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爱情悲剧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无法逾越的樊篱—安娜爱情悲剧根源
指导教师: 程明媚
学生姓名: 赖荣
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学号: 05083116
完成时间:二零零九年五月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1.绪论 (5)
2. 爱情与环境的尖锐冲突 (5)
3.“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7)
4.男权文化的禁锢 (9)
5.安娜自身性格矛盾 (11)
6.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摘要
摘要: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当安娜16岁的时候便由姑母做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人生所有的兴趣都在于官场,是一架冷漠麻木的“官僚机器”,相反,安娜却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
她与卡列宁一起生活了八年,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麻木的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力,或者说使她的生命力,对于美好爱情的激情活力被压抑了八年。
在和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的意识终于被唤醒了,开始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然而这样的向往是不为当时俄国上流社会所容忍的,安娜最终在车轮下结束了生命。
关键词: 宗教爱情男权文化性格矛盾
Abstract
Anna is an aristocratic woman who is liberated in mind and pursues a new life. When Anna was 16, her aunt married her to Karenin, a senior statesman more than 20 years older that her. Karenin is a “bureaucratic machine”that is cold and insensitive and cares only about the bureaucratic dealings in his whole life. In sharp contrast, Anna is sincere, passionate, energetic and kind-hearted. Having lived with Karenin for eight years, she never knew what love was actually was. This kind of boring and impassionate life has been suffocating her vitality or oppressing her liveliness and the longing for sweet love for eight years. When she one day made her acquaintance with Vronsky, the passion for love and the conscious of life were finally awaken from deep slumber. She began to reveal a pure, eager hope for the real life that com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Nevertheless, what she had been hoping for was not tolerated at the time in the upper class of Russia, desperate with life, Anna killed herself under the wheels.
Key words: religion love the culture of male power the conflict of personality.
1.绪论
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创作力旺盛时期的作品,并且是作家最为著名的三部著作之一。
小说主要是由俩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是写莱温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基蒂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这部长篇小说是对七十年代震撼社会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回答。
多年以来,《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各国赢得广大读者,成为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这是由于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生活,是俄国社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一面镜子,托翁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以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关心的是家庭题材,但家庭的冲突是与时代的矛盾,社会生活的激流密切联系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生活历史被纳入到时代的框架之内,生命和个性都受到了压制,最终在车轮下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2. 