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

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

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新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让学
生能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精神的发展。

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创造条件,形成自主汲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应环境的要求和语境的不
同灵活理解运用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破解难题的能力。

而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入手。

传统教学方式决定了这样一种外部环境: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用三尺讲台把学生和教师隔开,而学生的座位形成秧田式排列,每一桌基本上遵循男生女生搭配的原则,为的是防止吵闹。

这样的安排造成教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学生“仰视教师”,习惯于做听教师话的好学生。

教学中,我有时把座位排成“U”字形,有时把座位排成若干小矩形,有时又把座位排成梯形,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其实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

当然,如果创新教育仅仅停留在换换位子的水平上,那就会流于形式。

同时还要营造亲切、宽容、赞美、民-主、平等、自由而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是教育教学创新实质性的基础和平台。

美国创造力专家托兰斯以为:“创造力的发展,必然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要对儿童
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的首席,在教学中要做到温馨走进课堂,时常面带微笑;调控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习;获取成功感受,满足心理需求;形象直观展示,唤起学习兴趣;巧问适时点拨,激发创
新火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广阔实践空间。

二、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创造性的掌握知识
文学所描绘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都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人不可能直接看见形象,听见声音。

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尽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儿童、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印在纸张上的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

然而戏剧、影视艺术却可以通过画面动作、音乐同时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

这些艺术种类创造的形象,都能以其具体、直接的感性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说它们塑造的艺术形象都具有直接性。

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把间接形象转换成直接艺术形象的方法,即角色扮演法来理解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见》时是这
样做的:首先准备好必要的道具:蝉、牛角头饰、树枝、草帽、细棍子。

其次,理解词语:“牧童”、“林樾”、“呜蝉”。

其中“牧童”一词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理解这个词时,可让学生站起来,并把手高高举起来,相邻的两个同学把手相交,代表树的形象,全班同学便形成“茂密的小树林”,这样就获得“林樾”一词的感性认识。

鸣蝉一词就更为简单了,只要轻轻按住雄蝉的腹部,蝉即可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了蝉的样子,还记住了蝉的叫声,对呜蝉的意思有了理性认识。

第三步:在熟读的基础上,表演这首诗。

让一名体格健壮的男孩子,穿一套黄衣服戴上牛角头饰充当黄牛,另一个声音洪亮、体重轻的孩子戴上草帽,拿着棍子扮演牧童。

在讲台的左侧插好树枝,并把蝉固定在树枝上。

全班同学双手向上,扮演“树樾”,同时朗诵诗。

表演开始了:“牧童”骑着“黄牛”悠然自得地走过来,“老黄牛”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全班同学朗诵“牧童骑黄牛”。

接着牧童的嘹亮歌声传来了,扮演“林樾”的手儿轻轻地颤动并朗诵相应诗句“歌声振林樾”,老师按住知了的腹部,让其呜叫,“牧童”听见了,立刻从“牛背”上跳下来,蹑手蹑脚走过来,靠近了,靠近了,他站住了,伸出了小手做欲捕鸣蝉状。

全班朗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至此,一个活泼可爱、
《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