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布鲁克纳的布鲁克纳交响曲?——从一份节目单,谈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布鲁克纳的布鲁克纳交响曲?——从一份节目单,谈布鲁克
纳《第九交响曲》
星海音乐厅
广州·二沙岛·星海音乐厅 Xinghai Concert Hall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I. Feierlich, misterioso Nethe rlands Philharmonic Orchestra;Hartmut Haenchen;Anton Bruckn
er - Bruckner: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文:张可驹
看到吕嘉指挥国家大剧院乐团,前往星海音乐厅演出的节目单,实在心生佩服。
说起来,这份节目单也没什么“特别”的,仅是十分老派,却也十分重头的一组作品:上半场,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前奏曲与“爱之死”;下半场,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果然,还是足够老派,足够欧洲的一份节目单吧?然而,这样的老派与欧式,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这样的搭配有何特别的内涵,“布九”又是怎样一部作品?
稍稍资深的乐迷,不会对这样的搭配感到陌生,因为某些唱片就是如此配置曲目。
有时取自现场演出,有时则否。
给人老派的印象,一方面由于布鲁克纳对于瓦格纳的推崇广为人知,如此搭配甚为自然,而不用刻意去搭配某些新曲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少老一辈德奥指挥家,他们指挥布鲁克纳的录音常常就是围绕这样的曲目安排。
为何与此同时,我们会不知不觉产生欧化的印象?因为布鲁克纳交响曲被接受,继而受到推崇,起初是在德奥的范围之内,继而渐渐扩展至欧洲。
如今这些作品是世界各地的标准曲目,但它们真正获得普遍接受,其实是二战结束后,又过了十五年左右的事。
最好的体现,就是你不妨回顾一下,美国的大乐队是从何时开始常规性地灌录布鲁克纳交响曲?
而《第九交响曲》,在所有的“布交”之中又显得尤为特别。
首先毫无疑问的,因为它是未尽之作,布鲁克纳终了也未能完成这部作
品。
另一方面,就是从已完成的三个乐章看来,这实在是一部旷世之作,既大大开拓作曲家先前的风格,又堪称是将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风格发挥到极限的作品。
瓦格纳与布鲁克纳在拜罗伊特的剪影
有观点认为,“第五”和“第九”是最为布鲁克纳的两部布鲁克纳交响曲。
我基本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布鲁克纳”又意味着什么呢?说起来,将《第九交响曲》搭配瓦格纳《特里斯坦》中的名曲,之所
以是很好的组合,关键就在于这构成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让我们看到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前世今生。
布鲁克纳在世时,他的创作饱受争议。
即便在作曲家去世后,非议之声也未断绝,譬如你可能也听过这样一种观点:他仿佛将一首交响曲来来回回地写了九次。
因为布交虽然规模宏大,所采用的乐章设计,却始终围绕最传统的古典交响曲的模式,也始终采用纯器乐的形式,未曾引入声乐部分。
作曲家身处的19世纪末,正是创作思维巨变的时代,这样的传统被反衬地尤为引人注目。
仅是当我们面对布鲁克纳在那个传统框架中展开的交响天地,只会更加惊叹他的天才。
“布三”中直上云霄的铜管呼号,“布七”所呈现的凝练与戏剧性,“布八”那仿佛要响彻寰宇的宏大性,都是布鲁克纳交响曲创作的里程碑。
“布五”的独特性,在于该作将布鲁克纳创作中独特的冥想氛围,同他突破前人的宏大结构,几乎最完美的结合起来。
《第九交响曲》可说是在这两方面再做拓展,那种沉思默想的气质,被不断引向高处,仰望某种超然的境界;在结构方面,布鲁克纳原先依循传统做出的拓展,终于渐渐走到传统思维的边界。
这样在“破”/“立”之间的结构把握,恐怕也只有后来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可以相比。
古典交响曲往往突出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性。
到浪漫主义时
代,这样的构思有时在更悠长的主题中渐渐淡化,再到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中,主题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很多,线条很长,向前的推动力量,往往被一种绵延感冲淡。
布鲁克纳醉心于瓦格纳的风格,几乎到达对其顶礼膜拜的程度。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所以同布交关联极深,就在于该剧是瓦格纳独特的风格到达新高度的标志。
无论是高度半音化的写作,还是对于“无终旋律”的运用,对于布鲁克纳的影响是无以复加的。
然而风格之中,所承载的音乐内容、意境,终究是完全不同。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50年代拜罗伊特的演出照
布鲁克纳的创作核心,始终围绕他强烈的信仰,虽然不只是这个。
而他经常仿佛不是环环紧扣地推进,而是有某种冥想气质与即兴感的展开乐章、组织音乐素材的方式,多少也同他浸淫于管风琴演奏有关。
保罗·亨利·朗指出,作曲家担任圣弗洛里安教堂管风琴师的经历——管风琴的音响,长时间的即兴演奏,都萦绕在他的创作中。
创作《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将这种特质发挥至极,“第五”中相对明显的稳固结构,“第七”终于锻造出的紧凑感,在此都消弭于无形。
作曲家让独特的块状音响在巨大的空间中,不断弥散开来,主题的进行有时不似“向前”,而是在那样的弥散中,随着声音的扩张,
不断给人“向上”的意象。
此时,作曲家确实想要上达天听。
但这实在不意味着,布鲁克纳真正在结构方面有所放松。
而是正好相反,“第九”是他对于布式风格的交响曲结构,所做出的极限拓展,也由此越出传统的范围之外,无论是古典与浪漫主义的传统,还是他自己的。
布鲁克纳工作的圣弗洛里安修道院
以开篇的乐章为例,原本交响曲是以两个主题对立统一的发展构思第一乐章。
到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中,音乐内容的丰富已渐渐形成第三主题的设计。
布鲁克纳对此更进一步,不仅常规性地采用三个主题的构思,更将每一主题都融入多个动机。
虽然单从外形的设计来看,他的交响曲创作仿佛在同一个“快板—慢乐章—谐谑曲(有时同慢乐章互换位置)—终曲”的典型设计中,兜兜转转写了九次。
可实际上,布鲁克纳对于内在结构的思考,从单个乐章到多乐章连续的发展,是从不停息的。
“布九”中,第一乐章每个主题所包含的动机的复杂性,在交响曲历史中可谓空前。
马勒“第九”的开篇,是主题完整出现一次后,就裂解为片段,复调发展。
而布鲁克纳“第九”,是将不断衍生出来
的动机,汇合成主题的形象,再由三个复杂的主题发展出演奏时间近半小时的开篇巨构。
而究竟怎样把握这独特的布式交响曲结构,就是最直接地考验指挥家的功力了。
国内乐团演出布鲁克纳的历史不长,吕嘉与国家大剧院乐团却正是以布鲁克纳“第二”,作为大剧院自主品牌的录音首秀。
如今带来《第九交响曲》这样的超级重头,让人期待指挥家会如何开启这或许是最为布鲁克纳的一首布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