爱情与环境的尖锐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即俄罗斯封建地主贵族农奴制度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过上升时期向着更高阶段发展,这就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不仅威胁着贵族的统治,而且也无情的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古老封建的俄罗斯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动摇了。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作者也不知道这些矛盾将会把俄国引向何方,然而他却以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敏感,处处感到了这些矛盾,并在自己的著作中描绘了这一切矛盾。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势力的侵袭,可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革
命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这一法令对俄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西欧人文思想的传入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使俄国多年来的封闭状态濒临瓦解,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反对蒙昧,要求个性自由,要求社会尊重个人,重视人的思想感情,反对禁欲,追求享受、颂扬爱情的思想到处传播,刺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传统的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于婚姻制度开始普遍觉得不满,觉得应该改变,但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说不上来,只是感觉老规矩如今该丢掉了。
然而在俄国社会,女孩子婚姻完全自己做主的英国风俗还不能被接受。
这些思潮也影响到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士,他们的生活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开放了,却也为他们的放荡生活找到了借口。
他们与妻子或丈夫以外的人有着私情已是公开的秘密了,但在表面上还维持着原来的家庭,使良心不受外人的谴责并符合社会道德,还可以道貌岸然地教导和训斥别人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
把人的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即使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当时的俄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虽然农奴制被废除了,但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安娜接受了西欧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些思想不自觉的就在安娜的意识中扎了根,再加上渥伦斯基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及渥伦斯基堂姐别脱西夫人的极力怂恿,使安娜潜伏在心中的生命力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开始萌芽,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安娜继续做她的贵夫人,顺从传统做上流社会体面的卡列宁夫人,对于儿子的爱也要求她继续顺从传统道德做贞节妻子,但是萌发的新思想促使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拥有美好的爱情。
倘若安娜可以忍受瞒着卡列宁享受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或者小说的结局要改写了,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安娜不能忍受虚伪,她要追求的是爱情与婚姻的统一,不能忍受与卡列宁没有爱情的婚姻,当卡列宁进行阻拦时,她热烈高呼:“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女人。
”1安娜是一个热情的女人,她尤其需要她的爱情生活给她带来各方面的满足。
而卡列宁眼中的安娜,只是在家庭中的“妻子的角色”,他对安娜以及家庭的关心远远不及对自己仕途的关心。
作为结婚多年成熟的安娜,既体验不到肉体的快乐,也享受不到心灵的安慰。
也就是说安娜不是
1选自《安娜.卡列宁娜》第233页 [俄] 列夫·托尔斯泰 (郭军张标标张名高/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单纯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且还要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
安娜爱的激情必然会与人的自身和社会发生冲突,也就是说,要与人的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较量。
我们知道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本身都以一个物质的我,一个精神的我和一个社会的我以及相应的感情和冲动这些形式出现的,只有这几方面的结合才算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
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是正常、平衡的。
安娜处在社会的我和精神的我的矛盾中:要满足精神的我,社会的我会受到损害;相反,社会的我得到满足,那么精神的我就会受到压抑,同样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除自身的情感与理性的矛盾以外,在安娜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还有许多矛盾,她和卡列宁、与渥伦斯基、与儿子、还有培脱西代表的上流社会。
