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用单片机控制5V继电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单⽚机控制5V继电器
动⼿⽤单⽚机控制5V继电器
⽤单⽚机控制继电器
这⾥继电器由相应的S8050三极管来驱动,开机时,单⽚机初始化后的P2.3/P2.4为⾼电平,+5伏电源通过电阻使三极管导通,所以开机后继电器始终处于吸合状态,如果我们在程序中给单⽚机⼀条:CLR P2.3或者CLR P2.4的指令的话,相应三极
管的基极就会被拉低到零伏左右,使相应的三极管截⾄,继电器就会断电释放,每个继电器都有⼀个常开转常闭的接点,便于在其他电路中使⽤,继电器线圈两端反相并联的⼆极管是起到吸收反向电动势的功能,保护相应的驱动三极管.
51单⽚机驱动继电器电路
1.基本电路如右图。
2.单⽚机的IO⼝输出电流很⼩4到20mA,所以要⽤三极管放⼤来驱动继电器。
主要技术参数
1.触点参数:
触点形式:1C(SPDT)
触点负载:3A 220V AC/30V DC
阻抗:≤100mΩ
额定电流:3A
电⽓寿命:≥10万次
机械寿命:≥1000万次
2.线圈参数:
阻值(⼠10%):120Ω
线圈功耗:0.2W
额定电压:DC 5V
吸合电压:DC 3.75V
释放电压:DC 0.5V
⼯作温度:-25℃~+70℃
绝缘电阻:≥100MΩ型号:HK4100F-DC5V-SH
线圈与触点间耐压:4000VAC/1分钟
触点与触点间耐压:750VAC/1分钟
继电器⼯作吸合电流为0.2W/5V=40mA或5V/120Ω≈40mA。
三极管基极电流:继电器的吸合电流/放⼤倍数=基极电流(40mA/100 =4mA),为⼯作稳定,实际基
极电流应为计算值的2倍以上。
基极电阻:(5V-0.7V)/基极电流=电阻值
(4.7V/8mA =3.3KΩ)。
这⾥单⽚机IO⼝输出⾼电平触发三极管导通。
经过以上的分析计算得出:三极管可⽤极性是NPN
的9014或8050,电阻选3.3K
AT89S52 每个单个的引脚,输出低电平的时候,允许外部电路,向引脚灌⼊的最⼤电流为 10 mA;每个 8 位的接⼝(P1、P2 以及 P3),允许向引脚灌⼊的总电流最⼤为 15 mA,⽽ P0 的能⼒强⼀些,允许向引脚灌⼊的最⼤总电流为 26 mA;全部的四个接⼝所允许的灌电流之和,最⼤为 71 mA。
⽽当这些引脚“输出⾼电平”的时候,单⽚机的“拉电流”能⼒呢?可以说是太差了,竟然不到 1 mA。
结论就是:单⽚机输出低电平的时候,驱动能⼒尚可,⽽输出⾼电平的时候,就没有输出电流的能⼒。
基本参数: S8050 S8050 h=270
类型:NPN
耗散功率:0.625W(贴⽚:0.3W)
集电极电流:0.5A
基极电压:40V
发射极击穿电压:25V
发射极饱和电压: 0.6V
特征频率f :最⼩150MH
按三极管后缀号分为 B C D档贴⽚为 L H档
放⼤倍数B85-160 C120-200 D160-300 L100-200 H200-350管脚排列顺序:E、B、C或E、C、B
常⽤三极管参数(参考)型
号极性
P CM(W )I CM(m A) BV (CEO)V f T(MH Z) hF E
9
012P NP 0.62550040-- 64 ~ 202 9
014N PN 0.62510050-- 60 ~ 1000 8
050N PN 1 1.5A 2519085 ~ 300
8 550P
NP 1 1.
