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钢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3、请填好自己的姓名与考号,填写不正确,视为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 B.以封地(国)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B 卫、许、陈都属于分封制下的封地,故选B。

2.下图体现出的重大历史意义,不符合史实的是
A.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C 图片反映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后,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故A正确;该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 正确;战略反攻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故D正确。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3.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下列②属于哪一基本要素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②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意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③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这一民族政策
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钥匙”,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国家的统一
A.史料 B.史料解释C.历史叙述D.历史评价
B ①属于史料,②属于史料解释,③属于历史叙述,④属于历史评价。

4.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其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美两国开始实现正常化 D.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 从图表可知,新中国与外国建交的最高峰是在1972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是在1955年,中美两国开始实现正常化是在1972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故只有C与图表中的事件符合。

因此选C。

5.某书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日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最有可能的国家是
A.中华民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B 从材料信息中的“国有大事,王谕相”可知该国有国王,中华民国和美国都是共和国,没有君主,故可排除A、C两项。

从材料信息“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可知,该国国王没有实权,故D不正确。

这段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6.阅读右边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D.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回到俄国
A 该漫画反映的是俄国二月革命后的俄国情况。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故
B 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现象,故C正确;D项与史实符合。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

7.2010年11月23日,朝鲜韩国在延坪岛海域相互炮击。

此后美国韩国日本举行多次军演,半岛局势持续紧张。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朝鲜半岛便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

自“二战”结束以来的60多年中
①朝鲜半岛的分裂由美苏占领区发展而来②在“冷战”阴影下朝鲜分裂
③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A.①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D 朝鲜半岛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其分裂由由美苏占领区发展而来,故①②正确;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迫使美国于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故③④正确。

因此选D。

8.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 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

“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故选B。

9.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

”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 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C 中国近代化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思想领域的思辨化和科学化。

“江浙人摸钱”是指江浙人民善于经营,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突出的表现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10.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
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从图表可知,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产幅度较大,而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产值片面上升,但农业产值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值下降。

即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故选D。

11.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从题目中新中国35年以来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84年。

A发生在1980年,B发生在1990年,C发生在1988年,D发生在1984年。

因此选D。

12.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l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D 从题目中的时间“1500年以后”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起了“价格革命”。

题干材料即是“价格革命”的反映。

1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C 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该政策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题目中“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和“雇佣劳动力”经营生产即是新经济政策的反映。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1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 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15.右图是某电影的宣传海报,它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

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B.这部电影,可以做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
C.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
D.在乾隆年间,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
C A不正确,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B项中的“可靠”表述不严谨。

D项中的时间“乾隆年间”不正确。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梅兰芳饰演“旦角”,故选C。

1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B 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

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9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17.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

”此处的“开始”是指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A 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工作放到了第一位。

故选A。

18.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D 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

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故选D。

19.电视连续剧《天仙配》有这样的情节:唐朝张百胜得道升天,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是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

假如此情境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A.相对论 B.量子论 C.转基因理论 D.进化论
A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题目中的年龄“恒定”,“永葆青春”是钟慢效应的缩影。

故选A。

20.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格斯所述的现实最有可能导致下列哪一作品产生?
A.《巴黎圣母院》 B.《安娜•卡列尼娜》 C.《老人与海》 D.《母亲》
A 恩格斯的这段话反映了浪漫主义出现的背景。

从材料看,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性”制度并不像想象中的美好。

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试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了。

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B项《安娜·卡列尼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C项《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文学作品;D项《母亲》是苏联高尔基的作品,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21.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特别之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凤凰网(2010.11.19)材料二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

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

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据《中共党史》选编材料三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此间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

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

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10年3月11日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广州和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2分)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确定7月1日为建党节的参考因素。

(2分)在中国共产党90周岁诞辰来临之际,某中学准备在党的诞生地举办一次纪念活动。

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2分)
(3)读材料三,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2分)
21.
(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

(1分)
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1分)备选城市(任答一):
东京,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

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地点。

(2分)
(2)当时处于战争环境,缺乏档案资料;参加过中共“一大”的同志的回忆;党的领袖的提议。

(2分)
答上海和浙江嘉兴均可。

因为中共“一大”最初是在上海召开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2分)
(3)原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理念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国共两党都认同的;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的心愿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2分,其它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从广州、武汉曾经发生过的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大事角度思考回答第一问;联系辛亥革命历程,找出革命中发生大事的城市回答第二问。

(2)从材料中党的创始人的回忆,“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

”和毛泽东的表述角度思考回答第一问。

第二问可以从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角度思考回答。

(3)从国共两党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认同点角度分析回答。

22.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

(4分)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作为历史材料,图一与图二的区别在哪里?(2分)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
“伯里克利”、“民主政治”、“希腊文明”、“断层”。

(3)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

(4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10字以内。


22.
(1)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

(2分)
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形态。

(2分)
(2)图一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

(1分)
图二是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

(1分)
(3)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1分)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一方面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1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希腊文明的繁荣发展;(1分)但是,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最终造成社会动乱和外族入侵,使希腊文明形成断层。

(1分)
解析:(1)回忆教材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实行奴隶制民主政体。

联系两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回答“主要因素”。

(2)从图表可知,第一幅是文字材料,经过后人加工整理而成。

第二辅材料是实物材料,更加客观形象。

(3)首先应理解四个词语的含义,然后从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角度分析回答。

注意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论。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材料二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

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摘自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材料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推出
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000
亿(右图),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
美元继续贬值。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来临,砸下6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摘自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材料四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

(2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2分)23.
(1)历史渊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分)
主要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

(2分)
(2)“货币战争”:各国操纵本国汇率,展开竞争,为本国谋取利益。

(2分)(3)美国:美国的新一轮货币政策会导致对美国的信任危机,大大动摇美元的地位,同时也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从长远的观点看,也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

(2分)
(4)①立足国情,不畏外界压力,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加强货币监管,注重宏观调控。

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迎接挑战。

(任答其中两点,2分。

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材料一的意思是用美元可以购买各国的商品,言外之意是美元是“世界货币”。

等同于贵金属。

依次回忆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知识回答“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

(2)从各国间的汇率战角度思考回答。

(3)从材料三中“信任危机”和该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及美国经济的长远影响角度思考回答。

(4)属于开放性试题。

可以从发展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

24.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

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1610—1695)《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国之强计。

——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四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胡适(1923年)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说的“不合理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分)
(2)读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3分)
(3)分别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
24.
(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2分)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理学走向极端,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3分)
(3)与材料一: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启蒙思想;
与材料二:继承并发展了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2分)
(4)科学。

(1分)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分)
解析:(1)从材料一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理性社会。

联系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回答。

(2)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当时君主专制异常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文化专制加强。

回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回答。

(3)康有为的思想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反对专制王权。

比较该主张与材料一、二的关系可以回答。

(4)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

从材料中“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可知“名词”是科学。

回忆20世纪初思想界的重大变化回答“主要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