这些矛盾使安娜陷入无法挣脱的网中,不能自拔,又无路可走。
3.“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2是安娜临死前说的一句话。
此句出自基督教《圣经》的《新约全书》第十二章十九节:“亲爱的兄弟,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从主怒。
因为经上说:‘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
这个卷首词塑造出浓浓的宗教氛围,预示宗教在全书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发展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句话大意是如果有人对你犯了过错,你自己不要反抗、报复,而要一再忍让,上帝自会予以应有的惩罚。
每个人都应该用道德、教义约束自己的言行,尽量不犯错误,一旦犯了错误,上帝必使其受到报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俄国信奉的东正教或称东方正教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宗教传统的教会。
是与天主教﹑基督教并立的三大派别之一。
在沙皇俄国,不论上流人士,还是普通农民都是东正教徒。
东正教教义认为身体和灵魂、生命与精神完全处于分离状态,原罪使身体成为灵魂的敌人,与肉体有关的一切都是罪恶的。
只有被基督免罪并被引入天国,人才可以得救。
安娜对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诚,
2选自《安娜.卡列宁娜》卷首词 [俄] 列夫·托尔斯泰 (郭军张标标张名高/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在日常生活中她常常祈祷上帝。
安娜心地善良,由于自己哥哥与家庭女教师的婚外情,她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为了使兄嫂和好,她经常向上帝祈祷。
为了让哥哥回来吃午饭,她在一张纸条上写到:“来吧,上帝是慈悲的”。
在安娜心目中的上帝以慈悲为怀,遍施仁爱,一定会原谅哥哥出轨的过错。
当她感到劝和的时机已到,“她对哥哥快活地说着,使着眼色,一边替他画着十字,一边目视着门边,‘去吧,上帝保佑你’”当哥嫂二人和好了,安娜想:“谢谢上帝。
”哥嫂和好如初,安娜欣喜万分,下意识地“谢谢上帝”,感谢上帝对她的帮助。
安娜虔诚的宗教信仰也表现在对儿子的爱上,“她走进育儿室来和她儿子消磨了一个晚上,亲自安置他睡了,给他画了十字,给他盖上了被。
”安娜在儿子睡觉时虔诚地为他画十字,祈求上帝保佑他,对儿子她是无比疼爱的。
安娜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得了产褥热,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内心深处的宗教道德压打倒了情欲,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要从尘世的困苦中解脱了,可是灵魂还很不安。
为了使自己平静,死后升入天堂,为了解除传统道德力量施与她的压力,她向上帝忏悔了。
打电报给卡列宁:“我快要死了,我求你,我恳求你回来,有您的饶恕,我死也瞑目。
”卡列宁来到病床前,安娜对他说:“我只希望一件事,饶恕我,完全饶恕我!”安娜这些祈求的话语,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感情。
基督教的宗旨是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必须求得上帝和人的饶恕,否则死不瞑目。
不仅这样,她还要求卡列宁饶恕渥伦斯基,“把你的手给他吧,饶恕他吧。
”看到他们两人的手握到一起后,安娜的情绪才得以平静,以为自己可以解脱了。
然而这种宗教感情经不住现实生活的冲击,当安娜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她无法掩饰对卡列宁的厌恶,于是又回到渥伦斯基的身边。
安娜对宗教的虔诚还表现在卧轨自杀的时候,安娜“画了个十字”,祈祷:“上帝,饶恕我的一切”,从这句祈祷语句中可以看出安娜对自己过去的家庭和爱情经历怀有一种罪恶感,她希望上帝可以原谅她。
而所有的基督徒临死前都会说这句话,祈求上帝饶恕他们生前的一切罪过,以便死后的灵魂升入天堂。
安娜至死都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宗教在俄国世代相传,并和传统伦理道德一起形成一种固定的社会风俗,人们的自由爱情和生命活力是不为它理解的,安娜从小便受着这样的教育,身心都被禁锢,在火车站与渥伦斯基的邂逅唤起了她心中的爱情,但是这样的感情
与她的宗教信仰是相矛盾的,在和渥伦斯基相爱后,安娜始终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梦见俩个人一起做她的丈夫,极亲热地一起爱抚她。
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哭着吻她的手说:“现在多么好啊!”阿列克谢.渥伦斯基也在这里,他也是她丈夫。
……这象一场噩梦,不断地折磨着她,每一次她都从恐怖中醒来。
”按照俄国教会的规定,结婚与离婚绝对不能以爱与不爱为依据,一切都是上帝意志的表现,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只要卡列宁不同意离婚,她就不能和渥伦斯基结婚,就没有合法的身份,就连她和渥伦斯基的女儿也是属于卡列宁的的,传统的伦理道德容忍男子在婚姻的表面下沉湎于情欲,也允许妇女偷情,但是对于安娜,想要公开,堂堂正正的与渥伦斯基发展恋情,得到期望的幸福,这是不可能的。
卡列宁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借口认为安娜与他的婚姻是上帝连接的,自己无权割断破坏,家庭不能因为任性,专断或夫妻中一方犯了罪而遭到破坏,他认为离婚是不符合宗教法规的。
安娜想要离婚的愿望成为了泡影,并处于被人蔑视的情妇地位。
并且被剥夺了对儿子谢廖沙的母爱,渥伦斯基爱情的逐渐冷淡,使安娜得不到解脱,最终却在乞求上帝的原谅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美好的生命,而安娜始终对上帝不二的信仰真是绝妙的讽刺。