5A
252
00
60 ~
300
注释:
1.PCM是集电极最⼤允许耗散功率。
2.ICM是集电极最⼤允许电流。
3.BV(CEO)是三极管基极开路时,集电极-发射极反向击穿电压。
4.fT是特征频率。
5.hFE是放⼤倍数。
6.从上⾯的继电器线圈参数得知,继电器⼯作吸合电流为0.2W/5V=40mA或5V/120Ω≈40mA。
7.三极管的选择:
1.功率PCM:⼤于5V*继电器电流
(5*40 mA = 0.2W)的两倍;
2.最⼤集电极电流(ICM):⼤于继电
器吸合电流的两倍以上;
3.耐压BV(CEO):⼤于继电器⼯作电
压5V,可选10V以上;
4.直流放⼤倍数:取100。
5.三极管可选:PCM(0.4W↑),ICM
(80mA↑),BV (10V↑)
8.三极管基极输
⼊电流:继电器的吸合
电流/放⼤倍数=基极电
为⼯
流(40mA/100 =4mA),
作稳定,实际基极电流应
为计算值的2倍以上。
9.基极电阻:(5V-0.7V)/基极电流=电阻值
(4.7V/8mA =3.3KΩ)。
10.这⾥单⽚机IO⼝输出⾼电平触发三极
管导通。
经过以上的分析计算得出:三极管可⽤极性是NPN的9014或8050,电阻选3.3K。
11.三极管的放⼤倍数要求不⾼,⼀般买的
都可以,100~500 (放⼤倍数分段可选),随便买的都可以⽤。
12.电阻R1选3.3K/0.25W就可以了,保证
基极为MA级电流就可以开关三极管了。
当三极管由导通变为截⽌时,继电器绕组感⽣出⼀个较⼤的⾃感电压。
它与电源电压叠加后加到控制继电器线圈的三极管的
e、c两极上,使发射结(e—c)有可能被击穿。
1.为了消除这个感⽣电动势的有害影响,在继
电器线圈两端反向并联抑制⼆极管,以吸收该电动势。
2.⾃感电压与电源
电压之和对⼆极管来说却
是正向偏压,使⼆极管导
通形成环流。
感应的⾼电
压就会通过回路释放掉,
保证了三极管的安全。
主要技术参数
1.触点参数:
触点负载:3A 220V AC/30V DC
阻抗:≤100mΩ
额定电流:3A
电⽓寿命:≥10万次
机械寿命:≥1000万次
2.线圈参数:
阻值(⼠10%):120Ω
线圈功耗:0.2W
额定电压:DC 5V
吸合电压:DC 3.75V
释放电压:DC 0.5V
单⽚机IO的驱动能⼒
P0⼝的驱动能⼒较⼤,当其输出⾼电平时,可提供400 A的电流;
P0⼝输出低电平(0.45V)时,则可提供
3.2mA的灌电流,如低电平允许提⾼,灌电流可相
应加⼤;
P1、P2、P3⼝的每⼀位只能驱动4个LSTTL,即可提供的电流只有P0⼝的⼀半;
继电器线圈需要流过较⼤的电流(约50mA)才能使继电器吸合,⼀般的集成电路不能提供这样
⼤的电流,因此必须进⾏扩流,即驱动。
因此,要⽤单⽚机控制各种各样的⾼压、⼤电流负载,如电动机、电磁铁、继电器、灯泡等,不能⽤单⽚机的I/O线来直接驱动,⽽必须通过各种驱动电路和开关电路来驱动。
NPN 晶体管驱动时:
1、基极⾼电平→晶体管饱和导通→集电极低电平
→继电器线圈通电→触点吸合。
2、基极低电平→晶体管截⽌→继电器线圈断电→触点断开。
PNP晶体管驱动的优点:
1、单⽚机IO端⼝的低电平驱动能⼒较强;
2、避免单⽚机上电时IO为⾼电平,造成继电器误动作
继电器驱动电路的⼀些注意事项
要与强电隔离和采取抗⼲扰措施,否则容易出现乱码和死机、重启–三极管的基极对地要有⼀个下拉电阻,防⽌误动;
–⼤电流⼯作时,继电器触点应安装RC消⽕花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