

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

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

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

③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

俄以前事论夺。

秀发退

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

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③
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

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言辞朗烈,闻者嗟叹。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
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

”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

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

其忠义出于
天性,至死不变。

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注]①生聚:指百姓。

②制阃:指将帅。

③觖望:不满意。

)(2)金人计沮不得近()..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8.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3分)
20.第③段是如何塑造叶秀发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4分)
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


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


24.第③段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5分)
三写作70分
25.丰田旗下的花冠车型各项性能均衡,却被评价为“它的优点是没有缺点,而缺点就是没有优点”。

宝马3系车为充分实现其操控性放弃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却被称为是“每个男人都该拥有”的汽车。

这也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自己该如何成长。

2019 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积累应用10 分
1.(5 分)(1)冷月无声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1)C(2 分)(2)A(3 分)
3.“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或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标准)( 2 分)
4.D(3 分)
5.C(3 分)
6.B E(4 分)
7.在第⑥段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与人们认识的差异把文意再推进一层,以地心说和牛顿力学为例,阐明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真理并不总是能顺理成章地代替谬误。

引出下文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最终得出对科学的新认识。

( 4 分)
9.不宜删去。

一方面,这句话写出父亲对栽树的偏爱,甚至执念:哪怕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很小的领地,也要栽上
10.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椿树,如“绣集”表现椿树花的娇美与密集,“撒”“弥漫”表现花香柔和四溢的情致。

全文在一幅柔美而有诗意的画面中结尾,引人遐想与回味。

作者的描写充分表达出他对椿树花香的沉醉留恋,饱含了对父亲的爱与追忆。

以此结尾,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对为家庭为子女毕生默默奉献的父亲的感念。

(赏析的角度:语言、情景关系、余味、卒章显志)( 5 分)
11.《合欢树》中,母亲对树的成长寄予的希望与她对儿子的健康寄予的希望是对应的。

所以,在文章前半部分对往事的追忆中,处处有合欢树的影子。

之所以到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是出于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这使他刻意回避,始终与合欢树保持着距离,这样的构思更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父亲的树》中,父亲对椿树成材的期待与他对儿子成材的期待也形成对应。

全文借写父亲如何栽树养树,含蓄又充分地表现其对儿子的培养呵护之心。

我对椿树及其花香的留恋,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深切追忆与感念。

(4 分)
12.B(1 分)
13.C(2 分)
14.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

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

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

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

( 5 分)
(四)(19 分)
15.(1)深入探究,精通(1 分)(2)失败(1 分)
17.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 5 分)
18.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

(3 分)
19.竭尽心力,为百姓兴修水利;生命垂危,力劾贪官;同列问病,却以国事为重;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给满 3 分为止)
20.一方面正面叙写叶秀发对自己蒙冤削官毫不在意,却极力为李诚之鸣不平,体现他的正直;另一方面,从侧面描写史弥远打听叶秀发的为人,借来客之口,申述叶秀发保全桐城之功,体现了他的贤德。

(4 分)
参考译文:
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

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

弟子们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

最初任福州长溪主簿,后来又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

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

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

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

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

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劳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

降职为迪功郎。

没多久,又被授予宣教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

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

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

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

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平则鸣为他争辩。

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

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

”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

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会绝收的。

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

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发病,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

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

人们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

”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

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

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

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领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22.A(2 分)
23.伸张孔子“君子居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

赞扬少数民族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此地教化百姓。

( 4 分)
性;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更进一步,提
出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
化百姓,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

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

( 5 分)
参考译文:
先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

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
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
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

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
衣服。

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

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

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来伸张孔子的话。

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
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
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
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
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

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

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
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

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三写作(70 分)
400 字。

性;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更进一步,提
出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
化百姓,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

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

( 5 分)
参考译文:
先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

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
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
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

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
衣服。

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

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

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来伸张孔子的话。

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
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
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
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
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

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

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
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

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三写作(70 分)
400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