4.男权文化的禁锢是安娜悲剧的根源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这一主题的女主角在千千万万的文学作品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从女性的角度或者女权的角度来看,爱情是一种鼓励人心的力量,但在男权文化社会中,女人们的自我牺牲和奉献多过自我追求,杰出的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在她的那部被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第二性》里,坚决反对女人为了爱情而依附男人,“女人所做的一切蠢事和种种的好事都处于同样的动机;渴求一种完美和理想的爱,这种爱使它能够完全把自己奉献出去,把自己委托给另外一个人,使她无需再考虑在生活中该做什么或该如何保护自己……他将成为她的支柱,成为她的偶像,去死去生,去赢得天使对野兽的那般胜利,她是那么渺小,那样迷恋他充满爱心的照顾,
那样彻底的属于他,以至于她不再存在了。
”3拜伦说过:“爱情,对于男人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对女人却是整个生命的所在。
”这句名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男女恋爱中的不同心态,这种心态也是所有真正相爱却以悲剧收场的原因所在。
安娜的爱情悲剧中,她把整个自己都投入了爱情,放弃了对儿子的爱,只希望渥伦斯基不要对她始乱终弃,而爱情只是渥伦斯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在爱情中的自我是作为情人,母亲,妻子的自我,而决非真正自立的自我,安娜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又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她摆脱了卡列宁没有爱情的依附,却又开始了对渥伦斯基有爱情的依附。
在理智上,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行为是否定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安娜的所作所为,尽管在描写上充满了同情,把安娜写得完全高出上流社会的其他人,但他最终还是让这位迷人,可爱,精神高尚的女性卧在车轨之下,这与托翁的男权意识思想有很大关系,托翁在生活中是个男权思想维护者,这样伟大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虽已认识到社会进步对妇女解放的要求,但他仍不能完全摆脱男权思想对他的束缚,他认为安娜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也是个好女人,一个上流社会合格的贤妻良母,作为卡列宁公爵夫人,她迷人高贵,令所有人喜爱,她恪守妇道,爱自己的丈夫,教育儿子,是上流社会的幸福家庭的好妻子,但当安娜遇到渥伦斯基并大胆执着的追求爱情时,托翁却表现得既爱又恨。
托尔斯泰还以吉提与列文的幸福家庭与之对比,认为妇女应认识到自已的使命,那就是对家庭作出贡献和牺牲。
他让安娜因为儿子的缘故始终不能摆脱与卡列宁无爱的家庭的联系,以对儿子的爱来折磨安娜,使她迈不出与卡列宁决裂的那一步,也使渥伦斯基的热情日渐衰落,直致厌倦,最终使安娜走上绝路。
由此也充分暴露了作家内心的矛盾性,他爱生活中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因为她们是社会稳定安宁和谐博爱的重要力量,他也爱安娜这样在精神生活中出类拔萃的女性佼佼者,只有他们才能在精神世界上与作家相互沟通。
其实,托翁的理想女性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他试图通过安娜来达到这种完美,但安娜毕竟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即使在今天,这种理想恐怕也很难实现,这本身就是托翁的强烈男权意识思想的表现,既要她做贤妻良母,为家庭忙碌,又要她冲破家庭,追求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这是他对女性的要求和企盼。
在不让安娜参加任
3选自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第436页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年版
何社会性劳动的同时去追求自我的精神,让她走出一个家庭去追求另一个本身飘渺的家庭,仅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是无法真正得到自由的。
当然托翁也不知道安娜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只能让安娜在耗尽心血之后死去。
积极进步的人生观使作家认为安娜在社会面前是无罪的,他要为安娜伸冤;而男权意识的妇女观使他认为安娜是有罪的,她被情欲所困,丧失了贤妻良母的德行,只好让上帝去惩罚她。
古希腊人曾经设想:男女之所以相爱,是因为他们渴求找回生来就与自己连结在一起的另一半并且重新结为新的一体。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爱情悲剧证明相爱的男女结合为一体后,丧失了各自的独立性,便开始了由合走向分的过程,安娜与渥伦斯基很快就相爱了,进入了爱情高潮,难舍难分并有了爱情的结晶。
但是对于渥伦斯基,爱情给他带来的幸福只是冰山一角,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所在,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不可能一生都沉溺于爱情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为了安娜他放弃了前途,征服了自己的功名心,将安娜当作自己的妻子一样敬爱,希望她能跟卡列宁正式离婚,成为他合法的妻子,安娜是他的生命,但作为一个贵族,一名男子爱情无法占据他的整个心灵,除了爱情,他还要求有自己的事业,而安娜她要求的除了爱情还是爱情,她所有的幸福都在于渥伦斯基的爱情,安娜死之前曾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
”“而这是无法补救的,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的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想疏远我。
我们没有结合以前,倒真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地南辕北辙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他说我嫉妒的太没有道理,我自己也说我嫉妒的太没有道理;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
……”4这段话表明了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全身心的,孤注一掷的,安娜视为生命的爱情,在渥伦斯基成了牢笼,试图突围出去,然而安娜终究都无法突破积淀已久的男权文化,得不到爱情的幸福。
5.安娜自身性格矛盾是悲剧的重要原因
4选自《安娜.卡列宁娜》第623页 [俄] 列夫·托尔斯泰 (郭军张标标张名高/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安娜与渥伦斯基邂逅于莫斯科的火车站,安娜的生命最终也在火车轮下划上句号,造成这个悲剧的直接因素是安娜精神的崩溃,而她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性格矛盾。
其性格矛盾因素集中表现在对待渥伦斯基,卡列宁态度上。
在莫斯科火车站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遇,安娜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在渥伦斯基回过头来时她那双遮掩在浓密的睫毛下面的明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好像在辨认他一样,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从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略带微笑的红唇之间掠过,这里双方回眸相视颇具意思,渥伦斯基眼中安娜貌美,风度潇洒,体态轻盈,使他不得不再多看一眼,而当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渥伦斯基出现在安娜眼中,仿佛是安娜经历八年没有爱情生活后而等待的那个人,使得她辨认一下。
火车站轧死人后,渥伦斯基给了火车站长钱安抚家属,证实了安娜心中觉察到的渥伦斯基对她的倾慕,安娜坐进马车后嘴唇颤抖,泪水难以抑制说这是不祥之兆,在安娜开始萌发出对爱情的渴望时,这个不祥之兆是她对未来可怕结果的预示,她害怕了,预示到那萌发的渴望将要引发出的可怕地结果,车轮下轧死的人仿佛是对她爱情欲望的红牌警示,警告安娜跨越这道红牌将面临的结局将是惨重的。
安娜有对爱情幸福的追求的愿望,并且是强烈的,但作为一位上流社会的高官夫人,她深知自己无法与保护她和卡列宁合法婚姻的社会法律,社会道德及舆论抗争,想要跨越这些获得爱情幸福,结局必然是自己贞洁女人名声毁灭而被绑上耻辱的十字架,使安娜一开始就具有恐惧感和罪恶感,与她想要追求的幸福是矛盾而对立的。
在莫斯科的舞会上,安娜存心不向渥伦斯基回礼,是对自己萌发的朦胧感情第一次逃避,然而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就收不回了,安娜被压抑的生命力被释放出来,她陶醉其中,眼睛中闪耀着战栗的光辉,嘴唇上不由自主的浮露幸福和兴奋地微笑,动作优雅自信而轻盈,安娜那穿着朴素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带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脖颈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但是在她的迷
人之中有些可怕和残酷的东西,身上有些异样的,恶魔般的地方。
这是安娜生平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内心翻滚着火热的激情,因为她不顾一切,包括对基蒂的伤害,可能招致的流言蜚语,备受压抑的心灵第一次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这是一个血性女子第一次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然而激情过后,安娜一直遵循的上流社会道德意识使她觉得自己有罪恶感,有过失并且使年轻的基蒂受伤了,更重要的是安娜害怕这种激情会给自己八年的平静生活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提早回彼得堡。
在驰往彼得堡的列车上,安娜不断回忆渥伦斯基那双含情脉脉顺从的眼睛,却又从心底否定自己的感情并以家庭沉闷却平静的生活聊以自慰,当渥伦斯基出现在站台,她心中却洋溢一种喜悦的自豪心情,不需要问她也明白渥伦斯基的目的,她脸上压抑不住的欢喜和生气闪耀着,此时暴风雪征服了一切,景象壮丽,似乎预示着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
安娜紧张,惊惶也觉得幸福,渥伦斯基对她表白她到哪里他就去哪里,这正是安娜内心潜在的希望,两颗心激荡起了感情上的共鸣。
回到彼得堡后,安娜习惯了的卡列宁的一对招风耳是那么的令人讨厌,卡列宁那又尖又细的嗓音是那么的虚伪,甚至她八年来当做生命寄托的儿子谢廖沙也让她有一种近乎幻灭的感觉,这一切是因为有了渥伦斯基,安娜开始向往有爱情的新生活,开始更多的出入以渥伦斯基堂姐培脱西代表的上流圈子,一个与宫廷关系密切实质却与娼妓相同的集团,有一次她去一个原本渥伦斯基会去却没有来的舞会,才真切地认识到自己一直在欺骗自己,对渥伦斯基的追求她不但不讨厌反而成了她生活全部的乐趣,而她对渥伦斯基理智的抗拒越变得越来越无力。
代表上流社会道德规范的理智被八年来压抑的激情洪流卷走。
安娜和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安娜羞愧的无地自容,感觉到是这样的罪孽深重这样的难辞其咎,但她不可遏止自己的激情“我是活人,我要爱情”,安娜不顾一切的抉择表现了她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感情的勇气,这也是这位女主人翁的最大魅力所在,但她的抉择是出于理智战胜激情,并没有深思熟虑,她追求爱情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但她的意识并未脱离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并用这种道德规范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